摘要:企業成長過程中,社會公眾會對企業慈善責任的履行倍加關注,企業慈善已成為企業和社會的雙贏選擇。民營企業參與慈善事業的積極性慈善,主要取決于企業負責人的財富觀和價值觀,對2007—2009年“中國慈善排行榜”中上榜民營企業領導者及所在企業慈善捐贈數據的研究表明:民營企業領導者價值觀對企業慈善行為有著直接影響,其影響民營企業的慈善行為意向、慈善行為形式和慈善行為領域。
關鍵詞:民營企業;領導者;企業慈善
中圖分類號:F121.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4-0044-02
引言
1979年,美國管理者卡羅爾提出“企業社會責任金字塔模型”,金字塔模型自下而上共分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慈善責任四個層次。在企業成長過程中,作為金字塔的最高層,社會公眾會對企業慈善責任的履行倍加關注,企業慈善已成為企業和社會的雙贏選擇。
《麥肯錫季刊》2007年1月進行的全球企業慈善調查結果表明,企業慈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企業領導人價值觀的影響:公司在決定企業慈善計劃的重點時,首席執行官/董事會成員的個人興趣、員工利益、當地社會的需求三個因素具有最大權重,分別達到0.45、0.37、0.37;而在“首席執行官參與企業慈善哪些方面的工作”的調查中,結果表明,首席執行官在“確定總的方向”、“對特定的捐款做出決策”、“擔任公眾形象人物參與外部溝通”三項工作中的參與權重位列前三位,達0.58、0.49、0.47。
然而,企業慈善責任可由企業自行裁量,民營企業在承擔慈善責任方面,較之國有企業,自行裁量的余地更大,對民營企業來說,做慈善主要取決于企業負責人的財富觀和價值觀,直接關系到企業參與慈善事業的積極性。
一、文獻綜述
1.企業領導價值觀與企業發展。1996年,張金祥最早提出,一個企業領導的價值觀無時無刻不支配自己的經營行為,企業一切經營活動都是受企業領導價值觀影響;王維拉認為,企業家在企業經營中體現出自己的價值選擇,其選擇是否合乎道德水準,影響到企業的決策和道德水平[1];張冬梅認為,企業家必須清晰認識自己的價值觀,并有意識進行價值觀的領導,企業發展前景才會更深遠[2];萬通集團董事局主席馮侖則認為,企業的競爭力就是企業家的價值觀,企業家的心理素質、毅力和價值觀如何,決定了這個企業競爭力的強弱。以上觀點表明,企業領導者價值觀影響企業經營行為,從而影響企業績效與企業發展,誠然,慈善行為作為企業經營行為中的一種,必然也受企業領導者價值觀的影響。
2.民營企業領導價值觀與企業慈善行為。多倫多大學教授羅格·馬丁認為,企業慈善行為源于管理者的內在要求,企業慈善活動的主要決策者和實際執行者是管理者。中小民營企業家以現代經濟發展而塑造出來的經營哲學、價值取向和新企業精神,可以看成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創新靈魂[3]。面對中國經濟和中國社會的日趨現代化、規范化,中國民營企業家需要樹立更高的道德規范和財富觀、競爭、公平觀、敬畏觀,理應成為具有慈善文化價值觀的先行者[4]。經濟學家張維迎則尖銳指出,由于得不到有效法律保護,個人財產隨意受侵犯現象普遍,致使不少農民企業家有錢不敢投資,追求消費和舉辦慈善事業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二、研究理論與假設
(一)研究理論
1.民營企業領導者。民營企業領導者指民營企業高層領導者,即主要決策者,如董事長、總經理、廠長等。與國有企業相比,民營企業領導者有其特殊性,一是民營企業領導者多是企業的創始人,無任何行政職務,而國有企業領導者管理上按國家干部身份進行管理,這就決定了民營企業領導者價值觀能更大程度按個人價值觀實施企業經營管理;二是民營領導者個人收益與企業效益直接相關,對企業的影響程度比國有企業更密切、更直接,而國有企業領導者行為更受制于上級行政部門的管理;民營企業領導者較少流動,國有企業領導者往往都是上級任免制,流動性較大,容易出現在職時追求企業利益最大化而缺乏對企業發展的長期規劃。
2.民營企業領導者價值觀。領導者價值觀主要是指領導人的價值觀,行政決策過程、日常管理的行為和人際互動中的基本信念、傾向、思想和態度,包括生活的意義、工作目的、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與他人的關系、個人和企業之間的關系等等。根據Schwartz開發的價值觀量表(Schwartz Values Survey,SVS),民營企業領導者價值觀包含四個維度:自我超越、自我提高、保守、對變化的開放性態度;這四個維度又形成了十個價值觀動機類型:普通性、慈善、權力、成就、傳統、遵從、安全、自我定向、刺激、享樂主義。
3.民營企業慈善行為。有時,企業捐贈常以其倡導者——管理人員的名義,而非以企業名義提供,企業“行善”因此常為決策者個人帶來誘人的私人收益[5],需要區別的是,企業慈善行為不同于企業家慈善行為,它僅限于在從事慈善行為時,以企業這一整體名義來進行。
零點研究咨詢集團董事長袁岳認為,相比較而言,在面對突發性災難性事件,大型國有企業更注重政治覺悟,捐贈行動是它們的不二法則;而在捐款中活躍的民營企業屬于形象敏感型企業,他們一貫高調;做慈善是外資企業的常規功能,它們對外捐贈通常更加謹慎,更注重成立慈善項目,而不是為突發事件作出貢獻。相對國有控股企業,民營企業在慈善活動中參與度也較小,民營企業治理結構清晰,在慈善事業中,相對于大型國有企業有更大的短視和營銷傾向,他們過多關注捐贈的短期營銷價值,導致公眾產生較多的負面評價。
(二)研究假設
眾多研究表明,領導者價值觀對企業慈善行為有著直接影響,據此,提出如下假設:
H1:領導者持有自我超越維度的價值觀有力于企業慈善行為頻率和幅度的提高。
H2:領導者持有不同維度的價值觀決定企業慈善行為的形式。
H3:領導者持有不同動機類型的價值觀影響企業慈善行為的領域。
三、研究分析
以2007年、2008年、2009年“中國慈善排行榜”中“企業捐贈”排行榜前50名民營企業領導者及所在企業慈善捐贈數據為分析對象,采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首先是信效度分析,使用SPSS17.0的信度分析對量表項目之間內部一致性進行檢驗,驗證了問卷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其次是均值比較,從均值比較可以看出,自我超越維度價值觀的民營企業領導者所在企業的慈善捐款數目均值大于其他維度領導者價值觀的企業,支持假設H1。最后是方差分析,對民營企業領導者動機類型與企業慈善行為的形式、領域進行方差分析,支持假設H2、H3。
四、討論與展望
1.尋求民營企業積極參與慈善的有效途徑,促進社會慈善事業的發展。企業慈善可以為社會慈善事業發展做出貢獻,實現社會資源的整合,并促進社區發展,在更廣闊的社會系統中表達“愛與和諧”的理想和信念,同時,企業慈善對企業的競爭環境能產生積極影響,有利于提升企業自身形象,提高企業的銷售業績,增進企業內部的凝聚力。
慈善資金的主要來源有政府撥款,企業捐贈和個人捐款,一方面,企業是社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營企業作為以追求經濟利益,確保投資者利益最大化的主體,應正確認識慈善責任,樹立社會慈善意識,將慈善責任由一種外在約束內化為企業內在需要,主動承擔慈善責任,樹立起良好的公眾形象,以獲得長遠發展;另一方面,社會慈善事業發展離不開企業的積極參與,企業參與極大地推動了慈善事業的良性發展,財力、人力資本投入、物力、智力支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為慈善事業提供了多層面的資源。
民營企業由于在體制上天生“政企分開”,企業慈善自行裁量的余地更大,因此,有關部門有必要研究民營企業領導者價值觀對企業慈善行為的影響,尋求民營企業積極參與慈善的有效途徑,促進社會慈善事業的發展。
2.民營企業領導者修正自身價值觀,積極參與慈善活動,提高企業競爭力。企業作為社會的組成成員,隨著其規模擴大和社會影響力提升,公眾對企業履行慈善責任有一個默認的期望值,一旦該企業沒有達到公眾期望值,將導致公眾的質疑和不滿,從而給民營企業形象、品牌、社會影響力造成負面影響,這種負面影響對于民營企業而言,更為致命。
慈善理念的貫徹,是一個從領導層到管理層,再到員工層的自上而下的全企業的動員,企業家精神對企業文化有很大影響,作為企業最高層,企業領袖、決策者要先行樹立慈善理念,并積極推動慈善事業,將其納入企業文化范疇,將企業慈善理念內化到企業的每一個角落,從而促進企業內部和諧發展。
領導者價值觀直接影響企業領導行為和管理決策,民營企業領導者的價值觀是在特定的成長背景下形成的,具有長期穩定性,但在各種因素影響下也是可以改變的,如非典、地震、核泄露等,使很多人對生命的脆弱感到震撼,從而對生活目的有新的認識,也促發了其內心慈善和博愛精神提高。對此,研究民營企業領導者對企業慈善行為的影響,修正企業領導者價值觀,有助于民營企業更好地實現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 王維拉.談企業家價值觀對企業經營的影響[J].商場現代化,2005,(8):72.
[2] 張冬梅.企業家價值觀、企業價值觀與企業發展的關聯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05,(2):31.
[3] 王來斌.論中小民營企業家的文化創新[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03,(5):15-18.
[4] 李耀.民營企業家的文化價值現[J].中國供銷商情,2004,(1):30.
[5] 唐更華,吳劍輝,趙書虹.基于簡單博弈模型的策略性企業慈善行為對策論[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2):19.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