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開始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在三大經濟區的東部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經濟發展水平以及人均收入最高的區域。中部和西部均在其后。從新疆城鄉居民收入為切入點,以東中西部為視角和主軸,用指標對比為基礎,從理論層面分析影響新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原因。最后結合新疆的實際情況提出縮小新疆城鄉居民收入與內地差距的建議。
關鍵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較;新疆
中圖分類號:F2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4-0147-04
一、問題的提出
改革開放至今三十多年新疆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居民收入差距卻出現了 擴大的問題。以新疆城鄉居民收入與東中西部差距比較為例,1978年新疆城鄉居民收入差之比為1!2.68 明顯高于東部的1∶2.31、高于中部的2.4∶1、高于西部的1∶2.54。到2010年新疆城鄉居民收入差之比是:2.94∶1,高于東部的2.78∶1,也高于中部2.71∶1。從1978—2010年新疆城鄉居民收入差之比有17年是在3.11∶1以上,超過國際警界限的3.0。對新疆而言,縮小新疆與東中西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對于實現新疆“長治久安,富民固邊”的國家戰略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政治意義。
恰逢今年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議召開兩周年,在此之際特寫本文以示紀念 。
關于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理論研究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 國內理論界在收入差距研究視角方面,學者分別從城鄉收入、工農收入、行業收入、地區之間收入、階層之間收入等不同角度進行收入差距研究。并得出一致結論,即以上這些收入差距均存在著擴大趨勢。特別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尤為明顯。
鑒于以上國內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對本文研究新疆城鄉居民收入與東中西部差距有著重要啟示作用。
二、新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較
1.新疆城鄉居民收入現狀。本問題的研究主要選用了新疆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倍數、增長率和城鄉居民收入差之比、居民收入絕對差等指標說明新疆城鄉居民收入現狀及特征概括,以便對后續問題即新疆城鄉居民收入與東中西部差距進行實證和理論比較分析作必要鋪墊。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新疆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據統計資料顯示,新疆地區生產總值1978年是39億元到2010年增長到5 437億元,增長了139.41倍。新疆人均生產總值1978年是313元到2010年增長到25 057元,增長了80倍。新疆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入1978—2010年增長了39倍,同時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43倍。此狀況從上頁圖1可以明確看出,1978—2010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1995年前較小,從1993年開始逐漸擴大。這說明在經濟增長和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的同時,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率明顯快于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速率。使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現擴大趨勢。
新疆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1978年是200元到2010年絕對差增加到9 001元。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這一狀況從圖2明確顯示出:從20世紀90年代到2010年居民收入絕對差有著陡升走勢。
第二個階段特征說明,1990年以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資金投入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由農業轉向工業,這種轉化使之對農業的補貼弱化,加之這一時期農村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過攤派和集資形式轉嫁給農民,由此加重了農民負擔。
第三、四階段特征說明,西部大開發十多年,特別是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會議之后,內地19省市援疆行動使新疆人民得到了更多的實惠。再則,中央這幾年的一系列種田、家電及減免農業稅的惠農政策,使1996—2010年城鄉居民收入擴大幅度有所回落,擴大趨勢有所遏制。
三、新疆城鄉居民收入與東中西部差距比較分析
1.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指標選取及數據來源。本文研究的視角是新疆城鄉居民收入與東中西部差距的比較研究。于是主要采用指標直接對比方法說明新疆與東中西部居民收入差距。這些指標主要有:新疆、東中西部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新疆、東中西部城鄉居民收入差之比等。
其目在于通過這種指標比分析了解新疆城鄉收入與內地差距程度究竟在一個怎樣的水平上,并希望其建議對政府決策有影響,從而促進和諧社會發展為新疆“長治久安,富民固邊”發揮積極作用。
關于新疆城鄉居民收入和東中西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的基礎數據主要來源于1978—2011年,31個省、市、自治區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以及歷年新疆財政年鑒和2011年統計公報。
2.分析方法選擇。以翔實的數據資料為依據,以新疆城鄉居民收入與東中西部差距為主軸,用直接對比分析為基礎。從理論上分析影響新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的原因。
3.新疆城鄉居民收入與東中西部差距比較分析。
從上表1978—2010年新疆與東中西部地區城鄉居民收入數據反映出的現狀我們可以發現以下特征 :
第一,1978—2010年來新疆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倍數和增長率均低于東中西部。
第二,1978—2010年來新疆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倍數和增長率高于西部,但均低于東中部。
第三,新疆城鎮居民收入1978—2010年大多數時期低于東中西部居民收入。
第四,新疆農村居民收入1978—2010年,除了個別年份略高于西部,但均低于東部和中部。
第五,1978—2010年新疆城鄉居民收入與東中西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多數時期高于東中部水平。
以上五個特征新疆城鄉居民收入與東中西部差距比較得出結論:
第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存在一個馬太效應。東部經濟基礎好、有地緣優勢、社會環境安定、收入水平高吸引一大優秀人才“孔雀東南飛”。地區財政資金豐裕,這對于扶貧和反哺農業與基本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從而對于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重要作用。
第二,新疆地處祖國西北邊陲是邊疆地區,經濟基礎、人才、技術、資金、自然環境等方面與東部相比,東部所具有的優勢在新疆基本是劣勢,這在不小程度上影響了新疆經濟發展和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加大了新疆與東中部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
四、影響新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探析
1.中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格局的區域差異性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根本原因。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人均GDP1978年是490元到2010年人均GDP為46 036元,增長了93.95倍。增長率是12.25%。中部人均GDP1978年是313元到2010年是24 903元,增長了79.56倍。增長率是14.66%。西部人均GDP1978年是291元到2010年為22 471元,增長了77.29倍。增長率是14.54%。可以看出,東部經濟發展水平明顯高于中西部。而經濟發展水平高必然使一個地區“二元經濟”結構有較大程度的改善。因此東部農民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從中得到受益頗多,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小。東部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沒有中西部突出。中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格局在區域上的差異性大體表現為西部差距最大,中部地區次之,東部地區最小。
2.新疆特殊自然條件構成了對整個新疆經濟發展制約因素。與東中地區不同,新疆16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綠洲面積約7萬平方公里。這些綠洲由于受荒漠、戈壁的外圍,使之新疆的經濟活動和人民生活深受綠洲范圍大小的制約。綠洲邊界構成了地區與地區之間和城市與城市之間輻射波的天然屏障。這種特殊自然條件構成對整個新疆經濟發展制約因素。
3.新疆城鄉居民受教育程度的不平衡和東中部地區教育基金投入的差距會影響居民獲取收入能力 。目前,新疆農村居民普遍文化程度只有初中和小學。城鎮居民絕大部分受過高中階段教育,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另外,新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分別相當于東中部水平的55%和74.79%,與西部持平。上述情況必然會影響到新疆人力資本開發與人才培養,影響居民獲取收入能力和新疆城鄉居民收入與內地差距。
4.新疆城市化水平低,城市質量不高。新疆城鎮化水率2010年為40.86%,低于全國水平近10個百分點。且新疆城鎮大多數是政治和行政中心,城市經濟功能薄弱,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綜上分析:“二元經濟”結構、新疆經濟發展與東部差距大,與中部相比也不占優勢。城市化發展滯后,疆內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生態脆弱干旱,非均衡發展戰略政策導向的不同,人才匱乏等一系列因素是形成新疆與東中西部收入差距大原因所在。
五、縮小新疆城鄉居民收入與內地差距的建議
1.西部大開發以來,特別是2011年新一輪對口支援新疆工作開展以來,19個對口支援省市共安排援助自治區地方項目1 448個,開工率99.17%。19個省市的援助資金80%的政府性援疆資金用于民生建設。這一戰略舉措對提升新疆經濟發展水平和改善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縮小新疆與內地經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具有劃時代意義。
2.新疆與東中部地區相比在氣候、光照、水資源和土壤條件有很大差異性。新疆人均耕地面積為2.84畝大大超過全國人均不到1.4畝的水平。新疆是農牧大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挖掘農民增收的潛力。現代農業一是科技化農業即實施科技興農戰略;二是優勢農業即益林則林、益牧則牧、益果則果,同時以延長農副產品加工鏈,大力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最終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產業;三是市場化農業,即把農業的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和經濟優勢。農業能夠實現“三化” 從而有利于縮小新疆城鄉居民收入與內地差距。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改變新疆地方財政入不敷出的狀況。新疆長期以來是資源和初級產品輸出地,資源附加值大量流失使地方財政困難。2011年首先在新疆試點資源稅由原來按量計征調整為按價計征,這一政策對于增加新疆財政年收入改變新疆地方財政入不敷出,加大對三農投入扶持力度、改善“二元經濟結構”縮小新疆城鄉居民收入與內地差距有著實質意義。
4.新疆又是一個多民族省份,新疆少數民族人口占到地區總人口的59.9%低收入和貧困人口中少數民族比重大。這一特點使民族分裂主義破壞新疆穩定和團結的突破點正是在貧困落后農村地區。因此,在新疆縮小城鄉居民收入與東中部的差距關鍵是增加新疆農村中少數民族群體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和貧困人口的脫貧 。
5.從輕工業來看,需強化品牌建設的意識,加大品牌建設的力度,從皮革制品和棉毛紡織品為突破口,下大決心,引進技術、新工藝和技術改造投入,培養人才,大力發展皮革制造業和棉毛紡織業,促進產品精加工和產業鏈延伸,提高新疆皮革制品和棉毛紡織制品在全國知名度和競爭力。
從重化工業來講,新疆要依托豐富資源優勢,重點發展能源工業,形成以石油、天然氣、煤化、電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多能互補的能源工業體系這既使新疆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會有大幅度增長,同時會增加大量就業崗位。
6.新疆多年來主張大企業戰略,忽略小企業的發展。大企業戰略優勢在于企業的規模效益及資本有機構成高會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及增加產值。東中部地區在企業發展戰略上走了一條與新疆完全不同的路子,他們經驗是,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這種發展思路既增加了當地的財政收入,又擴大了就業還增加了供給繁榮了市場。這才是一條多贏道路。
參考文獻:
[1] 新疆統計年鑒[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 中國統計年鑒[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3] 中國能源統計年鑒[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4] 胡錦濤2010年5月在中央新疆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5] 新疆輝煌50年:下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
[6]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研究[Z],2009.
[7] 趙錫平.新疆三次產業的拉動作用和發展思路[J].經營與管理,2011,(5).
[8] Frank,L.E and Friedman,J.H.,A Statistical View of Some Chemometrics Regression Tools,Technometrics,35,1993.
[9] 韓永彬.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差距研究[J].科技與經濟,P127.
[10] 曾國安,胡晶晶.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演變趨勢及原因研究評述[J].當代經濟研究,2007,(6).
[11] 曹陽.全球背景下的中國城鄉勞動流動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J].學術論壇,2005,(1).
[12] 羅楚亮.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動態演變[J].財經研究,2006,(7).
[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