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人為出發,分析了人的基本屬性、本質,提出了獨特的看法。人的需要作為人的本質,對于我們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很重要的現實和根本性的意義。簡述論證了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質,而且也解釋了無論是社會還是個人都有一個如何按照“需要的本性”來對待人的需要的問題。
關鍵詞:社會性;人;需要
中圖分類號:B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4-0268-02
“人的需要”問題是人學理論中 一個 最基本的問題,也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問題,隨著人類社會發展不斷進步和對人學理論研究的不斷擴展和深入,理論界日益形式對“人的需要”問題專題討論。需要,在心理學、經濟學或社會學上各有不同含義。它的哲學意義是最高概括。它的生理學意義則是共同基礎。大自然既然創造了人這樣一個復雜的生命體,它也就同時賦予它以無限豐富的需要。所謂人的需要,就是指人對客觀條件的依賴和要求。人的需要以吃穿住用等直接物質要為基礎。但決不局限于物質需要。人作為社會和自然的存在物,其需要是多方面的。有維持自己生存的需要,也有延續后代的需要,有物質需要,也有精神需要。人是有思想,有激情的能動存在物,日益豐富的精神追求是人區別于動物的重要標準。
在人的多方面多層次的需要中,最基本的是物質生活需要,然后是精神上的需要,滿足最基本的物質需要,人們從事其他一切活動的前提。人的需要是人的自身的規定、即人的本性,需要的滿足,表明著外部逐步同化于人并轉化為人的發展的因素。人的自身結構及外部世界聯系的復雜性,產生出人的需要的多樣性。人的需要不斷提高反映著歷史的進步和人類自身的發展。人在多大程度上脫離動物界而成為“真正的人”,社會在多大程度上合乎人類本性的社會,基本標志不是別的,正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質性豐富程度。人的需要的基本趨勢是物質需要(底層次需要)決定精神需要(高層次需要)。不過,在一定的條件下雙方可以互易其位。當人們的底層需要逐漸得到滿足之后,高層次的需要就會出來,在這種情況下,整個需要的結構就會發生改變,高層次需要變成為決定。
人的需要不僅是豐富的,而且是客觀的。由于人每時每刻都把自身作為意識的對象,因而他的需要總是被意識到的需要,是作為欲念、目的等等以主觀形態表現出來的。因此,有人往往把它的理解為人的主觀意識,甚至把他作為罪過和邪惡。實際上,人有什么樣的需要、感覺等等,他便是什么樣的人而不是他是什么樣的人,才去想出什么樣的需要感覺等等。人的 需要的客觀性表現在,其一,需要的主體——人是作為物質和精神的一客觀存在物,因此它本質上是自然物質長期進化的產物。對人來說,滿足自身的物質的和精神的需要是必不可少的。其二,滿足人的需要的對象是客觀的存在物。人所需要的對象不是虛無縹渺的幻影,而是實實在在的客觀的東西。其三,滿足需要的手段和方式也是客觀的。生產勞動是人滿足自身需要的最根本的手段和方式,這種勞動是人所從事的物質性的實踐活動。因此,人的需要是受著滿足需要的方式即受著生產方式,歸根結底是生產力狀況制約的。所以,人的需要是一個能動的實踐活動過程。同時,人的需要的客觀性決定了人是能動的存在物。而人的需要也是使人成為能動的存在物的動力和根據,人的需要人訴諸于行動,因而,人的需要本身就包含著實踐因素。這就是說明了人的需要與動物的需要有著本質的區別。誠然,在人身上必然存在著諸如吃、喝、性行為等動物性的需要。但是,在現實社會中沒有表現為純粹自然需要的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在廣度和外層次上和動物的本能需要不同,人的需要的滿足方式和動物的滿足方式也不同,人是需要不斷發展,其生理機能的需要在人的需要的總和中所占有的終于越來越少。
人的需要,使自然界和社會不僅是它們自身,而且也越為人的對象,人的需要一開始就把自己置身于對象中。實踐、認識、意識等等滿足需要的活動,不僅是需要的自我確立,而且是需要的自我發展。需要在對象認識,一識和實踐中不斷為自己創造出新的認識,認識和實踐對象。生命的實踐就是生命的不段發展。所以,人的需要從一開始就包含著無限的自我能動性。人的需要與對象的統一關系不僅以意識為中介,而且以實踐為中價,不僅是主觀的意識(下轉291頁)(上接268頁)的統一,而且是客觀的實踐的統一,并且歸根結底是實踐的統一 。人們認識世界為了改造 世界。需要中所包含的對象中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成為滿足需要的對象,成為感性的,屬于人的對象,需要才能最后完成現實的自我確立,即對象化確立。所以,人的需要一開始就導致并包含著人的實踐全部能動性。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列寧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 江澤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Z],2000-06.
[5] 中央宣傳部.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學習出版社,2000.
[6]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4.
[7] 論以人為本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構建[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2004,(6).
[8] 努力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J].論科學技術,1995,(5):26.[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