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俄羅斯的夢想,更是普京的夢想。
普京,第三次走進了克林姆林宮;上任伊始,他就高調謀劃著歐亞聯盟的格局。
5月7日,他正式簽署了第一批命令,這其中就包括《關于俄羅斯聯邦對外方針的實施措施》。措施明確寫道:“把發展獨聯體空間的多邊合作和一體化進程作為俄羅斯對外政策的關鍵方向,在俄羅斯、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關稅聯盟和統一經濟空間范圍內加深歐亞一體化,并在2015年建立歐亞經濟聯盟”。
剛上任后,普京首訪獨聯體的第一個國家是白俄羅斯,第二站就是烏茲別克斯坦,并先后與這兩個國家簽署加深全方位合作和雙邊關系的聯合聲明。此舉引起美國及其他國家的高度關注。
美國《國家利益》雜志認為,“歐亞聯盟”寄托了普京“復活蘇聯”的夢想,它的目的是建立一個由莫斯科主導的環俄羅斯政治、軍事、經濟共同體,將之塑造為歐亞地域內的核心力量集團。“在美國和歐洲雙雙遭受經濟危機的當下,普京正在利用大好時機,鞏固俄羅斯與周邊國家的關系,促使他們遠離美歐、親近俄羅斯。”
在政治家眼里,所謂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沒有對錯,區別就在于“誰選擇在正確的時間做出正確的選擇”。
歐亞一體化的進程
近20年,前蘇聯在不停的選擇中譜寫著歷史。從1991年的蘇聯解體到“顏色革命”,前蘇聯從內到外發生了深刻變化。在目前的世界格局中,由前蘇聯分離出來的15個獨聯體國家逐步被邊緣化,分散的弱勢力量無法形成合力;即便是加入了歐盟的國家,沒有歸屬感成為了它們共同的尷尬;與此同時,俄羅斯在西方的話語權也越來越弱。
這一切的演變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但最基本的應歸結于經濟。對于任何一個世界組織和聯盟,經濟的一體化是其實現政治一體化的重要前提。
21世紀的前10年,也是普京執掌俄羅斯政權的8年,俄羅斯經濟實現了令世界矚目的奇跡——居民實際收入增加了1.5倍、失業和貧困水平降低了一半、經濟穩步發展GDP增加了72%、2007年GDP增長率達到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歷史的最高水平8.1%。這一時期被稱為是“普京經濟”,也正是經濟的重振讓俄羅斯又重回世界經濟強國的俱樂部。
但這一切對于普京來講只是一盤棋的開始,建立“歐亞聯盟”才是他夢想的最精彩的部分。
“歐亞聯盟”的起始點可以追溯到1993年9月,當時12個獨聯體成員國在莫斯科共同簽署了《經濟聯盟條約》。在這一條約中,獨聯體國家的首腦就試圖按照西歐一體化模式,分階段建立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和貨幣聯盟,以實現他們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在當時,上述條約只是一個愿景,具體的實施路徑并不清晰,特別是在對待一些需要共同承擔的義務和責任上存有分歧。
“妥協”成為他們當中一些國家的態度和選擇。1995年1月,俄羅斯、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后來吉爾吉斯斯坦加入)簽署了《關稅同盟協定》,目標是消除商品自由交換的障礙;為正當競爭制訂統一的“游戲規則”;協調成員國經濟政策,包括保護它們在國際市場上的利益。這一協定是“歐亞聯盟”第一個具有實質性聯盟的文件。
又過四年,1999年2月,上述三國又共同簽署了《關稅同盟和統一經濟空間條約》,后塔吉克斯坦也積極加入。2000年10月俄、白、哈、吉、塔五國元首在阿斯塔納簽署了《關于建立歐亞經濟共同體條約》(2001年5月生效)。其目標是全面實現自由貿易制度,保障資本自由流動,建立共同金融市場,制訂統一商品和服務貿易規則和市場準入規則,形成共同運輸服務市場和統一運輸體系,建立共同能源市場、共同勞動市場、統一教育空間、法律空間等。
上述一系列文件的簽署,已標志著“歐亞聯盟”在經濟一體化層面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從自由貿易區(免關稅貿易)通過關稅同盟(對非同盟國商品實行統一關稅稅率)向共同市場(商品、資本、服務、勞動力自由流動,統一對第三國貿易政策,共同貨幣政策)的進一步發展。
2003年,歐亞經濟共同體進入了穩定的發展時期,幾乎所有成員國主要宏觀經濟指標都呈現出正增長,實現了本幣對美元匯率的相對穩定,通貨膨脹速度相繼放緩,平均工資大幅增加。根據俄羅斯總統和哈薩克斯坦總統的倡議2006年1月兩國簽署了設立歐亞開發銀行的協議,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壓力下,亞美尼亞和塔吉克斯坦分別在2009年4月和6月,白俄羅斯在2010年6月,吉爾吉斯斯坦在2011年8月加入了歐亞開發銀行。為促進歐亞經濟共同體國家共同抵御全球經濟危機,2009年又成立了歐亞經濟共同體框架內的反危機基金。歐亞經濟共同體法院也將從2012年開始運轉。
已經邁出的步伐
每次普京在公開場合提到“歐亞聯盟”都是信心滿滿,理念清晰而又明確,他設計的“大蘇聯”正穩步向前。
2011年10月3日,普京在《消息報》上發表文章《歐亞新的一體化計劃:未來誕生于今天》,文章發表后,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和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分別在《消息報》發表了《關于我們的一體化的命運》和《歐亞聯盟:從思想到未來的歷史》的署名文章。兩位總統分別從不同角度對普京的“歐亞聯盟”設想表達了熱情洋溢的支持和贊美,外界將這三篇文章視為是三個獨聯體率先在“歐亞聯盟”框架緊密合作的開始,同時也稱為是“歐亞聯盟”大發展的起點。
在普京的藍圖中,分四步走。首先,在2013年啟動歐亞經濟聯盟后,將于2015年走向“更高的一體化水平:歐亞聯盟”。普京表示,歐亞聯盟除了經濟聯盟之外還要實現政治聯盟、軍事聯盟等,也就是要建立一種“強大的超國家聯合體”。盧卡申科更是強調:“在實現最大程度的經濟一體化后,我們勢必要打造牢固的社會政治上層建筑——形成統一的價值觀、司法體系、生活標準和發展方向。這方面不逐步建立某些超國家機制,包括政治機制是不行的”。例如關稅同盟委員會擁有處理有關同盟運作一切事務的權力,做出的決定具有超主權性質,委員會決議的效力大于成員國的國內法律。2011年10月的圣彼得堡政府首腦會議決定進一步擴大關稅同盟委員會的權限。統一俄羅斯黨總委員會主席團副書記舒瓦洛夫表示,該黨將推動形成俄羅斯和歐亞經濟共同體、關稅同盟統一的土地使用制度,并制訂各國國內土地開發的政策措施。也就是說,建成關稅同盟,統一經濟空間和共同貨幣之后,理所當然地,下一步就是統一各國的土地使用規則。一旦走到這一步,盧卡申科所強調的“國家主權”也就難以成為歐亞聯盟的“基石”。
其次,把歐亞聯盟打造成當代多極世界中的一極,與歐盟、美國和中國共同主導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普京強調:“這種力量的聯合可以使我們并非簡單地融入全球經濟和貿易體系,而且現實地參與決策進程,以及游戲規則和未來架構的設計”。納扎爾巴耶夫主要強調了歐亞聯盟在經濟上主要目標,即一體化首先從經濟開始,分階段建立共同支付體系和實行統一貨幣”。
第三,使歐亞聯盟成為連接歐洲和迅速發展的亞太地區的有效“紐帶”和“堅實環節”。普京認為,歐亞聯盟是“由自由、民主和市場規律聯合起來的大歐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希望與歐盟建立自由貿易區,試圖在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整個歐亞大陸范圍內實現“和諧的”自由貿易和市場開放原則,建立從里斯本到符拉季沃斯托克的和諧經濟共同體,目的是要“改變整個大陸的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局勢”。納扎爾巴耶夫指出,要讓歐亞聯盟成為聯系“歐盟與東亞、東南亞和南亞迅速發展經濟體的橋梁”,連接西歐和中國西部的公路運輸走廊和將來的泛歐亞高速鐵路建成后將在沿線形成現代物流運輸體系。盧卡申科更是明確提到,“我們的一體化不能僅局限在西方,與東方國家和經濟聯合體,首先是我們的戰略伙伴中國的緊密一體化應當成為重要任務”。
第四,歐亞聯盟將逐漸擴大到整個前蘇聯地區。普京指出,“歐亞聯盟是開放性工程。我們歡迎其它伙伴國首先是獨聯體國家加入進來”,所以,“將歐亞聯盟與獨聯體對立起來是錯誤的”。當然,這是在尊重“一個國家根據自己長遠的民族利益所做出的主權決策”原則下的漸進過程。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正在緊鑼密鼓地就加入關稅同盟進行談判,屆時,關稅同盟和統一經濟空間將擴大到整個歐亞經濟共同體。
圍繞上述目標,接下來普京將在執政的六年來,逐步推行,逐步實現。從近期的普京先后對白俄羅斯、德國、法國、烏茲別克斯坦、中國、哈薩克斯坦等六國進行國事訪問,觀察人士判斷,普京在極力推動獨聯體與歐洲和中國經貿合作的不斷深入,以實現“歐亞聯盟”的大國家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