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的情形而言,用哪個支點撬動經濟增長似乎還不十分明了。
如果問,中國經濟是不是處于底部?答案是肯定的;如果問,是最低點嗎?答案是否定的。
在期盼中第二輪救市計劃已開始啟動,降息、減稅、松動房價的首套貸款政策利好頻頻出臺。此次,穩增長最先圈定的領域仍是鐵路基建和工程機械,先前的4萬億投資造成的諸多后遺癥,目前仍還沒有完全消化。
“等米下鍋”正在煎熬著市場。目前市場可見的救市資金約有4000億,這離坊間“風傳”的2萬億相差甚遠。微調下的“試投”成為本次救市的主要特征。
3000億的投入
“試投”的第一筆資金已浮出水面。據業內人士估算,6月份發改委審批項目投資總額可能超過3000億元。
按照5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已確定的鐵路、節能環保、農村和西部地區基礎設施、教育衛生、信息化等領域的項目,截至6月15日,該部門已完成對181個項目的審批核準,這一數字已達到5月核準的239個項目的一半多,6月可稱得上是“發改委審批項目月”。
審視發改委6月份集中批復的項目,絕大部分項目為“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在核準的99個項目中,只有2個不是“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在97個項目中,以風電、水電居多,也有糞便處理規劃、養殖場沼氣工程規劃、農村高校生物質爐規劃、LED路燈改造等節能環保項目。另外,6月7日還核準了內蒙古13個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項目和32個山西的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
從項目的內容看,這批項目基本符合保護環境、發展經濟的理念,也屬于國家相關的十二五規劃。但仔細觀察,這其中也存有“疑慮”。例如在上述審批中被提及的風能和LED項目,產能過剩已是這兩個行業頭等難題。據業內知情人士講,由于前幾年風電設備產業“大躍進”,現在能生產整機的企業有80家,如果以每個企業50萬千瓦的制造能力來計算,一年的產能就是4000萬千瓦,但是中國目前的市場容量只有1000萬千瓦。未來幾年,每年增長的市場容量最多3000萬千瓦,產能明顯過剩矛盾凸顯。LED的企業也一樣存在同質化、一擁齊上的局面。在珠三角地區,密集的集中了中國生產LED的企業,大量庫存積壓已成為這些企業的“債務”,滯銷成為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在第二輪救市之際,業內專家及經濟學家極力呼吁,不能再搞重復建設投入,避免出現新的產能過剩。一直以來,以環保節能為主題的新興產業,由于帶著奶瓶而來,競爭不充分已經造成產業鏈發育不完整問題。目前,中國急需在本次經濟轉型中打造一批新的支柱產業以替代房地產等舊的傳統產業,因此,放棄保護,引入競爭是完成新舊產業的交替唯一通道。
1000億的投入
從2007年中央提出“抑制房地產價格過快上漲”到提出“房地產價格應回歸合理價位”,中國房地產價格經歷了艱難的起起伏伏,而后步入下降通道。據國家統計局今年5月公布的數據顯示,與去年同月相比,70個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同比下跌的城市有55個,僅有15個城市上漲,但漲幅均未超過1.4%。即使這樣,房地產瘦身仍在途中。
近一段時間,各大銀行都在調低首套貸款,目前已有將近40個城市出臺7折優惠吸引剛性需求人群。在宏觀調控大方向不變的前提下,區別對待有住房需求的人,可以有效緩解當前房地產的困境。
作為對經濟貢獻最大的行業,房地產的一路下滑帶動著中國經濟的下挫。在微調的政策“昭示”下,一些業內人士發出的“救經濟就要救房地產”的聲音,但這種臆想并沒有切合政府的“微調之舉”,抑制房價將仍是今年政府的調控方向。
今年下半年政府已將供應和改善保障性住房作為政府的重點。5月24日,據財政部最新消息,為支持各地區完成2012年全國新增公共租賃住房230萬套的任務,財政部近期已會同住房城鄉建設部下達了2012年中央補助公共租賃住房專項資金660億元;就在18日,上述兩部委剛剛下撥專項資金317億元以支持城市棚戶區改造和廉租房建設,在一周內財政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專項資金就已經接近千億元。
實際上,在保障性住房投入上千億,意味著政府已選擇好盤活房地產相關產業的路徑。接下來,與房地產相關的下游產業——水泥、建材、鋼鐵、工程機械、、陶瓷、潔具、家電、家紡等產業將得到不同程度的“普惠”,同時消費也將間接被帶動。
市場的反應總是最敏感的。據中國鋼鐵現貨網報告顯示,截至5月23日收盤,北京市場河鋼二級大螺價格為4100元/噸,較前一日持平;上海和廣州市場也基本如此,自上周末期鋼止跌開始,目前鋼材市場基本已經在建材的牽頭下止跌。
可以斷定,今年下半年的“微調”將圍繞消費展開,特別是5月份出臺的CPI已回落至3%,這已說明消費者信心受挫。目前,結合保障性住房的政策推出,再伴之與近期出臺的建材下鄉、家電下鄉、節能產品惠民等措施,市場將形成消費合力,遏制經濟快速下滑的速度在判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