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30年,最大的成就之一在于盤活民營經濟,如今中國需要民營企業的二次起飛,引領經濟結構轉型。
鐵道部發布了《鐵道部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資鐵路的實施意見》(以下稱《意見》),強調“在鐵路工程建設領域,凡符合國家規定資質條件的民營企業,允許參與鐵路工程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咨詢以及建設物資設備采購投標。”
《意見》引來的爭議之聲不止,遠在兩廣山區的首條民營鐵路開工6年尚未開通。不過,后來者卻在這次的新政中看到了更多決心和誠意,民營鐵路投資欠佳的局面有望得到扭轉。
近日,由新疆廣匯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廣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紅淖三鐵路經過前期準備,7月將全線開工,成為新疆境內第一條由民營企業投資修建的鐵路。
自從2010年5月13日,國務院發布《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即“新36條”)以來,實質性政策遲遲未見出臺,以至接力4萬億帶動經濟新增長的期望落空。
今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政府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在半年內一定要把“新36條”細則推出來。眼見大限將至,各部委才匆匆出臺。截至6月20日,“新36條”細則及相關通知已經公布了十余個,涉及發改委、財政部、央行、銀監會、國土部等近20個部委。
“新36條”政策力度越來越大,涉及范圍越來越廣,民營企業的另一春天似乎正在臨近。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民間投資的“玻璃門”與“彈簧門”便越超乎想象的厚重。中國經濟結構存在的問題是如此地根深蒂固,以至于不下猛藥根本難以推動解決。此輪趕場似的政策發布只是促進民間投資的開始,在經濟結構調整的道路上,中國才剛剛邁出了一小步,還需要更多的配套措施與更詳盡的實施方案支持。
細則需完善
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會長保育鈞認為,現在出臺的細則看上去很美,但是不具體、不細致、不好操作,還處于一個朦朧狀態,看不出太多誠意,總覺得是一種“施舍”。他認為,關于民間資本要怎么進來,不是很詳細,還有待于摸索。
就現在的情況來看,對一些大企業來說,可能有能力進入,但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想進入壟斷行業很困難。要打開民間資本進入壟斷行業的“玻璃門”和“彈簧門”,現在就靠地方政府,要看各個地方政府能不能根據這個原則劃定自己的方案,在此情況下,保育鈞建議廣大的民營企業應該到中西部去,與當地地方政府協商,爭取地方的項目。
有企業僅僅是國有資本一種存在形式,國有資本有一部分是提供公共產品的,為各行各業提供各種基礎性支撐的,這些領域不應該以盈利為目的。
國有企業中有的提供公共產品,有的提供準公共產品,還有的提供商品。對于不同類型的國有企業,需要有不同的政策規則、屬于公共服務的,就不能以盈利為目的;屬于市場競爭的,可以盈利,但盈利要全民分享。真正的國有企業回歸國有。市場產品這部分要參加公平競爭,公共產品由國家來統一建設。國企、央企不能再利用自己的特殊優勢,一味追求利潤。
待遇需改善
和訊與數字100聯合發布了中國民營企業調查報告。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民營企業已經超過840萬家,占企業總數的87.4%,占GDP的貢獻率超過60%,創造了近90%的新增就業崗位。
不過早前公布的一份中國企業500強名單中,中石化、中石油、國家電網毫無懸念地摘得三甲,民企銷售收入總量卻不及前三甲之和,且500強中民企數量在減少,新一輪“國進民退”的論斷并不夸大之嫌。
民營經濟規模的縮小,來自多方面原因。發展的環境卻不能忽略。目前,全社會80個行業中,允許外資進入的有62個,允許民間資本的只有41個,中國民營資本的地位還不及外資。企業發展各階段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進入障礙。
相比之下,國企一直被視為政府之子,享受各類財政補貼與政策優惠。在“新36條”中明確規定民間資本可進入法律未明令禁止的壟斷行業,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準入門檻往往抬得非常高,國有企業注冊資金只需1000萬元,而民營企業注冊資金就要高達5000萬元。事實上,民營企業又以中小企業居,無形中將絕大多數民營企業拒之門外。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張競強表示,中國經濟轉型與發展的出路在民營經濟的壯大。而發展民營經濟的關鍵在于給予它平等的地位與身上束縛的各類枷鎖,使其得以張開雙翅。
改革開放30年,最大的成就之一在于盤活民營經濟,如今中國需要民營企業的二次起飛,引領經濟結構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