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大力整頓資本市場之時,獨董制度又是否會成為其下一個改革目標?
如果一家公司正常運作,獨立董事本來不該走到臺前。多數情況下,獨董成為焦點,很可能意味著公司運營出現重大問題,導致大股東和中小股東之間矛盾尖銳。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些“火花”,恰好表明獨立董事制度改革的必要。
獨董的惡名
作為西方社會普遍采用的一種公司制度,2001年,中國正式引入獨立董事制度,讓人充滿希望。
但12年來,獨立董事制度卻以“鬧劇”方式頻頻露面:2004年,樂山電力獨立董事程厚博與劉文波發現,公司有不當的擔保行為且金額巨大,遂決定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對公司負債進行審核,最后樂山電力高管以“不知情”和“樂山市政府未批準”為由拒絕,程劉二人黯然辭職。
幾個月后,新疆屯河獨立董事杜厚文與魏杰以“公司信息披露情況不透明”、“無法把握和了解公司的真實運行情況”為由,先后遞交辭呈,牽扯到的同樣是財務問題。2005年,知名律師嚴義明公開要求罷免科龍電器獨立董事以及包括董事長顧雛軍在內的3位董事,并自薦擔任獨董。
獨立董事制度在中國進入第12個年頭。有人認為,獨立董事既不“懂事”,也不“獨立”,已被上市公司牢牢掌控。翻開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 7595名獨董的簡歷我們會發現,這些獨董主要源于政府官員、行業協會名流、券商高管、行業研究員以及專家學者。
2010年,A股市場中2285家上市公司共有7595個獨董職位。其中,2931個獨董職位被各大高校的專家學者所占有,占所有獨董職位比例為38.95%。793個職位被律所的律師占有,占所有獨董職位的10.44%。642個職位被各級政府官員擔任,占比8.45%。會計師事務所貢獻497個獨董職位,占比6.54%。剩余的2732個獨董職位則被銀行、券商、PE、咨詢公司以及其他類型的公司所占據。
由此可見,上市公司挑選獨董,都是一定的偏好。
“我們傾向于選擇那些人脈廣泛、對公司有幫助的人擔任獨立董事。”滬市一家上市公司的董秘表示。
對于上市公司來說,獨董未必只是擺設,尤其是有政府和行業協會背景的專業人士。
長長的獨董名單中有一類“大人物”你不得不注意,那就是有官員背景的獨董,人大常委、機關領導、政協委員等均有涉及。上市公司現任的這些獨董,或為名流,或為專家,或聞明于鄉野,他們每年出席幾次上市公司董事會會議,表個態了事。另有一些官員獨董與所擔任獨董的公司在工作上的直屬關系更為明顯。比如原云南省有色地質局局長郎志鈞,退休后擔任馳宏鋅鍺的獨董,每年可以領到10萬元薪酬。郎志鈞退休前歷任西南有色地質勘查局辦公室副主任、計劃處處長、308隊副隊長、副局長、局長,以及云南省有色地質局局長。
在眾多政府背景的獨董名單中,還有一類更為引人注目,那就是證監會、發審委背景的獨董。這些獨董的正職與資本市場息息相關。
現年65歲的趙樹元,曾任中國證監會濟南證券監督管理辦公室處長、助理巡視員和山東省體制改革委員會處長,目前擔任中通客車 、華紡股份 、天業股份 、渤海活塞共4家上市公司的獨董。
需要檢討的制度
獨董制度的發展如今正處于十字路口,而改革似乎箭在弦上。
清華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魏杰曾被稱為“獨董之父”。2000年獨董制度推出之初,魏杰為其歡呼。卻不料,自己成為了該制度下的第一批犧牲品。2004年,魏杰便因無法了解與掌握上市公司真實運轉情況,辭去獨董職位。彼時,獨董制度在實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就已表現得淋漓盡致。因此,魏杰說,“這個制度搞不下去了。”
“實事求是的說,制度本身不存在問題,關鍵在執行過程中偏離預期。”某大型券商投行人士表示。
他表示,再好的制度,都是靠人來執行。但現實是,中國的獨董職業操守存在嚴重的問題,因此必須要加大獨董違規的處罰力度,完善問責機制,要從行政、訴訟、法律等多角度進行處罰,在行業內形成一種震懾。
北京師范大學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高明華教授指出,獨立董事基本都是大股東和經理人找來的,這決定了他們必須是服務于大股東和經理人的;同時,獨立董事們的身上擔著很大的風險,當他們發表反對意見的時候,就是他們要離開崗位的時候。
2009年,巴曙松在徽商銀行的獨立董事職位未獲續任。據了解,他和另外兩名獨立董事經常在董事會上提出意見,其中最激烈的一次是2008年進行的增資擴股。
實際上,從獨董制度在中國出現,上市公司與大學教授的組合便是主流。知識分子擁有被公眾認可的專業能力和公信力,這是各方最初的設想。
“后來我知道的就越來越不像話了,獨董成了很多人兼職掙外快的一種形式,不出席會議也不負責,相當于掛名拿錢,簡單到這種地步。對企業來說也就是增加了很小的開支,按規定他們需要設立這個職位,同時又不會真找一個人來搗亂。”傳媒經濟學者曹鵬認為,相比之前,獨立董事越來越難做到不和利益掛鉤。
根據媒體報道,2011年,A股2300多家上市公司中,獨立董事有5500人,上市公司每年需要支付4.5億元津貼,平均每人8萬,其中房地產和銀行業成為獨董大戶,尤其是國有銀行和經濟學家的搭配。2011年,民生銀行以超過400萬的金額成為聘用獨董的第一大企業,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也都以超過200萬的金額名列前茅。
制度設計悖論
作為公司治理的核心機構,上市公司董事會成員包括三類。
第一類為執行董事,即除了在公司董事會有席位外,還在公司有管理席位,即董事兼高管;第二類是非執行董事,即由股東派出的董事,不在公司任職,在公司不領薪酬,但從股東處領取薪酬;第三類,是外部獨立董事,既不在公司任職,也不是由股東派出,他們代表公眾股東利益,從上市公司領取報酬。
按公司法規定,上市公司董事會成員應當有1/3以上的獨立董事。
“不能從身份上去界定哪些人適合做獨董。機構投資者做獨董在法規上并沒有問題。問題的關鍵在于,一旦這些人違規操作,證監會的訴訟機制和追償機制是否足夠嚴厲。”香港董事會研究院首席分析師計驊指出。
據悉,在國外,利益相關方擔任獨立董事的情況很普遍,但對內幕交易的懲罰非常嚴厲,而國內則松弛很多。
在國外,上市公司會幫獨董買獨董保險,因為獨董職位有風險,如果獨立董事自己不約束自己,很容易被投資者追償。
國外獨董,薪酬高、責任重。國內獨董則相反,薪酬低,責任低,出問題無人追查,淪為花瓶在所難免。
“什么時候上市公司考慮為獨董買獨董保險了,才說明獨董制度有著質的突破。”分析師指出。
據介紹,獨董制度推出之初,關于“獨立聘請外部審計機構和咨詢機構”被寄予厚望,但同時《意見》卻規定,獨立董事聘請中介機構的費用及其他行使職權時所需的費用由上市公司承擔。
上述獨董表示,“沒有經費保障談何行使權力。獨董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制度方面需要進一步完善。起碼不能這樣前后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