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寶新能源汽車,薩博前景黯淡。
炒得沸沸揚揚的薩博收購案日前終于塵埃落定。在迷霧褪盡之后,瑞典薩博汽車公司(Saab Automobile AB)日前敲定的新買家終于現身——中日電動車聯盟旗下瑞典國家電動車公司NEVS(National Electric Vehicle Sweden)贏得薩博資產競購交易,為懸念迭起的薩博收購案畫上了句號。NEVS收購了薩博的主要資產后,未來薩博將會以新能源車亮相,并且目標市場鎖定中國。
被質疑的藍圖
薩博汽車從去年3月開始陷入危機,因拖欠零部件供應商貨款和工人工資,連續停產數月后開始著手破產保護和資產出售。期間華泰汽車、龐大汽貿、青年汽車等多家中國公司參與競購,均以失敗告終。去年12月薩博進入破產清算階段,青年汽車等公司再次參與競購。幾經起伏轉折之后,此次NEVS的成功收購終于讓薩博找到歸宿。
外電稱,NEVS重振薩博汽車方案包括,首先在一款日本車型的框架基礎上開發薩博9-1電動車;開發薩博9-3混合動力系統;隨后在下一代9-3鳳凰平臺基礎上,采用電動車后車橋開發混合動力車/電動車;目標是年產20萬輛。不僅如此,NEVS還將在薩博總部所在地特羅爾海坦設立電池研發生產中心,以及在瑞典當前生物質原料產業基礎上興建一座生物燃料發電廠。
這是一個宏大到令人不得不產生疑惑的電動汽車藍圖。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實現這一藍圖的可行性建立在三個完全不同地域的國際支點上,第一是在瑞典當地,以收購的薩博資產和設備作為研發和總裝基地,其次是借力日本在動力電池配套和整車研發上的傳統優勢,最終通過像中國這樣“有望成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購買力,兌現整個藍圖的商業價值。
長期關注新能源汽車和薩博競購案的業內專家田永秋并不看好這一計劃,“因為它試圖打通發電、儲能(電池)和電動車應用一條龍產業鏈的構想,但在近期內不容易實現。”他認為,純電動車在中國還處于萌芽期,要達到量產和商業化還需要至少十年甚至更長時間。“車雖然也可造出來,但市場絕對不是一兩天就能培養出來的。”
夢想過于樂觀
薩博重生計劃可以說是野心勃勃。有數據顯示,2007和2008年,薩博汽車在華銷量分別為618輛和836輛,2009年降至570輛,2010年則僅有33輛,而自從2011年開始卷入收購風波的薩博品牌,其后在中國市場的銷量,近乎為零。那么這次薩博押寶新能源汽車,究竟是一條快速超車道,還是一條前景黯淡的無頭路呢?
薩博的新東家認為,在全球范圍內,中國電動車市場潛力巨大,2015年甚至有望達到200萬輛的容量。但他們對中國電動車市場的判斷,似乎僅限于潛力,而未考慮“現實”。在中國本土車企尚不敢妄言僅依靠新能源汽車闖市場的情況下,這一判斷顯然是“失去理智”和“過于樂觀”的。因為盡管有巨額財政支持,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看上去很美”,但實際并不盡如人意。2008年幾大部委聯合啟動了“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工程,現在實際上已成為“雞肋”。據了解,北京和上海至今仍然沒有出臺一套系統的補貼措施,其他的試點工作也遠沒有達到當初設定的目標。最主要的是,中國消費者完全接受新能源汽車尚需時日。
面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這樣尷尬的現實,薩博如何兌現“2015年中國電動車容量有望達到200萬輛”的目標?
中汽協助理秘書長杜芳慈分析認為,今年一季度,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生產8626輛,銷售10202輛,但這在全國一季度汽車產銷近480萬輛的比重中算是“九牛一毛”。現在最大的問題是:要專門做新能源汽車,根本賺不到錢,比如說日產,它的新能源車也不賺錢,要靠一個很大的傳統汽車體系支撐它不斷做研發。薩博本來就是個破產企業,老投錢不賺錢,這個企業能活得下去么?
因此,以電動車計劃”復興”薩博的設想,在短期內的“錢景”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