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宗蒼《云棲山寺》
編號:867
尺寸:46cm×231cm.
來源:中國嘉德拍賣2012秋拍
成交價:3967.5萬元
云棲山寺是與靈隱、凈慈、虎跑、昭慶齊名的杭州五大名剎之一。乾隆皇帝曾經游歷到此,盛贊其山水之勝。此卷經《石渠寶笈·續編》著錄,至清末始流出宮外,保存上佳,是張宗蒼畫中難得的精品。張宗蒼的畫,構思嚴密,皴染沉著,蒼厚華滋,確有其獨到處。本卷畫乾隆《云棲寺六韻》詩意,重山密林,坡陀連綿,幽徑屈曲通向喬松修竹環抱的云棲古寺,境界極為幽深。山不高,然云涌泉急,土石渾厚,氣象沉雄。筆墨皴染周至,勁勾淡擦,層層積染,又以濃墨點苔與林木增其郁茂,益見層次豐富,色墨融洽,一片蒼潤。在清初四王(特別是王原祁)郁茂松秀強調書卷氣的基礎上,淘洗出一種明麗端莊蒼渾儼重的廟堂氣象。他受到乾隆的推愛是不難理解的。
本幅卷未有乾隆題七律首,其時宗蒼已去世二十余年,故詩中有“神來腕運者何在……珍其人往自為嗤”之句,表示了他對宗蒼的懷念與極高評價。“偶逢粘壁宗蒼畫……裝卷石渠庋佳跡。”又說明此卷原為裝飾皇宮內室的“貼落”,因為覺得應該寶藏而揭下重裱,珍重護持之心躍然紙上。卷前汪由敦所錄五言詩,亦乾隆所作,張宗蒼畫的即此詩意。
惲壽平《五清圖》
尺寸:(詩堂)25cm×40cm(本幅)63.5cm×40cm,絹本立軸
來源:北京匡時2012秋拍
估價:待詢
惲壽平為人敦厚,個性孤介灑脫,不愿應試科舉,以賣畫為生,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氣節和人品相當受人敬重,而他的畫也如他的人品一樣,具有高潔不流俗的風格。“五清”指的是松、竹、梅及水、月。松柏經霜雪而不凋謝,竹子以其有節空心,代表君子的節操與虛心;梅花不畏風霜,愈冷愈開花,是品格堅貞的寫照;而水與明月更是清澈透明、潔白無瑕的象征,所以合稱“五清”,自古以來就常被用來比喻君子的德行。君子才德兼備,有高風亮節的情操,和“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屈”的志節,是社會上值得尊敬的人。本圖曾被收錄入民國時期的《中國名畫集》、《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等著作內,后被上海人民美術館出版社入藏。
昊昌碩《鼎盛圖》
尺寸:179cm×95.5cm,紙本鏡心
來源:北京匡時2012秋拍
估價:待詢
此件吳昌碩的《鼎盛圖》尺寸之大,堪稱吳昌碩作品中到達了目前所見最大者。此作品集合了造型逼真的古銅器全形拓片,艷麗多姿的花卉,吳昌碩的書法題跋,再加上田中慶太郎、文求堂上款。田中慶太郎(1880-1951),文求堂老板,其一生通過文求堂采購、交易,為日本輸入中國古籍善本,是第一位介紹及評論有關敦煌文獻的日本人。“文求堂”是近代日本一家最大、最有影響的中國古書字畫書店,田中慶太郎的祖上在京都開設文求堂,本是供天皇家御用的日文書店。甲午戰爭后,中國越來越成為日本有識人士關注的熱點,1901到1923年左右,文求堂成為東京第一個、也是最有規模的中國典籍書畫的專門書店。其文求堂書店吸引了東京地區的中國學研究專家,成為中國學研究的信息交換站。
張大千《番女掣厖圖》
編號:406
尺寸:108.6cm×73cm,立軸設色紙本,1944年作
來源:保利香港拍賣2012
成交價:4830萬港元
此作品曾于1956年6月7日在法國巴黎近代美術館展覽。題簽人張目寒(1902-1980),安徽霍丘人,張大干義弟。張氏為于右任公重要幕僚,先后擔任南京國民政府中央執行委員等要職,赴臺后任“監察院”秘書長。張目寒雖為政界要人,但閑時雅好藝術,與溥儒、黃君璧、臺靜農等藝壇同好過從甚密。尤與大干相交逾四十載,最為知交莫逆。目寒八零年謝世,大干親書挽聯悼之“春草池塘,生生世世為兄弟;對床燈火,風風雨雨隔人天”,兄弟情深,可見一斑。
題識:番女掣圖,甲申嘉平,大千張爰。
鈐印:張爰之印、大千
題簽: 大千居士作番女掣圖,目寒署簽。
徐悲鴻《梅竹喜鵲》
編號:1458
尺寸:設色紙本鏡框1941年作
來源:香港佳土得2012秋拍
成交價:782萬港元
此作源自馬來西亞鄭振文博士私人收藏。上款鐸宣即鄭振文,生于潮州農村,是家里五兄弟中排行最小。其長兄遵循家族傳統,通過資產并購起家,而后赴馬來西亞的馬六甲發展事業。幾年后,隨著生意不斷擴大,他的三哥和四哥分別被長兄派往吉隆玻和新加坡開設分號。二哥因篤信佛教,出家為僧。鄭振文從小在兄長們的關照下成長,后獲得德國地質學博士學位。完成學業后,他曾在北京一所大學擔任教授。其長子鄭韓其成年后回到吉隆玻幫助三叔父料理家族生意。鄭振文酷愛書畫,家中極富藝術收藏品。他在歐洲留學期間與畫家徐悲鴻結下深厚友誼,后者贈與他多幅畫作以作為二人友誼的見證。《書法對聯》的題識中,徐悲鴻將鄭振文尊稱為“五哥”,可見其二人友誼之深厚。
題識:鐸宣五哥賜存。辛巳(1941年)元日,弟悲鴻。
鈐印:徐悲鴻
清道 光青花云龍紋瓶
尺寸:口徑9.0cm高31.0cm
來源:上海泓盛2012秋拍
估價:待詢
此瓶侈口,直頸,斜肩,鼓腹下收,圈足,底部“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書款。透明地清潤,青花龍紋主題。口沿、足沿青花雙弦一周,各比鄰如意紋與海浪紋。余身青花五爪九龍各具姿態,豐體勁健,旋爪張揚,網鱗鎧甲覆身,上天遁海,騰云驅珠,赫赫威嚴。配以卷云飛流,白浪起濺,九五之軀仿現眼前。此瓶胎質細膩,青花發色明麗,繪筆大氣,五爪龍紋九條寓指“九五至尊”,十分難得。道光元年十一月初八日,道光皇帝頒發《聲色貨利論》一文,文中引用孔子名言:“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明確表示出曼寧“為人上者要知稼穡之艱難,力崇節儉,返本還淳”的政治觀點,同時還詔戒宮內“飲食勿尚珍異,冠裳勿求華美,耳目勿為物欲所誘,居處勿為淫巧所惑”,御窯廠瓷器燒造經費隨之減少,據清內務府奏案“自道光二十八年為始,不得過兩千兩之數”,此即意味御窯瓷器生產數量的逐年銳減,據載御窯每年向宮廷進貢的圓(盤碗類)琢(瓶罐尊類)器,于道光四年還有五千件左右,至道光三十年則僅一千件余件,而就燒造比例清算,琢器數量更少。嘉慶時期御瓷圓琢之比約為22:1,若道光遵循此例,其琢器每年僅二百件左右,道光一朝三十年,上色琢器總量僅約六七千件,流傳至今,可知此件之珍貴。
明洪武青花串枝花卉紋尊
編號:2207
來源:香港佳士得2012秋拍
估價:600萬-800萬港元
此器尊撇口,束頸,圓肩,腹下漸歙,外撇圈足。主體飾串枝花紋,如意云肩內飾折枝花紋,肩上飾如意云紋,頸部環蓮瓣紋。口沿下回紋一周,下承如意紋框。近底處飾仰覆蓮瓣框,中以回紋相間,框內均飾花卉紋。足墻飾卷草紋。
此器形舊稱石榴尊,流行于洪武朝。器上青花呈色灰藍,且出現黑色斑點,是含鐵量較高引致。這時期的青花瓷特征為鈷藍料呈色較暗,紋飾延續元代裝飾繁縟的風格。近似的存世洪武朝大尊,包括青花及釉里紅兩種裝飾,唯青花尊只見本尊的紋飾一種。由于器形碩大,存世品中不少自頸部以上殘缺。
清雍正青花云龍紋蓋罐
編號:2121
來源:香港佳士得2012秋拍
成交價:1186萬港元
罐小口,短頸,豐肩,長筒形腹,圈足。通體青花紋飾。有蓋,平頂,中置寶珠鈕,面繪祥云三朵。直壁繪漩渦紋一周。肩飾蕉葉紋,內繪折枝花紋。腹部繪兩條五爪龍游弋于云海之中,近足處繪江崖海水紋。圈足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裂”楷書款。此罐造型新穎,彷明朝青花瓷器而作。青花發色濃艷,怖局疏朗明快,蛟龍蒼勁靈動,栩栩如生,具明代龍紋的神韻。并帶有原蓋,甚為珍罕。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相同的雍正青花云龍紋罐。
清光緒三十年湖北省造大清銀幣庫平
尺寸:大字版直徑:4cm重量:27g美國NGC評級幣(AU58)
小字版:直徑:40cm重量:27g美國PCGS評級幣(MS65)
來源:西泠印社2012秋拍
估價:待詢
此銀幣為光緒三十年(1904年)湖北銀元局鑄。湖廣總督張之洞擬推行“兩、錢”分制銀幣經奏而試制的兩型銀幣。當時在奉天、湖北和廣東,分別鑄造了極其少量的庫平一兩銀幣,但由于種種原因都沒有在市面流通,唯有湖北鑄造的大清光緒三十年兩銀幣,在督撫衙門發過次餉銀,正值清廷發生銀元單位幣值“元、兩之爭”,加之不合民間行用習慣,立即受到市面抵制,庫存全部銷毀重新鑄造,存世量極其稀少。清廷史料記載,有大字和小字兩種類別,其中大字版尤其罕見。此枚大字版銀幣文字俊秀,龍圖生動傳神,堪稱清代龍洋中的典范。小字版銀幣淡彩銀光,保存完美無瑕,MS65是“湖北一兩”目前PCGS全球評分第名,甚為難得。
清乾隆掐絲琺瑯樓閣式大香薰
編號:733
尺寸:高92cm
來源:保利香港拍賣2012
成交價:575萬港元
其琺瑯釉色飽滿,亦飾有淺藍、深藍、松綠、淡黃、純白等等顏色,是為標準的乾隆朝掐絲琺瑯精品,為乾隆御制工坊所制,供皇帝御用之御制珍品。在清康熙年間,掐絲琺瑯此種工藝受到康熙皇帝重視,加上內廷對掐絲琺瑯器的需求,致康熙帝于康熙十九年,在武英殿、養心殿特設造辦處“琺瑯作”,大力提倡掐絲琺瑯器的制作,并下旨在民間延攬技術高超匠師入內廷服務,進而再度振興了因明末戰亂而受挫的掐絲琺瑯工藝;至到乾隆朝,其工藝水平發展到極致。
此間上頂屋檐上之走獸,亦可窺探到其爐在清宮舊藏中無論以實用或祭祀地位等級之高。在中國古建筑的岔脊上,皆裝飾有排瑞獸,重脊的排頭是個騎著鳳凰的小人,其后是排小獸,最后面有個較大的獸頭,便是“垂獸”。仙人與垂獸之間的小獸統稱“走獸”。走獸的排列有著嚴格的規定,按照數量的多少是依宮殿之大小、建筑等級而定。“走獸”的體態原本差別很大,而在隊列中,卻統采用蹲坐姿態,形成大同小異的造型,只有仙人在排頭的位置有特別的姿態。遠處觀賞高高檐角上的這排小神像,往往必以明亮的天空把這些小獸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處,所以在人們印象中,它們更多時候是幅優美的剪影圖畫。走獸也有實用功能。因為屋檐有定的斜度,脊瓦便有下滑的可能,故在交梁上需用多個鐵釘加以固定,為掩飾鐵釘不美觀的痕跡并保護其免受雨淋,匠師們便在釘帽上加飾了這些琉璃小獸。屋脊上的這些大吻與走獸都是基于功能需要加以美化而形成的,體現著理性與浪漫的交織。
譚嗣同《文信國公蕉雨琴記》
尺寸:126cm×27cm,立軸,水墨絹本
來源:上海泓盛2012秋拍
估價:待詢
文天祥,曾受封信國公,故后世稱文信國公。譚嗣同,維新四公子之一,能文章,好任俠,喜劍術,擅操琴,傳藏有信國公文天祥彈過的“蕉雨琴”,并對其珍愛如命。“蕉雨琴”在譚嗣同就義后被封存保管于其故居瀏陽“大夫第”閣樓之上。20世紀60年代因擔心“蕉雨琴”在政治運動中受到破壞,被埋于地下,后腐爛為堆木屑。惜哉!
《文信國公蕉雨琴記》,創作于光緒十六(1890)年,記述了“蕉雨琴”的基本情況。譚嗣同作品流傳極少,真跡更罕見,此幅作品字體挺拔,筆畫道勁,用筆精致,字里行間流露出對于此琴的喜悅與珍惜之情。作品曾為香港收藏家何曼庵先生收藏,并著錄于《禮山草堂緒余》,其中大加贊賞:“此記寫作俱佳,尤堪賞玩,傳世遺墨極罕,人間瑰寶也。”
冷軍《收租院》
尺寸:47cm×1384cm,布面
來源:北京保利2012秋拍
估價:待詢
冷軍以種精微的寫實技法在中國當代畫壇獨樹幟,掌握這種畫法的藝術家,往往對繪畫的歷史和傳統有過深入的研究,并且具有觀察力和再現能力。冷軍的《收租院》即是這樣一件作品,以十三米畫幅再現了“收租院”群雕。“收租院”是上世紀60年代四川美院師生應四川大邑縣地主莊園陳列館的要求創作的
組群雕,作品完成后,文化大革命開始,這件作品也因在特殊歷史時期所創造的特殊歷史價值而成為中國現代美術史上帶有傳奇色彩的作品。冷軍敏銳的捕捉到了《收租院》群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所具有的啟示意義,他希望通過對《收租院》主題的再詮釋,引起人們對歷史本體問題的思考,具有社會歷史學的解讀可能。
王恩懷 《新彩“滿堂春色”瓷板》
來源:泓盛2012秋拍
尺寸:50cm×50cm
估價:待詢
觀此作,構圖簡潔明快,設色清麗秀雅,突出了自然的活力與生氣。淡墨所繪樹干與粉嫩的桃花、翠綠的枝葉相映成趣,引頸歡歌的小鳥將春天的氣息鋪滿整個畫面,王恩懷的粉彩有劉雨岑粉彩花烏的養分,并突破清末遺風的構圖章法,以簡潔、以少勝多的藝術形式,明快、清雅的色彩效果,將前輩的藝術靈魂糅合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中。
王恩懷,男,1935年生于景德鎮。擅長粉彩花鳥瓷畫,對青花、新彩、青花斗彩、陶瓷造型、日用陶瓷貼花紙及綜合裝飾均有研究。1949年入省立陶瓷專科學校,從學陶瓷美術,1950年在家隨父王步(青花陶瓷美術家)學藝作畫,后拜“珠山八友”之、陶瓷美術家劉雨岑先生為師;1954年就職江西省輕工廳陶研所從事陶瓷美術創作設計;1964年奉調景德鎮為民瓷廠,任廠美研所名譽所長;1979年被授予景德鎮“陶瓷美術家”稱號。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Toi et Moi”鉆石戒指
編號:224
來源:羅芙奧香港2012秋拍
成交價:1856萬港元
“Toi et Moi”由梨形濃彩藍鉆、梨形濃彩粉紅及白鉆三種寶石組成。梨形藍鉆及粉紅鉆分別重2.07克拉及2.33克拉,藍鉆與粉紅鉆分別擁有內部無瑕(Internally Flawless)及WSl之凈度。藍鉆與粉紅鉆為“Toi et Moi”(你與我)之設計,被典雅的白鉆簇擁之余,粉紅與藍鉆亦相互依偎,儼如一對甜蜜情人。
梨形哥倫比亞天然祖母綠耳墜
來源:香港佳土得2012秋拍
估價:2800萬-3800萬港元
約23.34及23.18克拉梨形哥倫比亞天然祖母綠耳墜,配以3.01及3.01克拉枕形F/VS2
鉆石及珍珠,附SSEF、AGL及GIA證書,鑲鉑金,耳墜長度4.5厘米。祖母綠被稱為綠寶石之王,屬于黃綠至藍綠色、翠綠色的寶石級綠柱石品種。其綠色主要與Cr33有關,其次是V33,鐵離子也對最終色調有一定影響。一般祖母綠的晶體不大,經切磨后,質量極優,重量在2克拉以上者,已屬罕見,如重量在5克拉以上更是難得的珍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