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國內藝術博覽會已呈常態化發展,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每年均有一定數量的藝術博覽會,這些博覽會在繁榮藝術創作與市場的同時,也存在著日趨同質化、低端化的問題。問題的產生有著國內藝術博覽會定位、展商資源、市場資源、形象、競爭力等諸方而的原因。12月,首屆大學生(廣州)藝術博覽會(以下簡稱“大藝博”)將在廣州舉行,此次博覽會推出的全是大學藝術專業應屆畢業生的藝術作品,包括中央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等十大美院在內的高校畢業生2000余幅作品將在廣州進行首次大規模“聯展”與“銷售”,大藝博在幫助大學生藝術創作群體走向市場,讓一般民眾能擁有自己喜愛的藝術收藏,推行“文化消費回歸大眾”的藝術品消費新模式上進行了積極的嘗試。
廣州得風氣之先淵源久遠
廣州自古以來都是藝術品收藏的重鎮,歷史上,廣州也誕生了諸多收藏名家:吳榮光、孔廣陶(岳雪樓)、潘仕成(海山仙館)、葉恭綽、何璦玉、何冠伍、梁效鈞(古溪書屋)、伍德彝、王商一等,很多珍貴藝術品也在廣州的收藏家手中得以保護和傳承。廣州在全國藝術品流通的潮流中,曾經很長時間都擔任著重要的中間商的角色。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的南巡將廣州列為沿海港口開放城市。20世紀80年代,廣州借助開放城市的優勢,形成了類似一個對海外輸出的藝術品市場。由于那時全國各地畫價相對較低,港澳臺等海外市場價格比較高,不少廣州畫廊在全國各地收購藝術作品,無論是當代畫家的作品,還是已故畫家的作品,然后在廣州這個中轉市場銷售出去。現在這個市場仍然活躍,據相關數據顯示,大城市收藏人群的比例為10%,即每10位中就有1位在收藏作品,而廣東的比例高過全國。可見廣州的藝術品市場不但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而且仍擁有相當龐大的收藏人群。
在年輕藝術家方面,廣東藝術品市場也表現出特別的關注,不少青年藝術家和一些學院優秀學生的作品也受到藏家們青睞。近幾年,廣東的藝術機構也開展了有各種推動年輕藝術家發展、扶持年輕藝術家的活動,如以廣東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OCT當代藝術中心等為代表的美術館及機構舉辦了“兩岸四地交流計劃”、“全國美術院校油畫專業應屆畢業生優秀展”等等。廣東美協美術家協會與畫院系統也有類似“2012廣東青年美術大展”、“青年畫院”藝術項目等為年輕藝術家提供展示平臺。今年,廣州在廣東省文化廳、教育廳的支持下更在全國率先推出“首屆大學生(廣州)藝術博覽會”(以下簡稱“大藝博”)。
本次大藝博的策源地是全國最早涉足藝術品市場建設的“華藝企業”——廣州市華藝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亦非早在1994年即創辦“廣州嘉德”(這個在廣州一直引領了華南藝術品市場風向標的拍行在去年正式更名為“廣州華藝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成為全國最早開展藝術品拍賣業務的拍賣行之一。而這次,華藝除了原有業務之外,新項目“大藝博”希望借助廣州這個中國第一交易會之都,以及華藝系(旗下包括華藝廊、華藝國際拍賣、華藝文化)多年在藝術品市場精耕細作的專業背景和經驗,為大學生藝術創作群體搭建以現實成交為目的的實體市場展示、交易平臺,進一步推動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健康發展。
大藝博以學術力量為支撐——全國十大美術院校的教授和專業人士提供學術支持,甄選參展作品含國內十大美院為主和所有大學的應屆畢業生的作品,以幫助年輕藝術家走向市場,實現價值。除了聚集藝術機構、企業、VIP買家,還將推廣“藝術品消費”的概念,讓具有購買力的中產階級與藝術品發生直接的聯系,幫助熱愛藝術的城市人擁有自己家庭的第一幅藝術作品。
專注年輕藝術家的藝術博覽會
國內常規藝術博覽會發展至今,受制于優質展商資源匱乏的問題日益突出。國內成規模畫廊數量有限、增長緩慢,而優秀畫廊更是稀少,每一個藝術博覽會的展位招商均僅限于這些稀缺的好畫廊上,展會主辦方的被動性已成頑疾。優秀展商的缺失,使藝術博覽會的形象宣傳、品牌建立、市場拓展等工作舉步維艱。這些問題是導致國內不少藝術博覽會社會關注度和市場吸引力下降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中國內地為大學生藝術創作群體搭建市場展示和交易平臺的目前基本尚未成型,以實現成交為目的的實體展覽更為罕見。有鑒于此,此次大藝博特別關注到藝術界的年輕創作群體,摒棄了往常藝術博覽會以畫廊、機構等為付費參展商的營運模式,大膽創新地將注意力凝聚在全國藝術院校優秀的應屆畢業生身上,旨在為大學生的藝術創作提供展示、推廣、交易服務。博覽會所展示的、蘊含著青年藝術家原生活力與沖動的作品,也會以城市家庭支付得起的價格銷售。這對于提高社會關注年輕藝術創作群體,幫助年輕藝術家就業、規劃未來都起到了積極與正面的作用。
創新模式:文化消費回歸大眾參展作品均價2萬
目前,國內發展迅猛的藝術品市場實際上有著較大的封閉性。距離感,是大眾對藝術品市場普遍的心理特征。動輒幾百萬、幾千萬的藝術作品讓人望而卻步,而對作品藝術價值、市場價值的無從判斷更是大眾特別是有購買力人群的深層心理障礙。據廣州市華藝文化有限公司總裁李峰表示,中國內地的藝術品市場交易額雖居全球首位,但通過藝術品拍賣市場實現的交易遠高于畫廊、藝術品博覽會等藝術品一級市場,而且使藝術品成為資本玩家的金融工具,背離藝術品的市場價值,遠離文化收藏和消費的大眾群體,而年輕的大學生藝術創作群體也迫切需要通過市場實現價值。大藝博以中國十大美術院校作為學術依托,展示蘊含著青年藝術家原生活力與沖動的作品,并以城市家庭能支付得起的價格銷售,讓文化消費回歸大眾。
既然是大多數人承擔得起的藝術品消費,那么展會上的藝術品價格到底是多少?據了解,此次展會通過與藝術家雙方協商,控制展會上的藝術品的均價約2萬元一件。與此同時,與常規藝博會最大的不同,是大藝博的運作模式。一般博覽會進行攤位招商,提供買賣平臺。但是,大藝博有幾個特點,第一,參展商不是畫廊,而是學生:第二,不對學生進行招商,直接讓參展大學生免費進場。其他一切費用由主辦方承擔。第三,只與大學生在藝術品銷售方面進行分成。從以上三方面看,大藝博確實為有才能而又無法施展的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可以把藝術才華立即轉變為實際價值的平臺。新生力量在2012年的藝術界遇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與推廣,與此前以展覽形式為年輕藝術家提供展示機會相比,大藝博可算得上是一種全新的模式,其意義與價值,在12月正式開幕舉辦后,將會得到更多的驗證與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