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安時代是文學的自覺時期,作為建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的曹植更是被稱為“建安之杰”。他的詩“骨氣奇高,辭采華茂”,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和精湛的藝術表現(xiàn)力,其中意象的運用為他托寓身世、表白心跡起了很大的作用。現(xiàn)階段對曹植詩歌意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女、少年、云、風、飛蓬等意象上,而對白日意象的研究相對較少。通過對曹植詩歌的整體把握,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白日意象在曹植詩歌中也占據(jù)著十分重要的位置,有著重要的研究意義。
[關鍵詞]曹植;白日意象;情感寄托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6—0072—02
意象是中國古典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劉勰《文心雕龍》說:“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蘇珊·朗格也曾說過:“藝術乃是象征著人類情感的形式之創(chuàng)造。”①即用客觀物象來寄托主觀情思。中國古代詩歌中關于意象手法的表述有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等說法,可見意象在詩歌創(chuàng)作及鑒賞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意象其本身只能稱作是原型,而詩人對它的駕馭使它與題材本身有機地結合,從而具有了不同的表達效果。白日意象本身的原型一旦被詩人注入自身情感,勢必會呈現(xiàn)出多種復雜的意蘊,而這也正是作者精湛藝術表現(xiàn)力的顯現(xiàn)。本文主要探討曹植詩歌中的白日意象及其情感寄托。
一、白日意象概述
白日意象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占據(jù)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白日’意象最早見于戰(zhàn)國楚宋玉《神女賦》,在漢末《古詩十九首》(“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反”)及《擬蘇李詩》(“紅塵蔽天地,白日何冥冥”)再次出現(xiàn),到了建安時代,曹子建筆下更是大量運用‘白日’一詞創(chuàng)作了許多不朽的名句……自此以后,作為一種入詩審美的意象,‘白日’的用法和意蘊在魏晉南北朝歷代詩人手中得到了多方位的豐富和發(fā)展,并在審美思維之中逐漸固定下來,作為詩歌的語言,成為各種太陽意象的規(guī)范性總稱。”②
曹植詩中有太陽意象的詩共10篇,分別為《箜篌引》(“驚風飄白日,光景馳西流”)、《美女篇》(“容華耀朝日,誰不希令顏”)、《五游詠》(“曜靈未移景,倏忽造昊蒼”)、《遠游篇》(“金石固易弊,日月同光華”)、《贈徐幹》(“驚風飄白日,忽然歸西山”)、《贈白馬王彪·其四》(“原野何蕭條,白日忽西匿”)、《雜詩七首·其一》(“高臺多悲風,朝日照北林”)、《情詩》(“微陰翳陽景,清風飄我衣”)、《侍太子坐》(“白日曜青春,時雨靜飛塵”)、《名都篇》(“白日西南馳,光景不可攀”)。其中,有白日意象的詩共五篇,分別為《箜篌引》、《贈徐幹》、《贈白馬王彪·其四》、《侍太子坐》、《名都篇》。
二、白日意象的象征意義及情感寄托
詩人以白日入詩,是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古人對太陽的崇拜起源很早,如商代中期古蜀先民就十分敬畏太陽,將太陽幻想為飛翔的神鳥,太陽神鳥圖騰就是先民對太陽崇拜的一個印證。另外,上古時期也有很多與太陽有關的傳說,如“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可以說,太陽的光輝一路伴隨照耀著中華文化。而先民的思想模式影響和規(guī)范著文學內(nèi)容和文學思維。曹植在繼承前人對白日意象運用方法的基礎上,運用移情手法又使之具有自己獨特的情感寄托。所謂“移情”,“指人在聚精會神中關照一個對象(自然或藝術品)時,由物我兩忘達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對象里去,使本無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動,使本來只有物理的東西也顯得有人情”。③字面上的“日”僅僅就是太陽的意思,而正是由于移情手法的運用,曹植詩歌中的白日意象有了不同的感情。從意象和移情這兩個方面出發(fā)來考察曹植詩歌中的白日意象的象征意義及其情感寄托,我們大致可以將其概括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對時光易逝的感慨
袁行霈先生在《中國詩歌藝術研究》中說,白日有光芒萬丈的氣象,“用白形容太陽的光亮,給人以燦爛輝煌的聯(lián)想”。散發(fā)著勃勃生機的太陽表現(xiàn)著詩人熾熱的情感和心中無限的希望,白日充足的光和熱也使其容易引發(fā)詩人對權力和財富的世俗化聯(lián)想。魏晉時期,世人普遍具有強烈的功業(yè)追求和實現(xiàn)政治理想的進取精神,然而由于政治上的黑暗和人生短暫,詩人功業(yè)未立卻年發(fā)已凋。因此,以白日意象來表達對時光易逝的感慨在曹植詩中是不少的。《名都篇》中的京洛少年“寶劍直千金,被服麗且鮮”,風度翩翩、身手矯健的京洛少年卻熱衷于馳騁游樂、宴飲斗酒,高超的騎射本領卻只是用來“斗雞東郊道,走馬長楸間”,虛擲光陰。詩最后說:“白日西南馳,光景不可攀。”“不可攀”三字已將時光一去不返的惋惜之意表達得淋漓盡致。《箜篌引》也是一首獨具特色的游宴詩。這首詩在用“置酒高殿”、“烹羊宰肥牛”、“秦箏齊瑟和鳴”、“陽阿奏奇舞”等大量筆墨描寫歌舞酒宴的歡騰景象之后,筆鋒一轉,吐露出“久要不可忘,薄終義所尤”的心愿,其目的“無非以義相期,終與之共患難共功名耳”(吳淇《六朝選詩定論》)。而“驚風飄白日,光景馳西流”則轉為對人生短促的喟嘆,所以,詩人感慨“盛時不再來”,深刻地展示了建安時代特有的社會心理:時光易逝。曹植將白日與時光易逝聯(lián)系起來,更多是表現(xiàn)他的生命意識以及對歷史的思考。
(二)內(nèi)心悲憤的外化
白日除了光芒萬丈的美之外,還有一種蒼涼感傷之美,淡白的太陽沒有光芒,表現(xiàn)出慘淡凄涼的特征, “太陽呈現(xiàn)出一種暗淡的灰白色,這種顏色的太陽在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區(qū),是極為常見的。冬天的早晨或傍晚,有霧,或者空氣中浮著薄薄的塵埃,有風,太陽便呈現(xiàn)出一種無光澤的或者清晰的白色圓盤,用肉眼便可直視之,當?shù)厝藛局疄椤滋枴薄"茉娙藘?nèi)心悲憤情感的注入,使曹植看到的是白日西頹的蒼涼傷感之美。曹植和任城王曹彰及白馬王曹彪一道來京師洛陽參加“會節(jié)氣”的活動,在此期間,曹彰突然暴死。“會節(jié)氣”過后,諸侯王返回各自的封地。弟兄三人一塊來的,如今回去的卻剩下兩個人,曹植心里非常難過,所以“顧瞻戀城闕,引領情內(nèi)傷”。曹彰去世,曹植心里已經(jīng)非常難過,朝廷還派人沿途監(jiān)視諸王歸藩,并規(guī)定諸侯王在路上要分開走,限制他們互相接觸,使得曹植越發(fā)憤慨。因此,他寫道:“我思郁以紆。”內(nèi)心的憤慨、苦悶、孤獨使得曹植主觀情感上看到的是“原野何蕭條,白日忽西匿”。他看到的太陽暗淡無華,失去了光彩。這個白日會使人產(chǎn)生凄涼之感,也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象征著詩人的郁悶心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評論說:“此首景中有情,甚佳。凡言情者須入景,方得動宕。若一于言情,但覺絮絮,反無味矣。景更哀涼獨絕。”正是因為詩人內(nèi)心悲傷,所以導致他無論看到什么都是一副蕭條的景色,一個“忽”字也表達出詩人對時光易逝的感慨。
(三)樂景哀情的寓托
由于詩人藝術手法的運用,同一意象在不同的作品中并不都代表同一意義或表達相同的意境,甚至在同一篇作品里也不盡如此。白日意象便是一例。因此,我們要從更深一層去觀照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探討這類普通意象中容易被人忽略的一面或者是以合理的思維從不同角度去理解這類普通意象的情感寄托。中國詩歌創(chuàng)作及鑒賞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就是“以樂景寫哀情”,這在《侍太子坐》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表面看上去,這首詩描寫的是“清醴盈金殤,肴饌縱橫陳”的游樂宴饗之事,但仔細體味的話,就可以感受到曹植在一片歌舞升平的歡樂景象之下那份孤獨苦悶的失落感。“太子”當指曹丕。曹植競爭太子之位失敗,內(nèi)心一定十分憂郁,但又不得不以笑臉祝賀兄長,所以,這首詩表面上一派歡樂景象,其實是以樂景寫哀情。其中“白日曜青春,時雨靜飛塵”即指現(xiàn)實中大雨過后,太陽普照大地,白日又喻指曹丕,形容他當上了太子后光芒四射,足以“曜青春”。這和《美女篇》中“容華耀朝日,誰不希令顏”有異曲同工之妙。“容華”二句說的是美女的容顏像早晨的太陽一樣光輝照人,人們誰不敬仰欽羨呢?也是用太陽的光芒萬丈來形容人的光彩奪目。而《侍太子坐》以曹丕當上太子后一片歡樂來反襯自己競爭太子失敗的慘淡景象,可見曹植表面歡樂下內(nèi)心的那份悲涼。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曹植詩歌中,除了美女、少年、云、風、飛蓬這幾個意象之外,白日也是寄托詩人情感的重要意象。因為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巨大的落差,曹植后期的詩歌充滿了悲愁苦悶以及不可避免的孤獨感。白日意象寄托了曹植種種情感,對其表白心跡、書寫心靈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對研究曹植的思想感情有著極大的幫助。白日不僅是詩人對曹操在世時他“貴公子”般生活的懷念和留念的體現(xiàn),更是他后期內(nèi)心生活悲苦、政治失意的一種淋漓盡致的宣泄。白日還表達了曹植對時光匆匆流逝中自己卻功業(yè)未立的哀嘆。由此看來,曹植不愧是建安時期的杰出代表,對曹植詩歌的研究也對于那個時期整體詩歌研究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