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軟件和信息服務業變得越發便宜、消費化的今天,創新就像把笨重的可口可樂瓶設計成緊腿裙的樣式,或是給咖啡杯套上一個防燙墊那么簡單。但持續創新卻像炒股的散戶一樣,要有預測性的眼光,有不怕虧損繼續投資的勇氣,更要有吃飽飯后,能拿剩下的錢繼續投資的魄力。
時代變革中的創新
“創新”其實是最無創新感的一個詞。改革開放初期,創新被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提了多年,成績斐然者有之,獨樹一幟者卻不多。“支持創新的背后是創新的文化,而任何一種文化的形成和國家環境、社會發展的進程不可分割。”東軟集團董事長兼CEO劉積仁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
計劃經濟年代,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的創新曾被稱為“投機倒把”。“不是我們沒有創新精神,而是社會缺少創新的環境。那時的大學生就業都是由國家安排,更別提創業了。”在劉積仁看來,中國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的第一個創新就是打破了固有規則。
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當創新開始被鼓勵,悲劇也隨之發生。“我們不知道未來的方向是什么,完全是摸著石頭過河,更嚴重的是我們也并不知道河有多深。”一位上世紀80年代走過的創業者介紹。而中國的企業家在這個變革中,并沒有看到多少創新者和大家分享創新的體驗,“因為體驗在這個階段的平均壽命只有5~10年。”劉積仁說。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軟件和信息服務業進入了創新的第二階段。中國的創新制度開始成熟,公司法、吸引外資、尊重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被逐漸完善。IBM、英特爾、甲骨文、SAP等一大批國外軟硬件企業涌入中國。而中國的大規模開放,也讓本土企業更加擔心會因為缺少創新而失去競爭能力。但事實證明,這種擔心是多余的。一批批中國企業用全世界的資本培養了自身競爭力,在學習中不斷創新出一批中國制造業品牌,然后又把這些品牌輸出到全世界。
現在,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的全球一體化時代已經到來。創新不再是一個國家、一個企業的問題,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等技術與產業的普及,讓創新發生在每個人身上,并且越來越廉價。北航大學的兩個學生可以研發出移動互聯網應用街旁網,就成為了沒出校門的年輕創業者;大眾點評最近一次上市融資10億美金,有用戶基數、有人下載就有錢賺。
這時,中國的企業家們也領悟到創新就是把機會、資源、需求變成時代的價值。
創新者都是預言家
兩塊錢可以買一根雪糕,也可以在移動商店下載一個應用,這就是新的創新環境給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創新者帶來的挑戰。“軟件產業過去賣一個產品要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元,而當軟件變成日用品和消費品,考驗我們的就是如何將兩元錢的產品賣到上千萬。”劉積仁說。
而VMware大中華區總裁宋家瑜也認為,中國人口數量位居世界之首,13億代表的并不是負擔,而是一個偉大的優勢。“因為當一個國家有足夠的消費人群時,就可以實現兩千萬人口國家所不能達到的商業模式。”
工信部數據顯示,今年1~8月,我國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務收入已達1.5萬億元,同比增長25.2%。在高速增長的背后,產業形態也在發生變化。我國軟件發展初期,軟件產品和嵌入式軟件的收入一直占據70%甚至更高的比例。近幾年分析發現,其他服務類的軟件收入從去年開始超過總體收入的50%。“這表明中國軟件業整體業務形態正走向服務化。我國的信息化工作已經從基礎設施建設和業務流程的電子化逐步發展到以深化應用為主的新階段。”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服務業司副司長郭建兵表示,IT服務開始從局部應用向全業務、全流程、全覆蓋的方向發展;以滿足通用需要為主,向滿足個性化、專業化、高端化,進而朝著與用戶共同創造價值的方向發展。
近幾年,東軟集團提出由B2B向B2C轉型,并打造醫療云平臺吸引開發者進行醫療應用研發;SAP把企業級移動應用平臺作為代替ERP的工作重點;IBM則致力于大數據平臺解決方案以及廣泛的行業落地實踐……這都體現了基于人口基數的商業模式的轉變。“商業模式的創新不僅要滿足現有的需求,更關鍵的是創造出最新需求。很多企業已經意識到市場預測的重要性,但將預測變成企業戰略并實施還需要一個過程。”清華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薛瀾教授說。
采訪手記
舍不得孩子套不來狼
對于一個創新者來說,判斷未來發展方向并不難,難的是堅持。
東軟從1997年開始做社保和健康醫療研發,那時國內還沒有普及社會保障體系,無論是研發人員還是領導者,都不確定市場的黃金期哪一天才會到來。現在,醫療信息化和社會保障體系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普遍關注,更被納入我國“十二五”規劃的首要發展領域。IDC近期發布的報告也預測,未來三年將是醫療行業下一代IT基礎架構確立的黃金時期。
只花幾個月做出的產品,其生命力也就只有幾個月,反而是經過多年研發與積累的產業在市場成熟時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市場尚未成熟時,研發成本與門檻都比較低。但是,技術含量越高的產業,投入資金就會越大。
在連續多年的虧損情況下依然堅持投入,不是所有創新者都能做到的。據了解,東軟集團在做醫療領域研發的前幾年一直是虧損的狀態,幾乎每個事業部都經歷過虧損,每年幾百萬元的投入打水漂更是常事。“企業創新,技術不是惟一的關鍵,甚至不是最關鍵的因素。要把技術創新的能力、核心技術最后變成利潤,關鍵還需要整個系統全面優化的執行。”清華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薛瀾說。
俗話說,創業容易守業難。要實現可持續的創新也是如此。而東軟的邏輯是每當有飯吃且有零花錢的時候,就要把錢花掉,并且花到位——東軟把高額的海外利潤投入到研發上就是最好的例子。
那么,什么樣的軟件與服務才是應該花錢的地方?答案是:盯住老百姓以及涉及百姓健康、便捷生活的方方面面。(文/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