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HS iSuppli研究顯示,歐美市場經濟低迷以及中國制造業增速放緩,直接影響了今年第二季度芯片銷量,芯片市場需求將在第三季度持續下降。IDC預計,今年全球PC市場增長率將從去年的1.7%下降到只有0.9%。甚至有分析稱,今年第三季度可能是PC史上最差的季度。各種不樂觀的消息都體現了一個信號——PC這一頁可以翻過去了。PC產業鏈正在尋找新的救世主。
春江水暖鴨先知。在AMD全球高級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鄧元鋆看來,PC早已不是AMD的全部,消費導向、云計算和融合才是未來要把握的制勝點——以APU為核心,把握消費者的主流需求,讓“超輕薄”成為對抗超極本的利器;洞察行業趨勢,以高密度、低功耗為優勢,把握云計算的行業需求;聚焦新興市場,堅定大中華區的核心地位,與合作伙伴共進退。
在這樣的布局下,AMD對未來的市場有何預期?作為PC融合發展的重要布局,AMD將如何推動APU下一步的發展,實現戰略與行動的配合?計世傳媒集團副總編孫定與鄧元鋆進行了深入交流。
打造產業鏈實現共贏
孫定:在你加入AMD的近兩年中,對大中華區做了哪些改變?AMD對下一階段開疆拓土有怎樣的規劃?
鄧元:在我加入AMD時,我們正要推出APU這個對于行業有著革命性意義的產品。那時,如何把CPU(中央處理器)和GPU(圖形處理器)融合,提高計算效率,是整個行業的趨勢。現在,越來越多的內容都是多媒體的信息,只有加快處理的速度和圖形能力才可以順應市場的發展方向。在我看來,IT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是融合,AMD是全球惟一同時擁有CPU和GPU精深技術的廠商,APU的出現,實現了兩者的“真融合”。而我的重要任務,就是讓行業、合作伙伴和消費者了解AMD的技術,推出更多創新的產品。
作為一家科技公司,AMD有很多創新。尤其在AMD并購了ATI后,在圖形方面的技術有了很多突破,可以說AMD最新的GPU產品是全球功能最強大的。我們相信,要把領先的技術轉變為消費者能用的產品,芯片始終是產品的驅動力所在。
孫定:目前,大中華區在AMD全球處于怎樣的戰略地位?
鄧元:大中華區是AMD全球最重要、最大的地區。除此之外,大中華區也是PC產業鏈最重要的基地,全球很多OEM、ODM廠商都在這里。所以AMD大中華區的重點之一,就是跟這些合作廠商建立更好的合作,讓更多的筆記本電腦、臺式機甚至其他產品都用AMD的芯片。
此外,大中華區除了是銷售、合作伙伴和產業鏈的重要基地,也是AMD重要的研發基地之一,我們在上海、北京都有研發中心。這些研發中心擔負了AMD全球重要的研發工作,包括產品設計、客戶定制化需求等。去年,AMD也把全球客戶支持中心搬到了大中華區,以便從技術和設計層面給OEM提供更快速響應的支持。同時,大中華區還是AMD全球測試、封裝、生產方面最重要的生產基地。可見,大中華區在AMD全球處于一個多么重要的地位,因為它的每個角色都是舉足輕重的。
孫定:在你上任后的這段時間里,是如何推進OEM、ODM廠商接受AMD技術和產品的?未來還將有哪些進展?
鄧元:我們與合作伙伴的進展非常不錯。AMD第一代APU推出以來,在全球市場,APU產品發貨量已超過5000萬顆。在全球我們有超過100款基于APU設計的產品,包括主流筆記本電腦、超輕薄筆記本、一體機、臺式機、平板電腦等產品。宏碁、華碩、戴爾、富士通、惠普、聯想、微星、三星、索尼、東芝等在內的主要OEM廠商,均已推出了基于APU的多款 PC產品。
今年6月,第二代APU產品發布以后,APU技術迄今已經有320多款定型設計,充分得到了OEM廠商的支持。尤其是基于APU的筆記本電腦產品,在全球和大中華區都取得了非常大的市場份額,這充分證明了我們的技術是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是受到合作伙伴和消費者、用戶支持的。
特別是在大中華區,AMD的市場份額在一年多時間內增長了超過6個百分點,這在目前的大環境中是非常不錯的。
未來的主流是超輕薄
孫定:你曾經表示,“有了APU,AMD將變得更全能。”那么采用第二代APU設計的產品,將給消費者帶來什么好處?
鄧元:第一個好處是電池的續航時間非常長。超過12小時的續航時間,在筆記本電腦電池續航能力方面居于行業領先;第二個好處是產品本身的圖形性能提升56%,雙顯卡交火技術更可使圖形性能提高75%,達到高清效果;第三個好處是用戶體驗的提升。相比上一代APU上網速度提升了3倍,辦公速度提升2倍,查殺病毒的掃描速度可提升大約3倍。
對于一般的用戶來說,除了工作需求,上網、看視頻、玩游戲基本上是筆記本電腦的最主要用途。一直以來,游戲體驗是AMD的強項,而有了APU之后,用筆記本玩游戲的體驗更好了。最重要的是,AMD一貫秉承高性價比的優勢,APU的出現更加強了這一點。
孫定:今年業界對于輕薄筆記本的熱情達到了高潮,你認為,這種趨勢是否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引領PC產業的導向?AMD提出的“超輕薄”在與英特爾“超極本”的正面交鋒中,最大的差異化是什么?
鄧元:目前筆記本電腦的主要發展方向是用戶越來越喜歡輕、薄的設計,對材料和外觀設計的要求也在提高。AMD認為,這是消費者的主流要求,而不僅僅是高端的用戶才需要。所以我們在第二代APU出來之前,就與OEM、ODM廠商針對“超輕薄”的市場來做設計。而且越來越多的人覺得價格很重要,所以我們一定要將這類產品提供在主流價位,不會定在比較高的價格,否則就不是主流產品了。現在用第二代APU的超輕薄產品已經上市,4000多元就可以買到,未來主流廠商陸續都會推出自己的產品。
孫定:AMD有沒有在超輕薄方面給予OEM和ODM一些配置的要求和建議?
鄧元:這個就是AMD不一樣的地方。在輕薄型筆記本電腦市場,我們堅持開放合作的策略,對廠商的規范和硬件限制很少,我們的目的是讓合作伙伴更靈活地設計出差異化的產品,來滿足市場和用戶的多樣化需求,而不是增加OEM和ODM的負擔。
我們希望超輕薄產品的厚度在20毫米左右、重量較輕、低功耗、續航時間長,擁有主流筆記本電腦的所有功能和特性,比同類超輕薄產品的圖形性能和視覺體驗更好,此外還采用AMD快啟(Start Now)技術,能夠實現2秒鐘從睡眠模式快捷喚醒和10秒鐘快速啟動功能。但最重要的還是面對市場主流價位,符合消費者的需求。
孫定:今年PC市場的一件大事就是Windows 8的發布,在配合Win8方面,AMD做了哪些準備?
鄧元:Windows 8是行業的一大重要發展,它的出現將使操作系統更人性化,并在平板電腦以及主流PC等移動設備上實現很大突破,AMD肯定全力支持。去年AMD就已經為Windows 8 開發了驅動程序,支持基于AMD的平板、超輕薄本、PC機以及服務器運行Windows 8。對于APU來說,Windows 8既是一個機會,也是優勢,APU可以把Windows 8帶入到更理想的平臺。
產業走向融合
孫定:現在業內都在談論摩爾定律的問題,有人說摩爾定律走到盡頭。那么關于CPU在未來的走向,AMD的路線圖是什么樣的?AMD在未來的產品和技術方面持什么觀點?
鄧元:我認為,未來的趨勢肯定是更融合。CPU的發展已經到了比較成熟的階段,CPU所扮演的角色已經沒有以前那么重要,對于整體的應用并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相反,GPU的角色卻越來越重要,因為它是處理多媒體數據最適合的處理器。如何將整體的效率做到更好,只有融合。將CPU和GPU天衣無縫地融合,才能將用戶體驗做得更完美。
正是因為看到了融合的趨勢,今年6月,AMD和ARM、Imagination Technologies、聯發科和德州儀器共同倡導成立了“異構系統架構基金會”(HSA Foundation),最近,高通也宣布加入基金會。這是一個非盈利性組織,我們希望能夠定義和推廣開放的、基于標準的異構計算發展之道,通過提供通用硬件規格和廣泛的生態系統支持,使軟件開發人員更大程度地發揮最新處理器的優勢,完成各種創新應用的開發。這種異構系統架構可以在PC、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超輕薄筆記本電腦、HPC和云服務的應用上發揮優勢。我們的異構計算的平臺是開放的,讓CPU和GPU各自發揮所長,更融合、更有效率。未來還會有更多廠商參與進來,因為這是未來的潮流,也是AMD大力發展的方向之一。
孫定:目前,云計算也是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AMD的云愿景是怎樣的?如何開拓區域云計算市場?
鄧元:云計算是行業未來發展的重點,在云計算方面,AMD有著強勁的實力。去年11月,AMD推出了皓龍服務器產品,最高支持16核,前所未有的核芯密度可以實現更高的擴展性、更好的應對峰值工作負載和復雜運算的能力,并保持極低的低功耗。
越來越多的應用會走向云端,全球幾乎所有大公司都建立了自己的云。所以未來無論是消費、商用還是政府都會朝著這個方向走。在我看來,云計算需要大量的處理器,因為它可能面臨著數以億計的用戶。規模大了,它所需要的能源就越多,因此服務器的功耗很重要。而AMD是朝著低功耗以及提升核與核之間的優化在努力,致力于環保和能源的改善。
幾個月前,AMD并購了一家全球領先的高密度服務器廠商SeaMirco,這表示了我們對高密度、低功耗設計的重視。不久的將來,可以看到AMD針對云設計的努力,產品的整體能效會有突破。
孫定:AMD在與中國云計算產業鏈的合作上,取得了哪些進展?
鄧元:其實在中國,AMD還處于一個初步階段。我們跟北京市政府合作,全力配合支持北京市政府的“祥云計劃”。去年5月,AMD與北京云基地簽署合作備忘錄,成立云計算聯合實驗室,在云計算技術及相關產品的研發、設計等領域開展合作。不僅是北京,AMD也積極參與到全國各地云計算的發展中。在上海,AMD助力曙光建立了上海超算中心;在2009年12月開通的國內首個企業投資并商業運營的云計算中心成都云計算中心里,40%都是AMD的產品;在無錫云計算中心里,一期建設5000個CPU,AMD處理器的比例高達50%。未來,AMD對云端的發展抱有很大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