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繼5月出現13.1%的高點后,規模以上電子制造業增加值已經連續3個月走低;
5998億元——今年1~8月電子信息產業500萬元以上項目完成投資額,同比增長7.1 %,但增速低于去年同期60.6%。電子信息產業在經歷了去年的投資高峰后,今年前8個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持續回落。
4166個——全行業虧損企業達到25.1%,虧損額同比增長34.6%,全行業實現利潤率3.1%,仍低于全國工業平均水平(5.4%)2.3個百分點。隨著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加大,在11個行業中,有6個行業利潤同比負增長。此外,產品出口持續下滑。
這些數字出自工業和信息化部10月11日發布的《2012年1~8月全國電子信息產業經濟運行情況》。從中傳遞出一個信號,截止到8月底,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增速持續放緩。雖然全行業經濟效益略有好轉,但“由于產業投資強度和動力不足,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十二五”時期,IT產業被賦予了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新使命,提升以創新能力和創造高附加價值為代表的產業核心競爭力。作為兩化融合最直接的推動力,IT產業在推進過程中,迷茫與信念共存。
信息化再次啟航
自從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到十七大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十七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指出,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快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過去十年,是中國信息化發展的“黃金十年”。
回顧這十年,不管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還是完善現代化的生產經營管理體系;不管是增強中小企業發展活力,還是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現代化進程;不管是促進安全生產和綠色發展,還是帶動信息通信產業快速發展,信息化的“正能量”已經得到凸顯。
但是2012年,國內外經濟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進入一個嚴峻發展期。
初步測算,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35348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7%。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0.0%,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5個百分點。面對困難,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堅持穩中求進,信息化被推到了帶動中國新型工業化轉型的最前沿。
2012年5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對落實新型工業化總體部署提出了“六個著力推進”的要求,并指出要著力推進融合發展,深化信息技術在工業領域的集成應用,加快構建下一代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加快推動制造模式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轉變,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
與十年前相比,當前信息技術也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信息化應用已經進入到了“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的應用階段。外部環境和技術的變化,都給當前及今后的信息化發展帶來了影響。
以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為例,各種芯片、嵌入式軟件等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各類工業產品,改善了產品的功能和性能,提高了產品附加值。2012年7月6日,沈陽機床(集團)研制成功I5全智能機床操作系統,這是世界上第一個集工業化、信息化于一體的機床操作系統,通過互聯網它可以把全世界的生產商、供應商、客戶連接在一起。為什么要研發這樣的產品,就是因為當前競爭環境發生了變化,中國需要像高端機床這樣的自主研發產品打開海外市場,“中國制造”需要向“中國創造”跨越。
目前,機械、船舶、汽車、紡織等行業生產設備和重大技術裝備的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改造步伐正在加快,鋼鐵、石化、有色、紡織、醫藥等行業過程控制和制造執行系統全面普及,關鍵工序數(自)控化率超過50%,大幅提高了產業精準制造、極端制造、敏捷制造能力。重點行業骨干企業產品生命周期管理、企業資源管理、供應鏈管理加速普及和綜合集成,實現了產銷一體、管控銜接和集約生產,促進企業組織扁平化、決策科學化和運營一體化。
但是2012年對各類企業來說,都是不容易的一年,如何利用信息化完善生產和經營管理體系,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現代化進程,都會是今后信息化進程的重點方向。
“兩化融合”思想被提出,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希望它能夠有效促進工業行業安全生產、節能減排和綠色發展。當前環球經濟發展中,對綠色節能話題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未來如果能夠進一步將信息技術與促進節能減排和安全生產相結合,不但能夠帶來經濟及安全生產方面的變化,還可以催生出更多的新興服務模式和服務業態。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布的《2012年社會藍皮書》指出,2011年中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50%以上,數千年來首次超過農業人口。這是中國城市化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標志著我國開始進入以城市社會為主的新成長階段。繼工業化、市場化之后,城市化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引擎。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目前一些兩化融合基礎較好的城市,例如南京、無錫等地,已經開展了“智慧城市”建設。城市化的變化不是一個簡單的城鎮人口百分比的變化,它意味著人們的生產方式、職業結構、消費行為、生活方式、價值觀念都將發生極其深刻的變化。如何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形成信息化、工業化、城鎮化協調推進的發展格局,必定是今后兩化融合的重點領域。
后PC劇變
IHS iSuppli近期發布的報告預測,2012年全球PC銷售量約為3.487億臺,比2011年下滑1.2%。Gartner和IDC的報告也顯示,第三季度全球PC銷量同比下降超過8%。
“今年全球PC銷售規模將下降5%~6%。相比而言,智能機銷售規模達到2940億美元,同比增長42%,首次超過了PC銷售規模;平板電腦銷售規模將為590億美元,同比飆升65%。”IDC分析師David Daoud表示。
在國內,數據同樣令人焦慮。工信部數據表明,今年計算機行業增幅回落。1~7月,計算機行業實現銷售產值11877億元,增長10.7%,占全行業比重25.8%;出口交貨值9091億元,增長10.4%。1~8月,全行業生產微型計算機20859.6萬臺、筆記本電腦14720萬臺、集成電路630億塊,比去年同期分別下降28.9%、26.7%和7.9%,平均增速降幅超過一半。
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讓PC生產廠商再難獨善其身。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地盤漸穩,消費者對傳統PC熱情下降,都令PC市場前景變得更為復雜和低迷。
面對現實,有人想力挽狂瀾,有人努力押寶,也有人坐懷不亂。只是,誰是PC的下一個救世主,是Windows8,是超極本,還是PC+?
美國財經雜志《巴倫周刊》刊文指出:“PC時代已經沒落,不管是老牌勁旅惠普還是昔日王者戴爾,都將成為后PC時代的失敗者,而英特爾和微軟的日子也并不好過?!?/p>
Gartner數據顯示,第三季度聯想憑借超過1370萬臺的總出貨量,占全球PC市場份額15.7%,登上了老大的寶座,以0.2%的優勢超越了原來排名第一的惠普。盡管如此,聯想CEO楊元慶仍然表示,“聯想不僅僅是一家PC公司,成為PC+時代的領導者才是我們的目標?!蔽磥砺撓雽⒃赑C業務巨大的群體規模基礎上發展“PC+”業務,包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多元化產品。
除了聯想和華碩外,惠普、戴爾、宏碁等廠商的出貨量都出現了大幅度下滑。
10月4日,惠普股價暴跌12.96%,創9年來的新低——在CEO惠特曼執政一年多以來,公司股價已經下跌了24%。盡管當初惠特曼堅持PC業務,是看中了PC銷量第一對惠普整體價值的重要作用。但不可回避的是,惠普正在從一家高科技企業變成普通的硬件制造商。
在PC市場萎縮的情況下,英特爾也下調了2012年的收入增長預期,同時發力手機和平板市場。英特爾最新財報顯示,上一季度,PC市場增速就已經放緩,而本季度的增長率只有季度增幅的一半。此外,在AMD 2012財年第三季度財報中,AMD季度營收為12.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6.9億美元下滑25%,凈虧損1.57億美元——這導致的最壞結果是公司將裁員15%。
面對嚴峻的市場形勢,英特爾很早就意識到,PC不再是無可取代的惟一。雖然IDC的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全球超極本出貨量僅50萬臺,預估今年全年頂多100萬臺,離英特爾CEO保羅·歐德寧最初預計超極本今年將占消費類筆記本電腦市場40%的數字相去甚遠,但Windows 8的出現帶來了新的機會。
“采用Windows8操作系統的全新超極本,將觸控體驗與PC結合,可插拔、雙屏幕、滑蓋、折疊等外觀形態,實現PC和平板電腦的‘二合一’?!庇⑻貭柸蚋笨偛?、中國區總裁楊敘表示,2012年~2013年,將至少有140余款超極本上市,其中包括約40多款有觸控功能的超極本和多款變形超極本產品。
對于橫跨了PC和后PC時代的微軟來說,世界也已經變了。微軟2013財年第一財季財報顯示,該季度微軟營收同比下降8%,凈利潤同比下降22%。其中Windows部門的營收同比下降9%,而拋開Windows 8,Windows部門收入下滑了1/3。有趣的是,Windows 8被視為后PC時代OEM翻身和再度崛起的希望,而微軟的希望又在哪里?在迷信奇跡的PC商業圈,新技術和產品所帶來的一夜神話,都是不可信的。
在Windows 8的發布會上,三星、東芝、華碩、聯想等都推出了可以變形的筆記本,而且全部采用觸摸屏。但是,與蘋果、安卓系統相比,Windows 8設備的觸摸操作顯得復雜,應用商店也是一個軟肋。Gartner的一項調查指出,90%的企業最早將會從2014年才開始廣泛使用Windows 8系統。幾乎所有分析師都認為,Windows 8將對PC市場帶來巨大影響,但PC廠商要適應這種革命性的變化,還需要時間。
看似動蕩的一年,PC這一頁似乎已經翻過。現在預測后PC時代誰是贏家還為時過早。惟一可知的是,PC廠商的未來之路并不平坦,處在行業巨變的邊緣,一不小心便會遭遇市場無情的淘汰。做得好,一步登天;做不好,打入地獄。
拐點中的機遇
“互聯網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p>
“互聯網經濟的增速正在大幅下滑。”
“互聯網的市場競爭格局已經成型。”
類似的聲音以前并不是沒有出現過,不同的是在2012年,這些都成為了主流論調。
互聯網行業是否真的已經進入了一個拐點?從今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看,這并非危言聳聽。
該報告指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5.3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39.9%。2012年上半年網民增量2450萬,普及率提升僅為1.6%,增長趨勢延續了自2011年以來明顯放緩的趨勢。
很顯然,當前網民增長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穩的階段,互聯網在易轉化人群和發達地區居民中的普及率已經達到較高水平,下一階段中國互聯網的普及將轉向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群和發展相對落后地區的居民。
8月15日,騰訊發布了第二季度財報,報告中披露的一些數字,意味深長:上半年凈利潤率由去年上半年的40.0%降至30.1%;互聯網增值服務付費注冊賬戶數為7470萬,比上一季度下降8.7%,年同比下降2.4%。這也是騰訊互聯網增值服務付費注冊賬戶數首次出現同比和環比數據雙雙下降。
事實上,自2011年第四季度以來,分析人士根據財務數據就不斷提出,騰訊出現增長放緩的跡象。今年第二季度財報,使騰訊增長放緩得到了進一步確認。騰訊是中國市值最高的互聯網公司之一,也是全球第三大互聯網公司。“騰訊的變化,對中國互聯網產業的走向具有指標性意義—— 互聯網正進入拐點,面臨著增長放緩的現實?!庇嬍纻髅郊瘓F副總編孫定認為。
即使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互聯網圣地”硅谷,被稱為“科技界和資本界共同狂歡”的Facebook IPO,也在上市首日就遭遇破發,并在數月內跌去50%以上的市值。資本層面的不當操作是一個重要原因,但更本質的緣由在于其主要的營收模式是基于傳統互聯網的顯示廣告,而這并不被投資者長期看好——盡管這是一家在全球擁有近10億用戶的偉大公司。
與此同時,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88億,較2011年底增加3270萬人。中國網民實現互聯網接入的方式呈現出全新格局,相比之下傳統臺式電腦的網民為3.80億,手機首次成為了我國網民的第一大上網終端。
這是一個現象級的數據,發布以后被眾多企業和機構反復引用,得出的結論只有一個:移動互聯網時代正在取代傳統桌面互聯網,成為新的虛擬現實經濟的中心。而對于眾多互聯網企業來說,無論是傳統的還是新銳的,移動互聯網也是一個理想主義的存在,是扭轉整個產業局勢的救世主。
但現實并非那么理想主義。受累于整體經濟形勢不佳以及缺乏有效直觀的變現模式,國內移動互聯產業一直處于“雷聲大,雨點小”的境況——產品和模式層出不窮,但多數企業卻始終無法“體內自循環”形成健康的現金流進行反哺,只是依賴外界的資本輸入存活。
毫無疑問,這絕不是一個長久之計。根據投中集團的數據,2012年以來中國移動互聯網領域的投資額一直處于下滑狀態,直到第三季度才略微止住頹勢——移動互聯網投資案例8起、投資總額1.11億美元,市場活躍度與上季度基本持平。但相比去年動輒單季度20余起、數十億美元的融資額,整體低迷的狀況不言而喻。
IPO節奏放緩,資本退出渠道收窄,嚴重影響了投資者信心,移動互聯網已從去年的火熱狀態中冷卻下來。但這并非表示這個產業已經進入衰退期——恰恰相反,這是一個從來不缺少素材的圈子。
以“APP經濟”為核心的“產品流”從來沒有停滯的跡象,最近出現的寵兒則有位置O2O、垂直社交、移動醫療等細分市場。而在宏大產品流之下的基礎平臺則屬于實力強勁的傳統互聯網巨頭。如果說2011年是互聯網的開放元年,那么2012年則是這種趨勢向移動端切換的開端,在前端有騰訊微信等優秀產品率先開始平臺化進程,百度則選擇在后端布局,借助云計算為開發者提供基礎服務。
移動為中心的新型互聯網經濟不缺機會,但缺機遇。在想像空間被各種產品充實的同時,資本環境的惡化,逼迫企業開始竭力尋找維系自身良性運轉的商業模式,選擇方向,不顧一切地去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