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韜,北醫三院信息管理中心主任、中國醫院協會信息管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12年,沈韜年滿五十歲。“‘50’這個數字對我意義重大。‘知天命’意味著要一心一意地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順應天意。于我而言,這意味著要始終如一地投入到HIT領域。”
與沈韜同時期從業的同行,如今大部分已經退休,也有很多人因為職位變更離開了崗位。對于HIT的酸甜苦辣,沈韜深有感悟。
HIT以人為本
2012年8月,北醫三院獲得衛生信息學會頒發的衛生信息化推進優秀獎。“北醫三院的信息化建設有做得比較好的,也有做得不理想的,但總體比較穩定!”對于醫院的信息化建設,沈韜給出了一個客觀的評價。
沈韜介紹,北醫三院的信息化圍繞著四個理念展開:一是如何提高服務效率,二是減少醫療差錯,三是控制醫療成本,四是改善就醫體驗。
2012年9月,北醫三院本部門診處開始實行預付費診療制度,門診大廳內,各種屏幕對新的付費制度進行滾動展示。作為全國第一家試點DRGs(Diagnosis Related Groups,按疾病診斷分組)付費制度的三甲醫院,以及第一家實現醫院門戶網站檢驗查詢的醫院,北醫三院始終走在醫改的最前列。“醫改的本質之一是使醫療資源能夠與老百姓的看病需求實現供給平衡。支付方式改革是醫改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效果是需要長期來觀察的。2011年,北醫三院的門急診量達到296萬人次,2012年人次進一步增加,醫院滿負荷地運轉,必須要求我們能從更多角度去思考如何改善就醫體驗。”
目前,從門診、住院到檢查檢驗平臺,信息化建設使北醫三院的數據傳遞速度加快,平均住院日處于全國領先水平,達到7.9天。“平均住院日縮短意味著你的醫療資源周轉要更快,發揮出更大的效益。在有限的時間診治更多的病人,客觀上就是緩解看病難的問題。以往病人進行CT檢查,往往要等一個星期的時間。如今,檢查一完成,病人可以在醫生工作站立刻看到結果。”沈韜說。
十足個性
每天早晨八點半,沈韜會組織部門會議,而他自己會提前一個小時來到辦公室。“也許我和其他醫院的CIO有所區別。第一,我這個人說話做事很直;第二,我不會談存儲、網絡建設等技術方面的事情,我覺得醫療信息化的核心問題是管理!”
沈韜十分看重管理對于醫療信息化的作用,他的最后一個學位是衛生事業管理,“學習管理讓我結識了更多的朋友,也讓我用全新的方式思考自己的工作。”
這就是沈韜。無論是在北京醫科大學或是澳大利亞La Trobe大學的求學期間,還是在最初從事醫學基礎研究和醫學統計工作的日子里,沈韜一直顯得很有“性格”。
“我也納悶,即便是在我很年輕的時候,也從來都沒有人叫我‘小沈’。”沒人敢稱沈韜為“小沈”,這與他的溝通方式有很大關系。說起話來,他會比較直截了當,言語間像是指揮作戰的將軍。“這就是我做事的方式,我不是一個特別善于溝通的人,有的時候你必須說實話,做不成的事,要硬著頭皮告訴領導,所以領導可能會不高興。有人曾經很納悶,為何如此直爽,我還能安然無恙。我覺得我之所以沒有‘掉下去’,最核心的就是不管怎樣,我都在努力地干活!”
沈韜的個性不但展現在為人處事上,也在日常工作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例如在與業務部門溝通業務需求時,沈韜會非常強調自己的立場,坦誠而直接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首先要判斷業務部門需求的合理性,如果是合理的,再思考技術上是否可行。如果現有條件能夠滿足就提上工作日程,但是對于那些不合理的需求,我們會否決。”
曾經,醫院內某個科室有自己的內窺鏡系統,相關醫護人員提出,在進行內窺鏡檢查時,要能同時看到其他科室的檢查檢驗結果。沈韜最終將這些內容都集成到電子病歷中。“我們的解決辦法是給各科室安裝電子病歷系統,業務科室提出來的要求不見得合理,我給出的解決方案也不是他們最滿意的,但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起碼能夠滿足他們的要求。”
面對業務部門無止境的需求,沈韜坦言醫院IT部門未必能夠全部滿足。“很多時候,業務部門也許‘眼珠一轉’,就會有一個新的需求,但把這個想法落實下來會需要很長時間。我們之間會進行協商。信息部門資源有限,我們要用有限的資源做更多的事情。”
采訪手記
沈韜有話要說
采訪中,沈韜“直言快語”的風格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對于HIT的熱點問題,他有著自己獨特的看法。
“我對物聯網技術表示支持,但是我的想法是醫院物聯網不可能無限地擴展,過于理想的偵測粒度并沒有足夠的醫療資源能夠支撐。”面對醫療物聯網逐漸從院內向社區乃至家庭的拓展趨勢,沈韜也有自己的看法,“物聯網會發展到什么地步,我們不知道,但如果所有的醫療差錯都用信息系統來提示,那么我們要有多少的醫療資源來做這件事?IT不僅要在醫療資源中發揮輔助作用,更應該帶來醫療資源在機制上的改變。”
作為衛生部電子病歷評分體系的參與者和支持者,沈韜認為“我們的評分體系并不亞于美國的評分體系,但仍有需要改進之處。一是檢查、檢驗的界限不明,導致統計使用量時摻雜了很多個人的因素。其次,各家醫院的子病歷指標雖然得到量化,但驗證困難,評審過程中無法登錄到醫院內部系統的數據庫查詢。第三是跟醫療質量的管理關系不密切,很多三級醫院評審關注點沒有體現出來,例如對抗生素監測、臨床路徑、醫院感染控制等問題的關注度都不夠。”(文/張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