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時期杰出的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詩清新豪健,詞開豪放一派,書畫別有建樹。1000多年來,世人不僅贊嘆他的文學藝術成就,而且更愛他豁達樂觀的處世態度和為民精神。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一日,蘇軾飯后散步,拍著肚皮問左右侍婢:“你們說,此中所裝何物?”一婢女道:“都是錦繡文章。”蘇軾不以為然。另一婢女道:“滿腹智慧。”蘇軾還是搖頭。愛妾朝云回答:“學士一肚皮不合時宜。”蘇軾捧腹大笑。
嘉祐六年(1061年),25歲的蘇軾參加制科考試,被宋仁宗欽點為最高等,成為“百年第一”。年輕的蘇軾躊躇滿志,“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但是,“不合時宜”的蘇軾仕途充滿了坎坷。
熙寧二年(1069年),宰相王安石主持改革變法。蘇軾主張循序漸進的改革,反對王安石狂風暴雨式的改革。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蘇軾被迫離開京城調任杭州通判。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被陷害,遭遇“烏臺詩案”,以“諷刺新法、毀謗君相”的罪名入獄。蘇軾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出獄之后開始了貶官生涯。
元豐八年(1085年),司馬光重新被起用為相。備受司馬光欣賞的蘇軾在短短的17個月里,從一名被貶犯官一躍升到三品大員,距離宰相的位置只有一步之遙。
當司馬光決定廢除新法時,蘇軾卻唱起反調,說新法與舊法各有利弊,且推行多年,不可驟然廢之。于是,蘇軾又開始遭到“保守派”的攻擊陷害。
蘇軾的“不合時宜”并非任性所為、不識時務,他既不追隨王安石,也不追隨司馬光,全是為了國計民生堅持自己的政治見解。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孤鴻不棲身于高寒而棲于卑濕,原因在于有恨無人省。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無人省”的蘇軾命運多舛、仕途坎坷,但是,他總能表現出豁達樂觀的一面。
遭遇“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黃州,任黃州團練副使。作為犯官,沒有住房,沒有俸祿。
蘇軾蓋了五間房屋。建房的時候正是天寒地凍、大雪紛飛的時節,蘇軾不僅沒有感到凄涼,反倒非常樂觀地在屋子的四壁畫起了雪景,還給房子起了一個非常浪漫的名字——雪堂。
蘇軾申請了50畝的荒地,帶領全家開荒種地。那塊地在黃州城東門外的土坡上,非常貧瘠。可蘇軾不僅沒有感到它的貧瘠,反倒給這塊地起名叫“東坡”,還給自己起了個雅號“東坡居士”。這就是“蘇東坡”名字的由來。東坡居士的名號凝聚了蘇軾達觀的處世態度和超然的內心世界。
蘇軾的豁達樂觀始終伴隨著他的坎坷人生。當他被貶至海南那個當時的蠻荒之地時,照樣有自己的樂趣。他在《夜臥濯足》詩中這樣描繪自己的心境:“瓦盎深及膝,時復冷暖投。明燈一爪剪,快若鷹辭鞲。”意思是說:晚上洗腳,盆里的水深得快到膝蓋了,水涼了再加熱水,非常痛快。洗完腳在明亮的燈下剪趾甲,感到很愜意。這種自由自在的生活,好像老鷹脫離了羈絆,在高空飛翔一樣。
隨遇而安,苦中作樂,在逆境中不斷挖掘生活的樂趣,這就是樂觀豁達的東坡居士。
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
蘇軾為官多為地方官,且多為被貶犯官,但蘇軾膾炙人口的為民故事卻廣為流傳。
宋代的史料筆記《春渚紀聞》中記載了蘇軾斷案的故事:一位綢緞商狀告一位做扇子的商戶。蘇軾詢問后得知,做扇子的商人賒了綢緞商兩萬錢的綢緞做扇子。不巧的是,做扇子的商人的父親去世了花了一筆錢,又加上天陰下雨、扇子賣不出去,所以,兩萬錢一直還不上。明白了原委,蘇軾讓做扇子的商人取來20把扇子,他在上面畫了些竹子、怪石之類。這20把扇子一出門就被以一千錢一把的價格搶購一空。于是,蘇軾現場辦結了這兩萬錢的案子。
這種“蘇軾式斷案”體現的是人文關懷。這只是蘇軾為民的一鱗半爪。他在輾轉任地方官時政績顯赫,深得民心。所以,“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當地人們備下好飯菜,極力挽留將要離別的蘇東坡。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蘇軾卒于常州。按照蘇軾的遺囑,其子蘇過將他安葬在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城西的小峨眉山東麓。后來蘇轍也葬于此地,其父蘇洵也移葬于此。古往今來,三蘇墳吸引著無數文人騷客前來拜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