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神秘“藏豚”
劉慧彬出生在蘭州市一個工人家庭。他自幼聰明好學,從高中到大學都是三好生。因成績優異、性格開朗,畢業后他順利進入甘肅省電視臺工作。不久,他又娶了一位美麗賢淑的妻子,一年后迎來天使般可愛的女兒。劉慧彬的生活曾讓無數同學和朋友羨慕得眼紅。然而,2006年5月,他卻突然提出辭職,要去藏區養豬。
太不可思議了,消息一傳出,就在朋友圈里炸開了鍋。很多人的第一感覺是落差太大,放棄如此體面的職業,跑到偏遠山區養豬,莫非他的腦子進水了?當時,也有人猜測他可能受了什么刺激,或人際關系出現危機。不然,為何對自己的前途如此不負責任?令人不解的是,無論父母、妻子等人如何輪番勸說,劉慧彬仍態度堅決。后來,妻子傷心至極,一氣之下和他離了婚。
劉慧彬的“走火入魔”不是沒有原因的。原來,他在電視臺當記者時,經常到大山深處的偏遠牧區采訪,發現那里有很多土特產都是好東西,比如牦牛肉、野蘑菇、奶疙瘩等,因缺少知名度卻一直賣不出去,或賣不上價。那時,他就有了到那里去創業、幫當地牧民脫貧致富的念頭。
一次,劉慧彬拜訪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一戶藏民,熱情的主人特意宰了一只小豬來款待他。在牧區,人們經常吃的是牛羊肉。那天,在火爐上烤得顏色焦黃、香味撲鼻的豬肉味道鮮美無比,越嚼越香,令劉慧彬回味無窮。他好奇地問:“這是啥豬肉啊,隨便一烤竟有這么絕妙的味道?”
主人高興地告訴劉慧彬這是“藏豚”,俗稱“人參豬”,是他們那兒特有的。藏豚又稱蕨麻豬,由野豬馴化而來,是我國最原始也是最獨特的一種豬品種。全世界只有在青藏高原上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才有這種豬。這里海拔3200米以上,最冷時氣溫達-28℃,到處是原始無污染的雪山、草原、河谷。這種豬因長年在草原上拱食地底下生長的蕨麻(俗稱“人參果”)以及貝母、冬蟲夏草、秦艽等當地盛產的野生名貴中草藥而得名。這種豬的奔跑速度比狗還快,一人高的土墻一躍就過去了,3頭蕨麻豬就可以抵擋高原狼和雪豹的攻擊。所以,當地藏民不會用豬圈圈養它。
劉慧彬查閱相關資料后了解到,在一些古藏文中就記載著,藏豚在吐蕃王朝時就是古代藏族藩王及土司等王室貴族享用的貢品,吐蕃王松贊干布向唐朝請婚時的貢品中就有藏豚;文成公主進藏后對高原上粗糙的食物很是不習慣,唯獨對“火燒蕨麻豬”大為青睞,并美譽其為“人參肉”。新中國成立后,鄧小平去甘南視察,專門要了一道“烤蕨麻豬”,品嘗后大為贊賞。
藏豚生長極為緩慢,一年僅能長到30斤左右。它在草原上自生自滅,沒有人專門飼養管理它,最終導致種群數量越來越少。藏民祖祖輩輩主要養牦牛和羊,藏豚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所以,牧民自然難以認識這種稀缺資源潛在的價值。近年來,有關部門已經意識到如再不加以保護,這種豬將瀕臨滅絕。2006年,藏豚被定為“國家級畜禽遺傳保護品種”。
如果專門在藏區養藏豚,不僅能讓城市人品嘗到這種在外界很難吃到的草原美味,還能通過科學繁育不斷擴大藏豚種群,使這個珍稀品種避免滅絕的厄運。劉慧彬敏銳地捕捉到這個商機后,便決定辭職到甘南草原創業。
160萬元收購款血本無歸
跨出養殖藏豚第一步,首先面臨的就是到牧區收購種豬,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不了解當地的風俗,加之語言不通,不能有效溝通,劉慧彬來到甘南藏族自治州很多天也沒有收獲。
2006年6月,劉慧彬聯系到一位對當地很熟悉的牧民,讓對方騎著馬帶他進草原尋找藏豚。在此后的一個多月里,劉慧彬幾乎走遍了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草原,卻很難見到藏豚的蹤影。原來,由于這里海拔高、氣候寒冷,農作物生長期短,飼料缺乏,藏豚終年四處采食,很難看到它們的身影。夏季,只有在深山里的牧場才能找到它。后來,劉慧彬終于發現了一群正在拱食綠色植物的小家伙,大概有十五六只,腦袋尖尖的,有點兒像刺猬,黑色的毛顯得有些稀疏。別看它個頭小,但個個野性十足。
藏民以流放方式散養的藏豚會不會因為失控變成真正的野豬,怎樣才能捉到它們呢?人家還真有一套。為了有效控制藏豚,牧民會在自己住的帳篷附近定期撒些青稞面、燕麥及鹽巴之類的東西。有了這些美味的誘惑,藏豚慢慢地就習慣經常回家了。
費盡周折找到一批蕨麻種豬后,牧民們卻不肯賣給劉慧彬。原來,當地藏族人有個傳統,養殖藏豚就是為了自己吃,就沒賣過。性格豪爽的劉慧彬經常帶著好酒、茶葉等到當地人家里做客,很快就和很多藏民成了好朋友。接下來,收購藏豚就順利多了。
2006年9月,劉慧彬在甘肅定西市岷縣投資7萬元建了一座500多平方米的保種場。眼看驚人的財富正向自己招手,不幸卻發生了。一天早上,劉慧彬和朋友馮岷川開著貨車把120多頭從藏區收購來的種藏豚運往岷縣保種場時,半路突發暴雨,車子被困,后來又引發了泥石流,劉慧彬和朋友不得不棄車逃生。一個小時后,暴雨漸漸停了下來,劉慧彬他們脫離了危險,可那120多頭藏豚逃的逃、死的死,就這樣沒了。
三個多月沒日沒夜地艱辛奔走不說,為收購這批藏豚,劉慧彬前后共投進去160多萬元,這可是他和父母所有的積蓄。如今,這一切連同他的夢想全部灰飛煙滅,讓他欲哭無淚。但這位倔強的西部漢子并沒有退縮,他決定繼續收購藏豚。
成為中國“藏豚大王”
回到蘭州后,劉慧彬不顧父母的堅決反對,一咬牙把自己結婚時的房子賣掉了。做生意的姐姐看弟弟舉步維艱,于心不忍,主動提出借給他70萬元。有了這筆款,劉慧彬很快就從藏區收上來300多頭蕨麻豬。在對其進行保種繁育后,那些藏豚第二年春天就在岷縣的養殖場里產了大批幼仔。
這時,劉慧彬又作出一個更大膽的舉動,把自己費盡心血繁育出來的種豬、母豬和小豬又運回甘南,讓當地牧民去養,并向牧民開出優厚條件:到了秋天,再以毛豬每斤25元的價格收購回來。2008年10月,劉慧彬拿出一大筆錢進行收購保種,兌現了對牧民的承諾。見養藏豚確實很賺錢,當地人奔走相告,紛紛要求同他合作。
花錢買回藏豚科學配種繁育后送人,再高價回收繁育后又送人,折騰一圈,都是劉慧彬往里面大把投錢,他究竟想干什么?就在所有人百思不得其解、認為他是在做賠錢買賣時,劉慧彬又作出一個更為離譜的舉動:2008年年底,他跟朋友合作再加上貸款,籌集400多萬元,承包了90多萬畝牧場,免費給牧民專門“牧豬”。
劉慧彬知道,要想快速擴大藏豚的數量,僅靠自己飼養是不行的,必須讓牧民共同飼養;而要想一年四季不斷產出高品質的藏豚,就必須有草豐水美的牧場來放養藏豚。靠著這種模式,到2010年,劉慧彬引導牧民為自己養殖藏豚3萬多只。這年10月底,劉慧彬認為銷售時機成熟了,便把一批藏豚運到蘭州。
因為藏豚肉價格比普通豬肉價格高好幾倍,又不知它的味道到底如何,起初,幾家星級酒店的老板都頗有顧慮,擔心客人不接受。劉慧彬早有準備,現場加工了一道紅燒藏豚肉。肉還沒出鍋,濃郁的香氣便滿屋四溢,饞得幾位老板口水直流。眾人一番狼吞虎咽后連呼過癮。大家認為,藏豚肉鮮香多汁,幾乎用不著費勁咀嚼,其美味遠遠勝過野豬肉和市場上常見的牛羊肉等。
就這樣,劉慧彬很快打開了藏豚在甘肅、青海、陜西等地的市場。至2011年年底,實現銷售額4000多萬元,一直困擾劉慧彬的資金發展問題迎刃而解。
經權威部門檢測,藏豚是唯一具有碳酸酐酶的豬,這就使它具有驚人的抗病力和頑強的生命力,肉質中所含淀粉酶是其他肉質的2~30倍,并且含有18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質。藏豚肉不但肉質鮮嫩、無腥不膩,還具有強心、改善血液循環、調整血壓、抑制癌細胞生長等藥理活性。正因如此,盡管每公斤藏豚肉的售價高達120元,但在市場上仍供不應求。
如今,劉慧彬擁有的藏豚數量已超過10萬頭, 2012年的銷售收入保守估計也會達1億多元。更重要的是,藏豚這個瀕臨滅絕的珍稀品種得到了有效保護。
走過6年的風雨創業路,劉慧彬不僅擁有了千萬元財富,還被媒體譽為中國“藏豚大王”。問起成功的秘訣,這個桀驁不馴的家伙很酷地一笑,說:“不敢冒險,也許就是人生最大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