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3歲的柯秋平是江西彭澤縣定山鎮人。19歲時他來到廣州打工,在一家銷售汽車膜的公司找了一份貨車司機的工作。干了一段時間后,他決定自己創業,和汽車4S店合作汽車貼膜生意。這個看似尋常的生意,在他眼里卻黃金遍地。
柯秋平跟4S店談的合作條件是:汽車貼膜由他來做,產品由他提供,對方負責介紹一個客戶拿600元報酬。那時,4S店貼一輛車的車膜片僅需三四百元,而他卻把貼膜的價格定為一輛車1600元。這可能嗎?
當時,市面上常見的車膜質量比較差。柯秋平考察市場后,選定了一家質量信得過的產品。他拿出僅有的2000元錢做了一個展架,推出各種檢驗措施,用來測試汽車玻璃在光照下貼膜和沒貼膜的區別以及普通車膜和他選的車膜的不同效果。這種方法果然奏效,柯秋平一下子拉來了很多訂單。
靠著誠信合作,2000年年底,柯秋平與60多家4S店和汽車美容店簽訂了合作協議,還組建了自己的團隊。這一年,21歲的柯秋平賺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80萬元。眼看做汽車貼膜的人越來越多,柯秋平又打起了新主意。他掏錢資助員工到全國各大城市去做貼膜老板。他的算盤打得很精明——從貼膜迅速轉型到賣膜,而經他培植創業的員工就是最好的銷售渠道。2004年,柯秋平的車膜供應量已經占據國內市場近四成。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危機正悄然逼近。
2005年,看到大陸車膜市場火爆,一直給他們供膜的那家臺灣企業跳過柯秋平直接給下游經銷商供貨,對柯秋平實行了貨源控制。 和臺商談判無果后,柯秋平決定孤注一擲自己生產汽車貼膜。汽車貼膜的科技含量非常高,當時,大陸還沒人能自主生產這種產品。柯秋平的決定讓他一度成為同行的笑柄。
2006年,柯秋平從國外買來設備,開始試驗生產汽車貼膜。然而不到一個月,問題就來了,他生產的膜有黑點,質量不合格。
為了找到失敗的原因,柯秋平每天都泡在車間里研究、實驗。一天,一個實驗結果引起了他的警覺。上午的實驗是成功的,但下午又出了問題。他讓工人完全按照上午和下午的操作流程重新演示一遍,經仔細觀察,他發現員工在配比原料時動作上有區別:前面放料時是用吸管吸的,后來原料不多了就直接倒進去了。這個不起眼的小動作正是導致產品失敗的原因,倒桶會將沉淀物帶入原料,用吸管吸則不存在這種現象。
2008年3月,柯秋平生產的汽車貼膜投放市場,在行業內引起極大震動。因為以前的貼膜都是靠進口。靠著低成本和運輸優勢,柯秋平的產品很快打開了國內市場,就連一些韓國客商看后都頗感驚訝,價格不高,質量卻能和美國高檔貨媲美。到了2011年2月,柯秋平已經擁有8條生產線。本該喘口氣的柯秋平又看到了一個更大的市場——建筑膜。他敏銳地意識到,現代都市建筑很多采用玻璃墻。國家提倡節能減排,玻璃墻都需要做隔熱處理。一旦全面實施運用建筑膜,需求量會十分驚人。但這種薄膜制作技術難度高,能否成功,關鍵在機器設備上。到國外考察時,他發現進口一臺這樣的設備就要花1000萬美元。太貴了,能否自己買配件組裝?柯秋平的確敢折騰,他從美國購買電源設備,又從德國進口配件,一番像改裝汽車那樣的“混搭”后,一套性能很棒的生產設備橫空出世。令專家們頗感驚訝的是,搞定這一切他只花了1500萬元人民幣,而且產品質量完全符合歐美標準。
2012年5月,柯秋平帶領一支由50多名中外專家組成的技術團隊研發出一種“防爆膜”。央視記者聞訊趕來,起初他們不大相信一種薄膜竟會有傳說中的威力。試驗現場,柯秋平特意請來特警,在6米外對著貼有“防爆膜”的普通汽車玻璃開槍,沒想到連開數槍子彈竟然打不透玻璃。他又取出一根棒球棒,讓記者對著擋風玻璃使勁砸。記者斗膽一通亂砸,車子卻毫發未損。“真是太神奇了!”不少人發出這樣的驚嘆。
一家實力雄厚的韓國公司看到了“防爆膜”的巨大市場潛力。2012年7月上旬,他們主動找到柯秋平提出雙方合作生產,產品主要以出口為主。如今,柯秋平的“膜界科技”公司早已聞名國內外。靠著一股拼勁,這位農家小子書寫了令人驚嘆的創業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