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shù)據顯示,上半年中國谷物進口量同比猛增283.7%。海關總署的數(shù)據顯示,1~6月份谷物及谷物粉進口總量為734萬噸。專家認為進口大幅增長,谷物收購價低迷形勢雪上加霜。但對于成品糧市場而言,下半年價格仍可能有微漲。專家稱希望下半年糧價再高一點。
大米進口已超去年全年
據介紹,谷物指的是大米、小麥、大麥、玉米等,大豆不在其中。據筆者了解,今年上半年谷物進口大幅提升,其中大米首當其沖。東方艾格咨詢分析師馬文峰告訴筆者,去年全年大米進口120萬噸,今年上半年已進口158萬噸,比去年全年進口的還多。他說,進口大米90%被廣東省消費。進口大米來源國首推越南,接下來是泰國、巴基斯坦。
“小麥進口幾乎用完了全年配額。”馬文峰介紹說。
如此大的進口增幅,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原因,中國糧食已經“九連增”,怎么還有這么大的進口量?
首個因素就是進口商趨利。馬文峰以大米為例分析說,上半年進口大米的平均價是480美元每噸,目前,國內粳米市場平均價是680美元每噸,南方早秈稻的市場平均價格是635美元每噸。馬文峰認為,從糧食自給角度看,中國小麥、大米基本不缺,需要進口的只是個別調劑品種。當進口有利可圖時,企業(yè)肯定會爭相進口。
除經濟因素外,還有政治考量。中國社科院農村發(fā)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接受采訪時表示,第一季度國家領導人訪美,簽訂了許多農產品采購大單,主要是從政治大局需求出發(fā),平衡外匯。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shù)據顯示,1~6月,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248.3億美元,同比擴大78.2%。
谷物進口大增農民賣糧難加劇
李國祥分析說,谷物是中國糧食的重中之重。中國5.7億噸糧食,其中4億多噸是谷物。中國對谷物不主張出口,也不主張大量進口。進口量通常要求控制在國內谷物總產的10%以內。因此他認為今年上半年的進口總量734萬噸,相對中國的谷物總產量來講仍然不是大數(shù)目。即使如此,也要高度重視今年國內農民賣糧難問題。
“734萬噸是有統(tǒng)計的進口,還未算上走私部分,實際進口量更多。”李國祥建議,中國糧食已經“九連增”,農民賣糧難仍在持續(xù),南方小型糧食加工企業(yè)無利可圖抱怨很大。為了減少谷賤傷農的影響,下半年中國可以考慮適當出口谷物。
7月份開始,美國大旱,國際糧價飆漲。“我們適當出口谷物,既能樹立中國作為大國有責任維護世界糧食安全的形象,同時也可減輕國內谷物供給略微過剩的局面。”
下半年糧價不會大幅反彈
一個怪現(xiàn)象是,中國糧食“九連增”,谷物進口量也較去年大幅增加,但是成品糧價卻不跌反漲?筆者注意觀察到,部分超市一周前已經上調了東北粳米部分品種的價格。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shù)據也表明,成品糧的價格仍有小幅上漲。
“這不奇怪,原因是成本上升。”李國祥回應說,“農業(yè)生產資料和人工成本均有大幅提升,據我們在山東調查,農民說僅化肥價格就上漲了20%,糧價再不漲,農民種糧就虧損大了。”
李國祥認為,中國關鍵的問題是成品糧價上漲的部分,大多由中間環(huán)節(jié)分享。今年國家的最低收購價,已經成為農民不可實現(xiàn)的賣糧最高價,豐產傷農形勢不容樂觀。中儲糧執(zhí)行國家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不到位。他建議盡快改變目前中儲糧一家獨攬糧食收購權的局面。
由于7月國際糧價大漲,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甚至擔心糧食危機再現(xiàn)。李國祥認為,在國際市場對國內市場價格傳導作用下,下半年國內成品糧價可能會出現(xiàn)微漲,但不會大幅反彈。李國祥希望看到糧價微漲,特別是糧食收購價上漲。
馬文峰則表示,國內糧價變化已不取決于單純的供需,如果國家貨幣政策進一步寬松,糧價特別是成品糧價也可能出現(xiàn)較大變化。
農產品價格將繼續(xù)維持高位
國家統(tǒng)計局8月9日公布的數(shù)據顯示,2012年7月份,食品價格上漲2.4%,仍然高于非食品、消費品和服務項目價格上漲。食品價格雖然與糧價不是一回事,但糧價是百價之基,糧價上漲與食品價格上漲有一致性。
日前,中國農業(yè)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理事和副所長向松祚在談到農產品價格時堅稱,“農產品價格上漲是好事。勞動力成本上升這么快,農產品不漲,誰還種地!”他表示,就國內現(xiàn)狀來講,農產品價格應當漲,從國際情況看,旱情導致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漲,他判斷下半年國內農產品價格將繼續(xù)維持高位。
馬文峰認為,油料和蛋白飼料對外依存度較高。近期國際市場油料價格的大幅上漲推動食用油和肉價上漲,預計國內肉禽蛋和食用油均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上漲,食品將進一步成為物價總水平回升的主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