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情結。對于中國汽車,紅旗汽車具有十分復雜的含義。更有其他任何自主品牌難以企及的高度。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只有“紅旗”高高飄揚,中國自主品牌汽車才有更足的底氣和動力征戰漫漫自主路……
2012,是一個被賦予了太多悲情色彩的年份,世界末日的預言始終不曾停歇,對于中國汽車的自主品牌來說,“黑云壓城城欲摧”的味道也越來越濃。自主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從2010年的50%以上降至40%,銷量同比下降6.8%,全線告急的數據讓自主品牌掌門人如芒在背。
市場低迷、競爭加劇,自主品牌的價格優勢已經所剩無幾,而限購、京Ⅴ、減排等政策的改變,更讓以吉利、長城為代表的民營自主在不斷拼殺中艱難維持。而這時候,自主品牌的另一代表——國有汽車集團,卻開始憑借獨特優勢主動出擊。
紅旗興,自主興
“紅旗興,自主興”這樣的論調,在中國汽車界由來已久。作為“國車”,紅旗代表了中國人的造車夢想,它的地位無可取代。在一汽生產出紅旗轎車不久后,鄧小平便視察了一汽工廠,并詢問工作人員“紅旗車比伏爾加如何?”彼時,作為蘇聯國車,伏爾加代表著共產主義國家造車業的最高水平。當聽到工作人員的肯定回答后,鄧小平非常高興。這種高興,正說明了紅旗的意義,那就是樹立了中國人造車的信心。
時光荏苒,經歷了輝煌的紅旗車卻最終折戟沉沙。對于一汽集團來說,這無疑是令人失望的。背負著“共和國長子”之名的一汽,無論把合資品牌做得多么繪聲繪色,無論獲得多少個銷量冠軍,只要紅旗做得不好,就依然要背負起自主不力的指摘,似乎中國自主汽車的發展都是受了“紅旗”的影響,這對于一汽來說雖然多少有些不公平,但恰恰證明了紅旗的地位。
事實上,回顧紅旗的發展史,不能說一汽集團不用心。在2000年后,一汽集團就多次為紅旗“輸血”,從2005年的紅旗新旗艦、小紅旗HQ3,再到2006年的紅旗盛世。無論是自上至下還是自下而上,無論是公務車還是私家車,一汽集團都進行了大膽的嘗試。
如今,在北京的街頭,偶爾還能看到被譽為“小奧迪“的紅旗車,雖然缺乏對核心技術的掌握,且產品線過短,紅旗的成本居高難下、產量難以提升,最終讓紅旗遠離了主流市場,但這些嘗試依然留下了發展的火種。
“紅旗”品鑒會
“見毛主席、住釣魚臺、坐紅旗車”,中國人一向講究傳統。這種傳統的背后,意味著絕對的實力。在帶隊前往北戴河參與省部級官員公務用車的品鑒會前,一汽集團總經理許憲平的心中或許會有些忐忑。說是品鑒會,但是對于紅旗未來的發展來說,這是一次至關重要的匯報會。
如今的一汽和紅旗都擁有了一定的底氣。在歷時4年多、耗資52億元、破解了2000多個技術難題之后,第一輛紅旗H7轎車終于在2012年7月15日駛出生產線。而這一天也是“共和國長子”中國第一汽集團公司建廠59周年的紀念日。
今天的紅旗H7,已經擁有了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從概念設計到工程設計全過程自主開發,擁有全套數據文件和經驗積累。它搭載了一汽自主生產的高端發動機,擁有主動巡航、8氣囊等安全技術,對標全球最苛刻的安全碰撞標準,排放達到國V標準。而對于未來,同樣規劃詳細,105億元的投資,可以進一步富“紅旗”品牌產品線,向SUV、禮賓車、面包車等車型拓展。
新“紅旗手”
品鑒會結束之后,幾乎一夜之間,一貫低調一汽-大眾奧迪銷售事業部執行副總經理張曉軍成為了汽車業的焦點人物。來自一汽集團內部的消息稱,現任一汽-大眾奧迪銷售事業部執行副總經理張曉軍,將和現任一汽轎車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葛樹文“崗位對調”。
接下來,消息仍在不斷傳來,張曉軍將帶著團隊輪換的傳言不脛而走,據稱包括銷售副總經理柳燕在內的多位高級經理也將離崗?!昂腺Y品牌反哺自主”、“奧迪紅旗大換血”的聲音占據了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雖然一汽方面給出的回答是“正常輪崗”,卻難以阻止人們對一汽要下猛藥“復興紅旗”的聯想。
一汽方面曾解釋稱“高級經理的任期是4年左右”,已到了該換崗的時候,但業界卻少有人相信此說法。穩坐奧迪銷售事業部執行副總經理位置近7年、戰績彪炳的張曉軍在媒體和業界的眼中,已經成為拯救紅旗品牌的不二人選。
稱贊者認為,選張曉軍作新紅旗手,可以利用其在合資公司多年經營高端品牌的寶貴經驗和管理能力,從而提升自主品牌奔騰和紅旗的經營水準。質疑者卻認為,張曉軍救不了紅旗,內在技術沒有進步,紅旗不可能紅,他們最大的論據是,一汽之前的類似動作最后都以失敗告終。
無論是稱贊還是質疑,可以肯定的是,執掌紅旗之后,這些都將成為張曉軍的巨大壓力。紅旗“復興”后的技術、性能是否真能配得上車身上的“三面紅旗”,直接決定著張曉軍的成敗。而能否用好過去在公務車領域積累的經驗,通過也許是職業生涯中的最大考驗,則要考驗張曉軍和一汽團隊的智慧了。
一汽自主新局
在大力發展紅旗的同時,一汽轎車三條主線出擊的發展路徑也漸漸明確。未來,紅旗、奔騰、歐朗三個品牌將形成高、中、低三個品牌層次,紅旗主攻豪華車市場、奔騰主攻B級車市場、歐朗主攻A級車市場,改變產品陣營狹窄的現狀。
例如上市三個多月的歐朗,就已經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緩慢起步,5月份銷量接近3500輛,在自主品牌的新車中已屬難得,其主攻年輕人群的定位及設計風格都開始得到消費者的認可。6月,歐朗又借助年輕人喜愛的歐洲杯掀起新的一輪營銷攻勢,用最現實的運作方式,努力在殘酷的市場環境中殺出一條血路。
一汽集團的“十二五”規劃顯示,2015年,一汽的整體產銷目標為400萬輛,其中自主品牌銷量將占據200萬輛(2010年為103萬輛)。和另兩大汽車集團中的上汽及東風一樣,一汽集團“十二五”期間的戰略重心將不斷向發展自主品牌轉移。
不過,從目前的形勢來看,三大集團中,上汽憑借自主品牌榮威和MG已經取得領先地位,東風“大自主”的上行之勢也迅猛異常,重新整合之后的一汽能否憑借三大品牌的布局、在“紅旗”的引領下,在三大集團中確立領先優勢,仍然充滿了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