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衡水市各大支柱產業最緊迫的是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最緊缺的是高層次人才。為此,要努力探索校企合作辦學的途徑,實現與行業企業對接,適應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加強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校企合作;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人才培養
衡水市特殊的工業發展條件使金屬絲網、電機、金屬容器、玻璃鋼等產品成為工業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確立了在省內、國內甚至國際市場的獨特地位。近年來,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衡水市各主導產業由大變強的外部環境與轉變自身發展方式的內部需求,行業正面臨產業結構要素、產業功能、產業價值結構、產業生產方式等方面結構調整的繁重任務,其中人才是經濟發展的第一資源。
目前,我市各大支柱產業從業者水平偏低,絕大部分生產企業未能擺脫傳統的機械加工和手工制作。為鞏固和提高各支柱產業的優勢地位,通過產業結構升級開創發展的新局面,急需各層次人才。衡水職業技術學院作為我市唯一的高等職業技術院校,肩負著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任。課題組成員一致認為本課題的研究迫在眉睫,通過研究校企合作創新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為企業培養更多的合格人才,實現畢業生“零距離”上崗,為衡水的發展注入活力。在當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背景下,《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12號)對高職教育服務經濟轉型、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培養模式、增強服務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明確的指引。
綜觀我國目前的高等職業教育,在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方針下如何實施“就業式教學”,所面臨的困難不少。究其深層原因,學校專業與行業職業分裂、學校課程與專業能力培養不匹配、學校知識體系與行業人才訴求不協調,由此產生諸多社會問題。地方高校必須主動融入地方經濟建設,主動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才能不斷增強辦學實力,更好地履行高校服務社會的職責。當前,在國家實施宏觀經濟調控、加快生產模式轉型和生產技術升級的背景下,高校的融入既是先進文化思想的融入,也是先進技術的融入。同樣,高校的服務既是先進文化的服務,也是先進技術的服務。充分發揮地方高校的智力、人力、技術、文化等優勢,引領地方產業轉型升級,必須要有基地作平臺,要有產業作先導。
在當前情況下,校企合作教育辦學模式是最適合我國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培訓與使用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建立有賴于政府、企業和學校的共同參與。開展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應在政府主導下,建立由教育部門、勞動部門、行業組織、企業家代表、學校組成的校企合作辦學指導委員會,指導學校開展校企合作工作,并通過法律加以保障,在全社會形成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職業教育新體系。
實施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教師素質是關鍵。如何研究高職“雙師型”教師培養,提高教師素質,也是一項重大的研究課題。為了探索校企合作辦學的途徑,實現與行業企業對接,適應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我們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加強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融“教、學、做”于一體,我們做了以下工作:一是通過報紙、網絡、電視、專家訪談等渠道分析我市各支柱產業人才供需情況。二是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緊密結合企業實際,聘請行業企業技術人才和能工巧匠全程參與方案的制訂。認真研究企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本專業面向的就業崗位和崗位要求應具備的各項職業能力。課程設置以實際工作過程和職業崗位分析為基礎設計課程及教學內容。確保課程設置符合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需求,具有職業性、科學性、先進性,符合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的規律。三是教學方式的轉變。通過開展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場景教學、崗位教學以及普遍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增強了教學的實踐性和針對性。四是專兼結合雙師施教。加強“雙師型”教師培養,出臺了一系列制度,鼓勵文化課教師學習相關相近的專業知識,鼓勵專業課教師掌握相應的專業技能,考取職業資格證,使“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得到保證。在專業課教師“雙師素質”教師所占比例為70%。除此之外,學校還聘請生產一線的兼職教師7人,他們都是本地的能工巧匠和企業管理中堅。五是學歷能力雙證齊備。對學生來說,在畢業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多取得一種職業資格證書,就多一種技能,就多一個就業的機會與可能。學生頂崗實習前,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鑒定,開展了鉗工、電工、車工、數控車工、焊接、CAD等技能等級鑒定,學生通過率每年均在90%以上,有的學生還取得多項技能等級證書。實施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推進了教學內容和職業標準相銜接,從制度上保障實踐教學和能力培養,增強了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通過校企合作辦學,使學生具備了適應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所需的知識技能。教學環節企業化的滲透和實踐環節的磨練,極大提高了學生操作技能,同時也使學生的意志力、團隊意識、競爭意識、人際交往能力、社會責任感等素質得到提升。
項目基金:2012年度衡水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校企合作培養產業結構升級所需人才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