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曾就自主品牌的發展寫過一篇文章,闡述低成本和低價格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自主品牌的最大優勢,也是自主品牌走出困境不可或缺的因素。對于這個觀點,有些人并不認同。在他們看來,自主品牌目前遭遇的尷尬,恰恰是由于過于專注成本和價格,而忽略了其他方面。他們建議,自主品牌企業應該從低價格、低成本的“誤區”中走出來。
對于這種觀點,我認為有必要對自主品牌的優勢與機遇做一個重新闡述。必須看到,自主品牌過去將戰略重心放在低端車上,是符合當時行業實際情況的,那就是跨國公司不愿意放下身段造低端車型,因此我們找到了一條差異化的競爭道路。如今,跨國公司通過合資品牌低端車型和合資自主放下了身段,自主品牌則難以在成本方面有更多優勢。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自主品牌應該拋棄低成本和低價格。在我看來,所謂自主品牌的價格優勢是相對競爭對手而言,并不是一個絕對的量化概念。發揮價格優勢并不意味著繼續在低端車型上壓成本,而是要研究在哪里能更好發揮這種優勢。在目前的情況下,中高端車型區間恰恰是自主品牌發揮成本和價格優勢的理想舞臺。
首先,由于產品定位和利潤水平方面的原因,跨國品牌中高端車型難以采用低端車型區間的產品定價策略,這為自主品牌車型創造出了較大的成本和價格空間。其次,出于維護高端車型品牌形象的考慮,跨國公司不會將很多應用于高端車型的配置下移到中高端車型上,而這類配置往往是傳統汽車技術之外的高科技配置。對于自主品牌企業而言,這類配置相對更容易獲取,也可以跳出傳統汽車技術的制約。比如,東風裕隆納智捷大7 SUV上配裝的360°全車影像裝置就是應用于少數跨國品牌高端車型上的配置。最后,由于國內大多數跨國品牌中高端車型都是照搬海外原型車,或僅在國內進行了部分適應性改進,難免“水土不服”。不久前我曾試駕過一款售價超過100萬元、卻連倒車影像系統都沒有的跨國品牌高端車型的頂配版,就很能說明問題。
從以上三個方面可以看出,中高端車型區間恰恰成為發揮成本和價格優勢的理想舞臺。那么如何抓住機會呢?我覺得,自主品牌至少需要做到三個方面,即“用心做、重細節、人性化”。一方面,企業應充分了解并迎合消費者需求,另一方面則需要通過創新的配置引導消費潮流。正如前文所說,跨國品牌車型在對國內消費者需求的把握上存在欠缺,而這種欠缺恰恰體現在細節上。若要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自主品牌企業需要在細節與人性化配置上下更多功夫。在這方面,有兩款車不得不提。其一是大7 SUV,這款車“空間大、做工精細、電子化配置豐富”的特點可謂針對國內消費者的需求量身打造,也因此受到消費者的廣泛關注。另一款車是上汽榮威350,其上應用的Inkanet系統,使汽車的概念擁有更多外延,也更好滿足了年輕人群的消費需求。
現階段自主品牌究竟有沒有機會?我認為,只要認真分析,就不難得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