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貨膨脹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很廣泛,需要采取多種方式進行治理。本文通過對現階段中國通貨膨脹的成因、影響的分析,提出應對通貨膨脹的策略,以保證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關鍵詞】通貨膨脹 成因 對策
一、引言
通貨膨脹是由于貨幣發行量超過了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量而造成的物價持續明顯地上漲經濟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它經常會導致相關經濟體的經濟運行出現紊亂,相關機構也會出臺一些宏觀調控政策以規避其對經濟的不利影響。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通貨膨脹率也一直在低位運行,這種良好發展態勢甚至被世界經濟學家稱為“中國之謎”。然而,自2008年以來,我國開始出現物價上漲、通脹高企的局面,相關生活必需品的價格日益高漲,使人們越來越不堪重負。
2012年1月7日,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GPI)同比上漲5.4%。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上漲6%。2011年全年GPI高于市場預期的5.2%,創下歷史最高點。
二、我國通貨膨脹的成因
(一)貨幣供應量過多
貨幣主義觀點認為:貨幣供應量過多是引起需求拉動型通脹的主要原因,以M2為例,在2010年以后都保持在70億以上。一方面,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為保證國內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我國政府制定了“保增長、擴內需”的經濟調控策略,出臺了4萬億投資的擴張性財政計劃。為了配合國家出臺一系列刺激經濟增長的計劃,我國貨幣信貸投放量也急劇增加。而信貸規模過大,會導致盲目投資和低資金利用效率現象的出現,這就導致市場需求的增加,造成資源的相對短缺,從而出現市場價格上漲,引發通貨膨脹的壓力。
(二)成本推動
成本推動是造成我國通貨膨脹的另一主要原因。近年來,中國勞動力市場接連出現民工荒事件,加之我國政府不斷出臺措施提高勞動者福利水平,各地方政府也相繼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不得不提高工資,而工資成本的增加最終是要由消費者來承擔的,工資成本的增加會推動物價的上升。
(三)美國政府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
金融危機后,為了擺脫經濟困境,美國政府采取了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向市場注入了大量流動性,使得美元不斷貶值,而美元是國際市場上能源和大宗商品的主要計算貨幣,這就引起全球范圍內大宗商品價格普遍上漲。而我國對原油、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的對外依賴度過高,國際價格高漲必然會導致我國相關商品及下游產品的價格隨之上漲,導致我國承受更大的通脹壓力。
(四)大量熱錢的涌入,加大通脹風險
在經濟國際化的大背景下,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擴大,外來游資的大量流入增加了我國輸入型通脹的壓力。美國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向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但它疲軟的經濟形勢以及較低的利息率都影響了它對這些流動性的吸引能力,加之美元不斷貶值,使大量熱錢把貨幣升值預期好,匯率穩定的市場作為目的地。近幾年,我國人民幣不斷升值,匯率也保持相對穩定,促使國際上大量熱錢以套利為目的進入我國資本市場,乘機在房地產、股票、債券市場中獲取巨額利差,導致資本市場價格高漲,對我國經濟秩序產生巨大的沖擊,促使我國通貨膨脹進一步加劇。
(五)農業基礎地位不穩定
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農業生產效率低、技術落后、競爭力不強,且農業基礎設施普遍存在著落后、損壞的情況,很難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和支持,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這些因素都導致了我國農產品供給始終處于基本平衡但偏緊的狀態。尤其是近幾年,中國境內特別是部分農作物的主產區遭受了極端惡劣天氣,比如南方雨雪冰凍災害,2011年以來,旱災、暴雨等也頻頻出現在西南、長江流域等地區,極端天氣造成的自然災害,給我國農業生產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加之耕地面積的減少和種植結構的調整也造成了糧食播種面積的減少,使我國糧食供給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由于在在GPI統計權重中,糧食占很大的比重,所以糧食價格的上漲直接導致了GPI的上漲。
三、對通貨膨脹的對策和建議
(一)制定合理的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是經濟體最常用到的進行宏觀調控的工具,其主要內容包括中央銀行對貨幣發行數量、存款準備金率等的調整,以達到改變貨幣供給量的目的。針對目前我國流動性過剩,通脹高啟的局面,應保證貨幣的合理供應,從源頭上控制貨幣的投放量,使貨幣發行數量與經濟發展的需求保持一致。同時,要根據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合理利用貨幣政策,努力提高貨幣的購買力,通過保持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基本平衡,進而減輕貨幣通脹的壓力。可以在適當的時候采取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和利息率,公開發行國債等手段來調控貨幣的供應量。自2010年以來,我國已經連續十二次調整存款準備金率,這在一定程度上縮減了貨幣的流動性。
(二)綜合運用財政政策
在我國總需求的三駕馬車當中,目前主要是投資導致總需求過大,且主要是政府投資比重過大,成為形成通脹預期的主要因素。面對由需求引起的通貨膨脹,需要壓縮財政支出來抑制社會總需求,進而抑制通貨膨脹。針對目前投資過熱的現狀,政府有必要調整支出結構,擴大民生類支出,減少投資類支出。同時,要優化投資結構,保持合理的融資規模。對一些過熱的行業要在財政政策上加以限制,從而抑制通貨膨脹。
(三)完善匯率形成機制
我國現行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有很多的缺陷,面對近期的通貨膨脹,更顯出諸多不足,因此應盡快完成人民幣的匯率形成機制。匯率升值不僅可以緩解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壓力,而且也有利于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輸入型通脹凸顯的情況下,促進人民幣以漸進方式升值,不僅可以使我國出口商品競爭力下降,促進企業轉型,也可以降低進口成本,緩解物價上漲的壓力。
(四)高度關注農產品價格
農產品供應充足是穩定物價的基礎條件,是控制通貨膨脹的決定性條件。首先,政府應完善強農惠農政策,加大財政上對農業的支持力度,鼓勵發展現代農業,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的生產率。其次,應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業對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再次,加強對農業的扶持力度,如種糧補貼、農業稅減免等,降低農民的生產成本,進一步夯實農業基礎。
(五)提高勞動生產率
在應對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時,需注重提高勞動生產率。因為運用技術手段可以盡可能的降低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所帶來的成本壓力,所以應鼓勵技術密集型以及節能降耗產業的發展,注重以技術的進步來抵消成本上漲帶來的不利影響,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參考文獻
[1]周敏.淺析我國目前通貨膨脹的成因、影響及對策.中國集體經濟2011(33).
[2]楊枝煌.我國通貨膨脹的原因及其治理.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1(05).
[3]詹錦華.當前我國通貨膨脹的成因與對策.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02).
[4]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