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建立EGARCH—M模型對2005年7月22日至2012年6月28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波動性進行實證分析,結論表明: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收益率具有平穩性、波動集聚性及尖峰厚尾特性;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收益率的波動具有“杠杠效應”,這為指導投資者進行投資以及監管者制定政策提供依據;通過比較證明,EGARCH(1,1)—M(log(var))模型優于其他模型,能夠更好地刻畫匯率波動性。
【關鍵詞】人民幣匯率 EGARCH—M模型 杠杠效應
一、引言
開放經濟條件下,匯率作為核心變量之一,其波動勢必對相關經濟變量產生重要影響。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啟動匯率改革,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隨著匯率改革的穩步推進,匯率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形成機制更富彈性,波動更加復雜。因此,對人民幣匯率波動性進行研究,成為學術界、實務界及監管層共同關心的話題。
大量的實證研究表明,股票、匯率等金融資產的收益率呈現波動集聚性(Volatility Clustering)。為了刻畫金融資產收益率與其波動的關系,Engel開創性地提出了自回歸條件異方差(簡稱ARCH)模型[1],Bollerslev在ARCH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廣義的ARCH模型,即GARCH模型[2],其假定隨機誤差項的條件方差不僅依賴于誤差項前期值平方的大小,而且也依賴于誤差項條件方差的前期值,由于GARCH模型不適合描述外幣沖擊對金融市場波動的非對稱性,Nelson[3]又提出了EGARCH(Exponential GARCH)模型來刻畫波動對正負沖擊的非對稱性,如果波動受負外部沖擊的影響大于受正外部沖擊的影響,則說明存在著“杠桿效應”。但是在實際的金融分析中往往發現,條件方差的變化往往直接影響條件期望的值,故又提出了ARCH—M、GARCH—M和EGARCH—M模型。國內運用EGARCH—M模型對股票市場進行分析的較多,如封毅等[4]、陳麗娟[5],等等;而運用該方法對匯率進行分析的較少,如楊瑞成等[6]。本文擬從時間序列角度出發,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為研究對象,利用EGARCH—M模型對人民幣匯率波動性進行實證研究。
二、理論模型介紹
(一)ARCH及GARCH模型
ARCH模型反映了經濟變量之間的方差時變性,它描述了在前期的信息集合給定的條件下隨機誤差項εt的分布。ARCH(q)模型表述如下:
(二)EGARCH模型
EGARCH模型考慮了波動的非對稱性,其條件方差方程為:
可以看出,當θ≠0時,說明干擾的影響是非對稱的,若θ<0,說明金融價格波動受負外部沖擊的影響大于受正外部沖擊的影響,存在杠桿效應。
(三)EGARCH—M模型
EGARCH—M模型為在EGARCH模型的基礎上,在均值方程中加入隨機項的影響因素,表現形式主要有標準差、方差、對數方差,模型分別如下:
1.均值方程體現標準差:EGARCH—M(std)
三、數據處理及實證分析
(一)樣本選擇及預處理
為了對人民幣匯率波動性進行分析,本文選取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作為研究對象,考慮到匯率改革的影響,數據范圍為2005年7月22日至2012年6月28日,共1691個觀測值,數據來源于Wind咨詢。從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走勢看,央行啟動匯率改革之后,迫于升值壓力,人民幣開始了升值步伐,2008年經濟危機爆發前升值幅度加快,但經濟危機的爆發減緩了人民幣升值步伐,從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區間水平上,不過此后,人民幣又開始了新一輪升值,并且一直上升到6.27水平,之后略有回調。鑒于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的非平穩性,我們運用對數差分方法對其進行處理,記為人民幣兌美元的收益率,計算方法為相鄰交易日中間價的對數的一階差分,也就是:
Rt=log(Pt)—log(Pt—1) (11)
從圖1可以看出,人民幣匯率收益率呈現波動的聚集效應,在較大波動后面跟著較大的波動,較小波動后面跟著較小的波動,收益率序列具有明顯的時變方差的性質。利用Eviews5.1對人民幣匯率收益率進行分析,描述統計分析結果表明,人民幣匯率收益率均值為—0.000148,最大值為0.003638,最小值為—0.004330,標準差為0.000846,偏度為—0.435434,峰度為5.859834。均值和偏度為負表明分布呈現左偏態分布,峰度值明顯大于正態分布的峰值3,表明存在尖峰,這說明人民幣匯率收益率存在“尖峰厚尾”和非對稱性。Jarque—Bera統計量為629.3182,相伴概率為0,拒絕正態分布假設(見圖2)。人民幣匯率收益率的QQ圖(見圖3)存在離群值也支持非正態性這一結論。
由于EGARCH—M模型僅適用于對平穩時間序列的建模,故在實證分析之前,首先對人民幣匯率收益率進行單位根檢驗,ADF檢驗統計量為—39.51288,小于1%顯著性水平臨界值—3.434018,拒絕存在單位根的零假設,表明序列是平穩的。
(二)EGARCH—M模型實證分析
四、主要結論
本文應用EGARCH—M模型對人民幣匯率波動性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
一是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收益率具有平穩性、波動集聚性及尖峰厚尾特性,這與前期學者研究結論相一致;
二是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收益率的波動具有“杠杠效應”,這說明市場參與者的投資行為極易受到外部各種信息的干擾,這為指導投資者進行投資以及監管者制定政策提供依據。
三是通過比較,我們認為EGARCH(1,1)—M(log(var))模型優于其他模型,能夠更好地刻畫匯率波動性。
注釋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并不反映供職單位意見。
參考文獻
[1]Engle R. F.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with Estimates of the Variances of UK Inflation [J]. Econometrics, 1982,(31): 987—1008.
[2]Bollerslev Tim. Generalized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
skedasticity [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86,(31):307–327.
[3]Nelson Daniel B,Cao Charles Q.Inequality Constraints in the Univariate GARCH Model[J].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1992,(10):229–235.
[4]封毅,盛雷,楊青山.基于EGARCH模型的中國股市波動性的實證研究[J].金融經濟,2007(24):124—125.
[5]陳麗娟.基于EGARCH—M模型的滬深300指數的股市風險分析[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0(2):12—18.
[6]楊瑞成,秦學志.ARFIMA—EGARCH—M模型在匯率收益率波動分析中的應用[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9(12):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