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涉農企業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主體,是實現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解決當前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穩定的關鍵所在。本文從信貸資金作為一種稀缺資源的角度,著重就金融如何支持縣域涉農企業發展,促進縣域農村經濟金融良性發展進行實踐性的探析,以求從根本上解決好涉農企業的融資難題。
【關鍵詞】縣域金融 涉農企業 信貸產品 金融功能
一、硯山縣涉農企業發展概況
(一)硯山縣涉農企業的基本情況
硯山縣下轄11個鄉鎮,93個村民委,1016個自然村,現有人口46.88萬,其中農業人口42.73萬,占比91.14%,屬于典型的農業縣和老、少、邊、窮地區。通過多年的發展,硯山縣涉農企業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初具規模的農業蔬菜、三七、辣椒、畜牧、烤煙、油料、種子等特色農業產業,初步形成了集種植、養殖、加工、貿易等不同層次的龍頭企業群體,龍頭企業不斷壯大,縣內現有涉農企業24個,其中省級龍頭企業6個、州級龍頭企業8個,全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注冊商標的農產品34種,有1個農產品獲得綠色食品標志,有1戶農產品獲得無公害農產品標識,有2戶企業通過ISQ9000質量體系認證,有8戶農產品加工營銷企業完成“出口基地”認證,有32戶企業取得農產品自營進出口權。目前,在硯山縣注冊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有96個,按產業劃分,種植業專業合作組織71個、養殖業專業合作組織24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個,會員11875人,注冊資金10535.315萬元。至2011年末,26戶涉農骨干企業總產值159588萬元,營業收入174399萬元,利潤總額16221萬元,上繳稅金2181萬元,職工人數2907人,帶動農戶15萬余戶,有效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
(二)硯山縣涉農企業的優惠政策
硯山縣委、縣人民政府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個主題,堅持把農業產業化發展作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舉措,采取市場引導、政策扶持、信息服務、加大資金投入和加強技術指導等措施,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全縣農業產業得到了不斷發展和壯大。為推進和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經營,適應農業發展的新要求,從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高度出發,有效整合產業資源,硯山縣制定出臺了關于扶持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先后出臺了《硯山縣委、縣政府干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的若干規定》、《硯山縣農業產業化縣級龍頭企業認定及扶持辦法》等到相關政策措施,對硯山縣涉農企業的發展取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全縣涉農企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二、硯山縣涉農企業的信貸支持情況
(一)硯山縣金融業發展概況
硯山縣現有工行、農行、建行、郵儲銀行和農村信用社五家銀行業金融機構,營業網點31個,從業人員245人。至2012年7月,硯山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為510069萬元,其中:單位存款173396萬元,個人存款335652萬元,財政性存款733萬元,臨時性存款262萬元,其他存款25萬元;各項貸款為289196萬元,其中:短期貸款92643萬元,中長期貸款194593萬元,票據融資1960萬元。目前全縣金融機構存貸比為56.70%,對“三農”發展特別是涉農企業支持還有較大的信貸支持和投放空間。
(二)硯山縣金融支持涉農企業情況
近年來,硯山縣金融機構充分發揮各自優勢,以加快地方經濟建設、促進企業發展為己任,不斷提高金融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加強銀企合作,創新適合自身發展的金融產品,在貸款規模緊的情況下,加強與企業的合作,積極向上級行申報各種項目,取得上級行的理解和支持,爭取到更多資金支持地方經濟的發展,對涉農企業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到2012年7月末,全縣各金融機構發放涉農貸款余額為189267萬元,占全縣各項貸款余額的65.45%。其中:工行貸款余額17227萬元;農行貸款余額67623萬元;建行貸款余額11670萬元;農村信用社貸款余額92047萬元;郵儲銀行貸款余額700萬元。
(三)硯山縣涉農金融信貸產品
在積極支持涉農企業發展的同時,硯山縣銀行業金融機構立足企業,緊緊圍繞地方經濟產業政策和發展方向,加快金融改革和創新,不斷提高金融服務質量和創新金融產品,目前硯山縣銀行業金融機構融資業務主要有法人信貸業務、個人信貸業務兩大類。對涉農企業貸款品種主要有:一是流動資金貸款。品種主要包括營運資金貸款、周轉限額貸款、臨時貸款等;二是貿易融資貸款。品種主要包括國內保理、倉單質押、信用證融資;三是項目融資貸款。品種主要包括項目臨時周轉貸款、出口賣方信貸;四是票據融資業務。品種主要包括銀行承兌匯票、商業承兌匯票等;五是其他融資業務。品種主要包括存貨質押貸款、權利質押貸款、提貨單質押貸款、企業設備質押貸款、應收賬款質押貸款、特色農業貸款、林權抵押貸款等。這些涵蓋不同業務的融資信貸產品,為涉農企業持續發展、加快發展、跨越發展的融資需求選擇提供了有力支撐,為其不斷經營壯大實力提供了有效的資金支持。
三、硯山縣涉農企業融資面臨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
(一)抵押擔保難,是制約縣域涉農企業融資的主要瓶頸
一是按照《貸款通則》的有關規定,企業向銀行借款時,要提供有效的抵押擔保,而硯山縣的現實情況是涉農企業有效資產少、抵押能力低,而《擔保法》對擔保責任的剛性法律約束,又使涉農企業之間不愿意相互提供擔保,加之社會信用擔保機構的嚴重缺失,大大增加了縣域涉農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度;二是縣域擔保體系嚴重缺失。目前硯山縣沒有中小企業擔保機構,擔保需要到省州兩級才能實現,同時,存在實際擔保能力弱,辦理擔保手續繁瑣、環節多、收費高、隨意性大、重復評估等一系列問題。由于擔保手續費一般為借款金額的2~3%,且部分擔保公司存在向借款人轉嫁保證金行為,涉農小企業往往因不愿承擔過高的融資成本而放棄擔保;三是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緩慢,商業性保險推廣困難重重,應對農村金融各種風險損失的政策、資金保障體制也不健全,農業自然災害損失得不到補償,即便有抵押擔保,從風險管控的角度也削弱了金融機構對涉農企業放貸的積極性。
(二)農村金融組織體系不完善,弱化了對涉農企業的金融服務功能
一是網點布局不能滿足縣域涉農企業發展的需要。目前,硯山縣轄內主要有人行、工行、農行、建行、農村信用聯社、郵政儲蓄銀行6家縣級銀行業金融機構,小額貸款公司3個,全縣有營業網點31個,其中鄉鎮網點20個,且縣級郵政儲蓄銀行為二級支行,其發揮的作用和空間有限。營業網點布局不合理和不足很大程度上縮削弱了縣域金融支持涉農企業發展的能力,導致縣域經濟資金供求失衡;二是農村金融主體缺乏競爭活力。硯山縣呈現出國有商業銀行“難為”和農村信用社“無力”的窘境,自國有商業銀行實施“大城市、大企業、大項目”的商業化經營策略以來,國有商業銀行營業網點大規模撤離縣域農村地區,弱化了對縣域和農村經濟的信貸服務功能。目前,大部分農村鄉(鎮)只有一個信用社網點,個別鄉(鎮)甚至沒有網點,只有金融服務流動站,農村金融機構基本形成了農村信用社“一家獨大”的壟斷局面,而其由于經營實力較弱及歷史包袱較重、內控機制不完善等原因,對“三農”特別是涉農企業的信貸支持顯得力不從心,加之由于金融機構人員少、服務任務繁重、宣傳不到位、管理難度大,致使部分涉農企業的金融服務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
(三)金融服務需求與金融信貸供給矛盾突出,嚴重困擾著涉農企業的多元融資
一是農村金融產品適應不了涉農企業的經營發展需要。首先是金融服務品種單一。目前大多數縣級銀行業金融機構仍以傳統的存、貸、匯業務為主,中間業務種類很少,金融服務種類單調,缺少服務產品創新。其次是金融產品的適應性較差。目前涉農銀行業金融機構沿用的傳統農業貸款發放模式,普遍期限短、額度小,與農業生產的長周期、季節性及規模農業和特色農業發展不相適應。再次是信貸交易成本過高。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調整經營戰略和市場定位,逐步從農村市場退出,使得農村信用社的區域壟斷定價能力得以增強,農村信貸供給價格不斷提高;二是商業銀行信貸審批權限過分上收,嚴重制約了對縣域中小企業特別是農業企業的支持力度。目前,商業銀行縣域機構均無中長期貸款審批權,而基層行上報的中小企業項目貸款又難以進入上級的審批視野。雖然各家商業銀行近幾年均推出了一些扶持中小企業的信貸品種,但也僅限于流動資金貸款,且在降低擔保條件、簡化貸款手續等準入門檻方面并無實質性進展;三是涉農企業有效需求嚴重不足。縣域經濟運行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弱化了金融對縣域涉農企業的擴張動力。縣域涉農中小企業先天弱勢,普遍存在規模小、底子薄、經營效益不穩定等特征,大部分中小企業產品附加值低,競爭力不強,易產生違約風險,導致信貸資產不良和沉淀,從而削弱了信貸吸引力,加之縣域涉農中小企業信息透明度不高,銀企之間缺乏溝通,影響了金融機構對涉農中小企業的信貸投入。
(四)金融資源配置不均衡,是涉農企業融資難的一大根源
一是缺乏優質的涉農貸款主體。由于硯山縣農業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產業結構與信貸結構不匹配,缺乏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大項目、好項目,涉農企業經營規模小,經營效益差,財務不健全,信貸評級低,自身積累少,資產質量不高,一般是抵押物不足或缺乏有效抵物,很難符合銀行的信貸結構調整與準入條件,形成了金融支持縣域涉農企業的結構性障礙;二是貸款非農化傾向嚴重。由于硯山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嚴重滯后,農特產品企業較少,農業龍頭企業規模小、實力弱,對農產品初級加工多,精加工少,以及“三農”的弱質性,成本高、抗風險能力弱,預期收入不確定等原因,金融機構對支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力度不夠,支農投入明顯不足,致使部分金融機構把大量的貸款投向電礦企業、房地產開發等見效快的工業、房建領域,貸款非農化傾向比較嚴重,這是目前縣域經濟發展必須高度引起重視的。
(五)銀行信貸政策的管控,是對涉農企業融資的一大挑戰
目前,縣域經濟“融資難”與縣域金融“難融資”同時并存,金融資源供給和企業發展需求的矛盾較為突出。一是金融機構面對新情況和新變化,工作的適應性和主動性較為滯后。2010年以來,直接涉及到銀行貸款操作和投放的政策密集出臺,多數國有商業銀行貸款投放實行“按季下達、按月監測”監控,對超規模給予扣減業績的經濟處罰,銀監部門實施“三個辦法一個指引”要求銀行采取“實貸實付”方式放貸,這些銀行信貸管控政策,給商業銀行放貸帶來了不小挑戰,面對新的政策和監管理念,金融機構在經營過程中沒有及時轉變傳統的理念和方式,難以找到新的信貸增長點,信貸投放相對趨于謹慎和保守,這是涉農企業貸款難的一個重要因素;二是縣域資金未形成正常的資金回流機制。由于縣域經濟不發達,資金利潤率不高,國有商業銀行在縣域的金融業務偏向吸收存款,致使本來就貧血的縣域經濟又遭遇新的“抽血”,從硯山縣目前57%的存貸比可以看出,硯山縣有近6億元的信貸資金通過金融系統內上存流出縣域外,這是涉農企業貸款難以獲得充分滿足的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三是商業銀行內部管理機制強化效應顯現。國有商業銀行普遍對資金實行集約化經營管理,并設置了較高的信貸門檻,剛性上收貸款權限,導致縣域金融機構授信權限小、額度低、準入門檻高、審批流程復雜、期限長,基層行的授信僅限于小額抵押、質押貸款,一些大宗涉農項目貸款得不到應有的支持。同時,硯山縣直接融資尚未真正起步,尚未建立政府注資,市場化運作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涉農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仍然偏少偏窄;四是商業銀行普遍實行貸款發放責任制甚至是責任追究終身制。在目前信貸管理不科學、信貸激勵與風險約束不對等的情況下,大多數信貸人員的主動性、積極性受到遏制,加劇了金融機構在信貸投放上“嫌貧愛富”思想,助長了“多貸多風險、少貸少風險、不貸無風險”的思想情緒,這也是涉農企業貸款難的一個“癥結”。
(六)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推進緩慢,是涉農企業融資難度加大的誘因
一是農村信用環境不佳。由于農業具有天生的弱質性,其抵御自然災害和抗市場風險能力弱,涉農企業和農戶因自然災害減產或物價下跌減收所導致的貸款違約現象一定程度存在,加之目前外出打工農民較多,大量的農民工外出,使部分貸款難以催收而形成不良貸款,這是“公司+基地+農戶”信貸模式難以大力推廣的重要原因,從側面反映出農村信用環境需要改進;二是農業保險幾近空白。目前硯山縣保險業開辦的農業保險僅有能繁母豬保險等少數險種,且由于承保范圍小,風險無財政補貼而難以推廣,滿足不了廣大農民和涉農企業的服務需求;三是農業產業化水平低下,制約了信貸支農效果。目前,硯山縣農村經濟仍以農戶家庭經營式的傳統農業為主,粗放、落后的生產方式使農業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弱,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不高。同時,農業龍頭企業生產經營也大多停留在初級生產、農業產業化經營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一方面,傳統農業的資金需求量不大且已趨于飽和,另一方面,農業產業化發展滯后和大多數龍頭企業產業鏈難以延伸到廣大農戶的生產環節,導致金融機構信貸支持效果較差。
四、對解決縣域涉農企業融資難的幾點建議及對策措施
針對目前硯山縣涉農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調研組在認真分析原因的基礎上,認為要從政策、企業、金融機構、政府、社會中介機構和工作機制等方面入手,通過機制創新、政策配套、組織體系、創新信貸產品、增強服務功能等措施,全社會共同努力,形成推動合力,才能解決好硯山縣涉農企業融資難題。
(一)建立健全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為涉農企業融資創造條件
采取國家信貸政策引導、人民銀行窗口指導、行業政策督導、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檢查考核等綜合措施,積極深化金融改革和加大金融創新力度,提高金融機構競爭力和金融市場資源配置效率,建立和形成市場定位明確、各有側重、互利共贏、競爭有序的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縣域金融體系。一是繼續加快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進一步明確產權關系,增強服務功能,深化健全貸款審批、利率定價、風險防范等制度,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的農村金融主力軍和聯系農戶的金融紐帶作用,在支持和服務好“三農”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信貸結構,加大對農戶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支持力度,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重點加大對有一定資金積累、有技術、有經驗、有勞力、講信用、共同富裕觀念強的重點農戶的支持力度,以壯大農村經濟發展的產業基礎,為農民提供持續、穩定的增收渠道;二是堅持農業銀行為農服務的方向,引導其穩定和發展農村服務網絡,使其服務和決策貼進基層、貼近農村,切實提高農業銀行對農業產業化的信貸支持質量和效益,加強對縣域涉農企業的金融服務;三是擴大郵政儲蓄銀行涉農業務范圍,積極借鑒發達地區的成功經驗,加快完善其貸款業務操作、管理辦法,真正實現郵儲資金有效回流,增強金融支農資金實力;四是在鞏固和加強現有的農行、農村信用社、郵儲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金融機構基礎上,積極引進農業發展銀行到硯山設立分支機構,創造條件吸引股份制商業銀行到硯山縣設立分支機構,全力爭取在硯山設立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機構,鼓勵農行發揮自身市場優勢,到鄉鎮增設網點,推動鄉(鎮)郵儲機構轉型升級為二級支行,積極爭取增加農村信貸投入,增強農村資金的聚集和釋放效應,以加大對涉農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與服務。
(二)大力創新金融信貸產品,改進涉農金融服務功能
要大力推動各金融機構創新農村金融信貸產品和服務,采取靈活有效、簡便易行的政策措施,不斷滿足涉農發展的多元化金融需求。一是積極探索林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庫存農產品、農機具、農房、應收賬款等擔保抵押和質押貸款方式,推動“企業+農戶+信貸+保險”的貸款融資形式,多渠道解決涉農企業貸款難問題;二是創新信貸產品和抵押擔保方式,破解涉農個體工商戶和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積極探索增加對種植、養殖、加工、運輸大戶、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支持力度,拓展農村融資渠道,積極研究開發適應涉農經濟發展的信貸產品,重點扶持農業產業龍頭企業,促進農產品轉化增值,促進農民增收和企業發展;三是建立完善農村金融風險補償機制,推動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參與、市場運作的縣域信貸擔保機制,按照“政策引導,多方出資,市場運作”的模式,建立專門的涉農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基金及擔保機構,為涉農企業提供信用擔保,采取以政府財政出資為主,農村經濟組織和民間出資為輔的方式設立擔保基金,成立農業擔保機構,為缺乏抵押品的涉農企業提供貸款擔保,同時,規范完善擔保機構的中介服務職能,本著支持企業發展的原則,簡化擔保手續,合理制定收費標準,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逐步增加擔保基金額度,增強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機構的擔保實力;四是積極探索和發展農業保險,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在現有能繁母豬保險、奶牛保險、蔬菜保險的基礎上,將農業保險推廣到油茶、茶葉、家禽、烤煙、三七等特色優勢農產品領域,提高農村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最大限度降低貸款風險,增強涉農企業的融資能力;五是給予農村金融機構更多的政策傾斜,提升其支農實力。擴大差別存款準備金率政策的優惠空間,在目前部分農村信用社實施了差別存款準備率的基礎上,對一些流動性還很低的“借差”農村信用社,應酌情實行更低的存款準備率,提升其放貸能力。同時,適當下放商業銀行中長期貸款審批權,把500萬元以下的涉農項目貸款審批權限下放到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分支行,允許縣域銀行業分支機構對農業產業化、農業龍頭企業、農資供銷企業、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科技推廣等項目貸款實行自主評估、自主審批、自主發放、自主管理,以降低涉農企業的融資成本,提升其融資的積極性。
(三)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激勵金融機構加大對涉農企業的信貸支持
一是地方政府應更加重視和倡導社會誠信意識。主動配合支持金融機構清收、處置不良資產,化解信貸風險,嚴懲逃廢銀行債務的企業,用良好的執法環境來依法維護金融機構的合法權益。大力培植“信用企業”、“信用戶”等微觀信用主體,打造硯山“信用品牌”。對培植的信用主體要大力宣傳,在資金、稅收等方面實施政策傾斜,發揮典型示范效應,有力推動全縣信用狀況的根本性改善,為涉農企業的融資營造良好外部環境;二是加大對金融機構的政策扶持。綜合運用貸款貼息、稅收減免等財政政策杠桿,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入。對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開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中小涉農企業以及發展特色種養殖業的農戶,政府應積極開展財政貼息,用貼息的辦法覆蓋金融機構的收益風險。同時,將財政性資金(或涉農資金)按一定的貸款份額鼓勵性地存入各家金融機構,以免挫傷部分金融機構的放貸積極性;三是充分利用好各項政策優惠,推動建立評價獎勵機制,認真落實好《關于鼓勵縣域法人金融機構將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當地貸款的考核辦法(試行)》、《財政對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對轄內金融機構年度貸款增量、增長率以及貸款結構調整等進行綜合評價和獎勵,對不切實履行服務“三農”職責的金融機構,人民銀行和相關監管部門應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相應的勸告及處罰,通過實施正向激勵,激發金融機構加大對涉農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四是盡快建立社會失信懲罰機制設,嚴厲打擊惡意逃廢金融債權的行為,幫助金融機構建立不良資產處置協調機制,建立定期通報制,對“誠實守信企業”和“不守信用企業”定期進行通報,采取依法清收、責任清收、獎勵清收、行政清收等措施大力清收不良貸款,維護金融機構合法權益,對信用記錄良好的企業,政府有關部門給予政策性鼓勵,金融機構可在授信額度、付款方式等金融服務和有關社會服務方面給予優惠和便利,使其獲得較多交易機會,降低交易成本,成為守信受益者,真正增強涉農企業融資的吸引力。
(四)建立涉農金融工作長效機制,實現銀政企三方共贏的發展格局
涉農企業融資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的部門多,牽涉面大,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解決好。因此,建立涵蓋各方的涉農金融工作長效機制至關重要。一是建立政府相關部門與銀行溝通協調的長效工作機制,暢通政府部門和銀行間的政策信息、項目信息、資金信息和工作動態信息,雙方相互配合,增強銀政工作合力,在銀行主動向政府職能部門跑項目、送信息的同時,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主動配合金融機構支持涉農企業做好項目推薦、包裝、申報和儲備工作,為企業獲得銀行信貸支持創造條件;二是建立適合銀企雙向對接的互信機制,增進銀企相互理解和信任,樹立企業良好形象,拓寬融資渠道,增強涉農企業自身融資的“造血”功能,企業要加快技術改造、產品研發力度,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實施品牌知名度,做大做強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健全財務制度,如實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增強財務透明度,使金融機構能夠從財務報表上直觀快捷地掌握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樹立企業在生產經營中的良好形象,增強銀行評級授信。同時,金融機構要增強服務意識,改進工作作風,多深入企業,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營發展困難,樹立“企業興則銀行興”的現代經營理念,并結合企業生產經營發展實際,根據企業信用評級管理標準,制定操作性強的信用評級和授信辦法,靈活客觀地評定信用等級,科學確定授信額度,切實提高銀行融資效率,真正搭進建銀企共贏平臺和合作機制;三是建立銀政企三方溝通協作機制,成立由縣委、縣人民政府牽頭的“硯山縣金融聯席會議制度”和“銀政企工作聯系會議制度”,以此來加強地方黨政與銀行、企業的相互協調和合作,消除工作對接不暢的脫節現象。聯系會議可采取定期與不定期、全面溝通與專題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及時分析經濟金融運行情況,協調解決全縣經濟金融運行中涉及項目篩選、資金融通、金融服務、信用環境、債權維護等方面的重大問題,并以項目推介、融資洽談等多種形式,加強銀政企之間的信息交流,形成信息共享、渠道暢通、支持發展、防范風險的溝通協調機制,促進金融機構把握信貸投入重點,增加有效信貸投入,不斷提高信貸資金的使用效益,真正為涉農企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