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調查了山東省近幾年水稻機插秧發展現狀,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探討提出了今后山東省進一步發展水稻機插秧的對策。
關鍵詞:水稻;機插秧;對策;山東省
中圖分類號:S223.91(252)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2)12-0125-03
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農業及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傳統的水稻種植靠人工插秧,勞動強度大,水稻生產的機械化、輕簡化是今后稻作發展的方向。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是提高水稻勞動生產率的重要措施。目前,世界上水稻機插秧技術已得到廣泛應用,日本、韓國以及我國臺灣地區的水稻生產全面實現了機械化插秧。機插秧技術在我國南方稻區和東北稻區也較早得到應用。
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山東水稻機插秧得到較快發展,水稻盤育機插秧技術被列為2012年山東省農業主推技術。本文分析了山東省水稻機插秧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探討提出了今后山東省進一步發展水稻機插秧的對策。
1 山東省機插秧發展現狀
11 機插秧面積迅速擴大
山東省稻區主要包括濟寧濱湖稻區、臨沂庫灌稻區和沿黃稻區。其中濟寧濱湖稻區、臨沂庫灌稻區以麥茬稻為主,是主產區,也是目前機插秧應用面積較大的地區。濟寧稻區2004年開始有少量機插秧種植。2005年,魚臺縣試驗示范了水稻軟盤旱育秧與機械化插秧技術,并就該項技術推廣組成了專門領導小組和技術指導組,并在王魯鎮的張廟村、清河鎮的盛洼村、王廟鎮的古李村進行了推廣示范,以后水稻機械化插秧面積不斷增加。據統計,2011年魚臺縣有水稻插秧機270套,其中手扶式250多臺,乘坐式18臺,機插秧示范點26個,機插秧面積達到2 000 hm2。2012年濟寧稻區機插秧面積預計超過6 600 hm2。
臨沂稻區于2004年引進洋馬手扶式步行水稻插秧機,分別在郯城縣、河東區等水稻主產區選點安排機插試驗,并取得成功。在此基礎上,2005年臨沂市水稻機插栽培進一步擴大試驗示范規模,此后機插秧面積逐年增加。據統計,2006年臨沂機插秧面積約166 hm2,2012年突破12×104 hm2。
日照稻區2007年開始引進機插秧技術,東營稻區也始于2007年,其中墾利縣還承擔農業部水稻生產機械化項目(包括機插秧技術示范)。沿黃稻區的濟陽縣2009年才開始引進第一臺乘座式水稻插秧機,2012年濟南市在濟陽縣高樓村建成了水稻科技示范培訓中心,并舉辦了水稻機械化插秧現場觀摩會,促進了濟南水稻機插秧的發展。由于受麥收時間、給水時間及農戶稻田分散、面積較小等因素制約,目前以上稻區仍以人工移栽為主,機插秧面積不大。
12 機插秧質量不斷提高
魯南稻區自2004年首次試驗示范機插秧開始,由手扶式到乘坐式、由低速到高速,檔次不斷提升;同時插秧機數量更是逐年增加,為大面積機插秧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幾年來,在機插秧實踐中鍛煉培養了一支高素質的機手隊伍。2006年之后,在示范成功的基礎上,應運而生了以營利為目的的機插大戶,后來發展成為機插專業合作社,規模化承包作業,育秧機插一條龍服務,實行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既保證了育秧和機插質量,又降低了成本,實現了合作社和農戶的雙贏,機插秧質量得到不斷提高。
13 機插秧效益顯著
機插秧有效地解決了傳統手工栽插勞動強度大、栽插時間長、生產成本高、產出效益低等問題,具有節本增效的優點。
一是節省秧田,節約用種。機插秧采用盤育毯狀秧苗,播種密度高,提高了秧田利用率,秧田和大田比例可達1∶ 100,秧田利用率比常規育秧提高了10倍,可大幅度節約耕地、種子、農藥、肥料和用工,降低了成本。
二是省工節本。與傳統的手工種植方式相比,機械化作業可大幅度降低勞動強度,具有明顯的省工節本優勢。一臺乘坐式高速插秧機,每小時可插秧05~07 hm2,工作效率是人工插秧的15~20倍,極大地解放了農村勞動力,節省了用工。
三是增產增收。采用標準化育秧和機械化插秧,秧苗群體質量易于調控,且適應性強。機插秧實行早栽、淺栽、定穴、定苗、密植、寬行,宜于實現合理密植,充分利用溫光資源。在品種適宜、栽培管理得當的前提下,水稻機插秧與人工移栽相比,產量基本持平或有一定的增產作用。同時,由于機插秧育苗晚,苗量均勻,降低了黑條矮縮病、條紋葉枯病等病害發生。
2 機插秧存在的問題
21 機插秧的推廣發展不均衡
插秧機主要集中在種田大戶和農機專業合作社。專業合作組織和種糧大戶接受較快,使用積極性較高。雖然這些種糧大戶和專業合作社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作業,但是他們的作業大多只限于在自己的承包田或者輻射周邊的一些地塊,機插秧總體水平仍然偏低。山東省水稻田塊較小,機耕道建設滯后,插秧機價格相對較高,影響了機插秧的推廣。
社會上還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育插秧產業經營模式,未形成成熟的機插秧作業市場。機插秧的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未突顯出來,部分農戶對發展機插秧的積極性不高。
22 水稻機插秧技術要求高,農民不易掌握
機插秧要經過秧田培肥、營養土配制、育秧秧盤和農膜等材料的購置等程序,育秧操作煩瑣,技術要求高,稍有不慎就會出問題,導致整個育秧環節失敗。比如,營養土培肥不夠會造成弱苗,而營養土肥料沒有腐熟會造成燒苗等。
許多農民沒有很好掌握插秧機育秧技術,所育秧苗達不到插秧機使用要求。目前,山東省還沒有專業化的機械化育秧工廠。部分種糧大戶和專業合作社農戶可進行標準化軟盤育秧,但育秧規模較小,數量有限。有些農戶還習慣于傳統肥水管理方式,不能針對機插秧的特點做靈活調整,造成被動。
23 稻田面積小而分散,大田基礎條件差,不利于機插
每戶水稻種植面積小,而且地塊分散,非常不利于機插作業。地塊的零散分散使機插效率降低,由于各地塊不能一次完成作業導致肥水管理困難。有些地塊高低不平,排灌設施不齊全,不適宜推廣機插秧。
24 適于機插的水稻品種不多
用于盤育機插的品種需要具備分蘗力強、早發、生育期適中、多穗等特點,生育期一般要求150天以內。生育期合適、豐產性好、抗性好、米質優、綜合性狀好、適于機插秧的品種不多,目前山東盤育機插應用品種主要有圣稻14、圣稻2572、圣稻16、鹽豐47、陽光200、臨稻16等。
25 農機和農藝脫節,給機插推廣帶來被動
在機插秧推廣過程中,搞農機的往往不懂水稻栽培,搞水稻栽培的往往不熟悉農機。二者的脫節影響到技術指導和落實的效果,限制了機插秧的大面積推廣,降低了機插秧效果。
3 發展機插秧的對策
31 加強中早熟、適宜機插秧品種的篩選
合適的品種是機插成功的基礎因素,也是山東省發展機插稻需要克服的主要瓶頸因素之一。應加強中早熟、高產、優質、抗病水稻新品種選育,篩選適合機插秧的品種。在濟南、日照等稻區由于積溫條件限制,對品種熟期的要求更高。
32 加強機插秧技術培訓
研究機插秧育秧、施肥、病蟲草害防治為主的綜合配套技術,制定盤育機插秧技術規程,做到良種良法配套,并搞好試驗示范。通過印發材料,舉辦技術培訓班與現場觀摩等形式,對插秧機手和稻農進行技術培訓,并對機插秧的后期田間管理進行跟蹤服務,使稻農較詳細地掌握機插秧技術要領。
33 實行市場化運作
由于機插育苗技術性較強,農戶對該技術一時難以掌握,而插秧機械又集中在少數種植大戶和專業合作社中。因此,機插示范栽培不宜分戶作業。而專業大戶或機械專業合作社,經過近幾年的生產實踐,對育秧技術、操作方法、插秧機工作原理等比較清楚,有利于育秧技術和機械操作技術有機結合。由專業合作社承包作業,實行定單生產、規模化育秧,實現育供秧和機插服務一體化、專業化、市場化,保證機插成效。
引進市場化運作機制,積極鼓勵、組織機插秧有償服務、跨區作業。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培育,擴大機插秧作業規模和范圍,進一步提高插秧機使用效率和投資回報率,為農民增收開辟新途徑。促進機插秧市場化運行機制的逐步完善,使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推廣、服務機制進入良性發展軌道。
34 加強政策扶持,搞好示范推廣
水稻機插秧技術的推廣,涉及到政府、農機、農技、科研、推廣等多個部門,應加強協調合作。機插秧技術的推廣,離不開政策的支持。要落實好農機補貼等支農惠農政策,搞好水稻科技示范基地、農田水利基礎建設投入等,改善稻田基礎設施條件,加快農業現代化、標準化建設。
分戶生產,由于單戶稻田面積小,不利于機插秧推廣。土地流轉,實行大戶承包,實現規模化種植,可以為機插秧的應用創造有利條件。應在保障農戶利益的前提下,加強政策引導,鼓勵農民規模化、標準化種植。
在機插秧技術試驗示范和大面積推廣過程中,堅持“示范帶動、整體推進”的方針,以種糧大戶、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科技示范基地等為載體,通過政策推動、技術培訓、示范引導等措施,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促進機插秧技術的應用。
積極引進水稻插秧新機械、新技術并與山東省稻作實際相結合,形成適合山東省應用的機插秧技術推廣體系。 山 東 農 業 科 學 2012,44(12):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