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是我的故鄉,幾十年來因公因私來蘇州已不計其數。曾經為籌備蘇州智慧論壇在蘇州住了兩天,朋友請我去被譽為“姑蘇十碗面”的同得興面館吃早點。
“姑蘇十碗面”是指蘇州最著名的十家面館,被冠以這個稱號是一種榮譽,就好像“中華名小吃”、“餐飲名店”、“知名商標”一樣。同得興在蘇州有兩處:一在人民路,一在十全街,一般以老店、新店加以區分。十全街的同得興是新店,位置在南園賓館對面。同得興的店堂在后樓,左右兩面都是窗,隔窗能看見一泓春水,顯出江南水鄉特有的靈氣。
十全街的同得興被稱為精品面館,品種多,做工地道,季節不同,有不同的特色面,當地百姓說它的東西南北四面客,春夏秋冬三味湯。老吃客說同得興的面湯好,澆頭好,湯清卻稠唇,味鮮而口不酸,食后口不渴,面條細但筋道。蘇州這個城市文化底蘊深厚。在同得興我讀到晉代束皙有《餅賦》 中的一段話,描寫隆冬臘月吃面條的情景,非常生動,十分有趣。束先生說:“玄冬猛寒,清晨之會,涕凍鼻中,霜凝口外,充虛解戰,湯餅為最……弱似春綿,白若秋練。氣勃郁以揚布,香飛散而遠遍。行人涎于下風,童仆空噍而斜眄。擎器者舐唇,立侍者干咽。”我讀書不多,像這樣描寫吃面的景象從來沒有看到過。同得興是專營面條的面館,的確對面條有深刻的研究,所以可以自稱:得真傳,澆厚頰穿味;興蘇面,湯醇碗透香。
我們一行10人,大概吃了將近20碗面。同得興的面條每碗4元,澆頭品種很多,比較傳統的有紅燜肉、白燜肉、蘇式爆魚、素油蘑菇、蔥油香菇、燜蹄、嫩扁尖肉絲、麻香爆鱔、昆山鹵鴨等。同得興還有現炒的時令澆頭,如滑炒豬肝、五香肉絲、醬爆雞丁、干煸茶樹菇、綠色蔬什錦、滑炒雙菇、炒什錦、野生菌、糟溜魚片、尖椒牛柳、炒腰花、白果蝦仁、黑椒小牛排、炒鱔糊等十幾種,林林總總,花色繁多。
我們一行正吃得滿頭大汗的時候,面館的經理肖偉民推門進來。他15年前開始開面館,據說面條可以做到無人問津,后來得高人指點,下決心研究煮面的技術,調味的鹵水,熬出了獨特的湯料。肖偉民知道蘇幫面條講究精細,本著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變的精神努力精益求精。在他心中,小小一碗面從他手里做出來,送到客人的面前要讓雙方都得到享受,都高興才行。所以在11年前,他把自己的面館取名為“同得興”。我聽了以后似乎悟到了面條中的哲理:其實做人和做面是可以揉到一起的,不要小看了這碗面;碗中天地寬,面里乾坤大。
吃完面,聊完天,結完賬以后,大家緩步走出騎河樓,剛一轉身,迎面看到一副對聯。黑漆燙金,字跡秀麗,對仗工整,是林錫旦先生撰的聯,左傳三郎寫的字。上聯是“碗里乾坤覆雨翻云知世事”,下聯是“湯中日月揚清激濁品人生”,有點意思。這左傳三郎不是日本朋友,他姓費叫費之雄,是蘇州市老書法家費新我的兒子。大約15年前,我曾對當時的建設部副部長、蘇州老同鄉周干峙說起費先生的左筆寫得極好。周干峙說他與費新我先生很熟,答應為我請一幅字。后來費先生仙逝了,今天看到他的兒子費之雄先生的字,心中有一種特別的親情,將門虎子,書香門弟,后繼有人。
走到店門口我又看到一副對聯:上聯“湯中品淡咸,熬去浮華得真味”,下聯“面外知生熟,煮成韌勁申至情”。我心頭一震,問后才知道這副對聯是肖偉民先生7年前寫的。
告別蘇州,驅車去上海搭機返京。一路上我在想:“人的一生要熬去浮華,煮成韌勁,才能品出生活的咸淡,獻出自己的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