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度的高考,不僅在考學生,從某種角度上講更是在考家長:高考前考家長的耐心、經濟投入——請家教、陪讀等等;而高考以后的志愿填報又是考家長的社會資源及智慧——填什么學校什么專業才能既被錄取,未來就業又容易。
中學同學方君的兒子今年參加高考,成績非常不錯,超出一本錄取線近百分,方君及夫人大松一口氣之后,隨之陷入了新的開心又痛苦的選擇:學校及專業!一家三人加之學校老師共有4個觀點:班主任老師希望報清華,這樣一本的好學校全班就全有了;方君希望讀北大,社科院博士出身的方君一直為自己未能進北大介懷了幾十年;而從小在上海長大的媽媽希望兒子讀復旦;從小即對航模感興趣的兒子堅持要報北航……
一家人爭執很久,最終也沒個定論,于是在填報志愿期限的最后一天,方君電話邀我去家里喝茶,希望能說服兒子選擇北大或復旦。在路上,我不由想起32年前我填報高考志愿的情景。
恢復高考后的第4年——1980年,當得知自己高考分數已進本科線后我萬分高興,根據成績選擇了兩個完全是我喜愛的學校:長春地質學院地質系地質勘探專業及西安公路學院公路工程系,因為畢業后均可在野外工作接近大自然,那將是多么浪漫而幸福的工作生活!當我興高采烈地拿著志愿書草表回家給父母看,誰知父親看了志愿后抬手給我一巴掌:“笨小子,地質學院,地質系?你懂什么?浪漫?你以后的工作就像一個野人,整天待在野外,連對象都找不到!”那個時代父母的話就是圣旨,雖然自己一萬個不愿意,最終還是乖乖按照父母的喜愛選擇了一所鐵道部的大學。
我中學最好的同學崔君在母親的再三堅持下報了一所他極不喜愛的重點大學通訊專業!我尚算幸運,雖然不喜歡那個專業,但總算畢業分到鐵路系統,忍耐了10年后,最終下海,有了初步積累后就一頭扎入了茫茫戈壁,開始了自己非常喜歡的土地荒漠化防治工作。而這正是當年高考填報志愿時自己理想中的工作。而崔君則沒我那么幸運了,在重點大學每學期補考最終也未能獲得畢業證書,分配時他只能來到江蘇一個縣城的無線電廠做技術員,直到辭職下海,才算臉上有了十幾年不見的笑容!每一次同學相聚時,崔君均言后悔當年未堅持自己的主張,自己的前半生基本上是被荒廢了。
進入方君家,一看三人依然處在相持階段,所不同的是父母意見基本一致:北大、復旦均可,就是不能讀北航。父親的理由很充分:北航確也不錯,但畢業之后的工作局限性太強,而孩子的綜合素質高,理應選擇未來更有發揮空間的學校及專業……而孩子則非常不認可,強調那是父親的喜愛,非自己所愿!
最終三人均將目光放在了我的臉上,我放下茶杯,給他們倒上茶,讓他們坐下,慢慢給他們講起32年前我及崔君當年高考報志愿的故事,那些都是方君熟知的人和事,方君漸漸平靜下來……
值得慶幸的是,最終交流的結果是父母終于同意了兒子的選擇,兒子喜極而泣,緊緊抱住父母再三說:“謝謝爸媽的支持,今后一定不會辜負爸媽的期望。”而父親也由衷地說:“選擇做自己喜愛的事,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開心,才能做得更好!”
方君的通情達理讓孩子初入社會即建立了自信及自主能力。我在問自己一個問題:若干年后我將同樣面臨這樣的抉擇,是讓孩子自主決定,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