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作為中國一種古代建筑,其實是佛教的產物,我國建塔是從佛教傳入后開始的。佛教由古印度的釋迦牟尼所創立,釋迦牟尼死后,佛教徒把他的骨灰分散保存在各地興建的“率堵坡”里。堵坡就是墳,就是在一個臺基上,修起半圓形的墳冢,加上一個頂尖。佛教傳入我國后,我國古人借鑒了印度墓塔的建筑形式,結合中國特色,創造出具有中國風格的新建筑——塔。
塔最早是佛教徒用來供奉佛的“舍利”,后來用于供奉佛像或經卷。供奉佛“舍利”的塔逐漸演變成為中國人們辟邪、祈運的風水塔了,這種塔叫做“文昌塔”。后來人們認為塔在“巽峰則文運勝”的風水言論,初期直呼“文風塔”, 其后又名“文峰塔”。
根據相關研究,文昌塔的取名,是取南方丁火文明之意,一般高七層、九層、十一層、十三層,奇數為陽數,這種心理暗示來自文昌帝君。相傳文昌帝君是上界掌管文章之神,所以我國古代書院往往在供奉孔子的同時,也供奉文昌帝君。古人建造文昌塔的作用就在于彌補當地文峰的不足,從而可以使得當地多出文人才子。正如《陽宅三要》所說:“凡都省府廳州縣,文人不利,不發科甲者,宜于甲、申、丙、丁四字上立一文筆塔,只要高過別山,即發科甲;或山上立文筆,或平地修高塔,皆為文峰。”因此,塔在風水中的主要作用,一是由于塔作為降妖除魔的佛教建筑,因此塔常常被用于風水中的鎮物,“寶塔鎮河妖”就是一說;二是由于塔頂形如尖錐,類似筆鋒,有時便被比附成文筆,美化風景以起振興地方文運之用。
《河洛先克吉兇斷》曰:“一白水,為魁星生旺,少年科甲,名播四海,多生聰明智慧男子,四綠木,為文昌,生旺文章名世,科甲聯芳。”《紫白訣》曰:“四一同宮,準發科名之顯”。“四綠為文昌之神,職司祿位;一白為官星之應,主宰文章。還宮復位固佳,交互疊逢亦美”。堪輿學家沈竹仍先生也說:“塔呈挺秀之形名曰文筆。在飛星一四方當運主科名,失運亦主文秀。”可見,文峰塔是各地方為了自己的家鄉多出秀才名人而建造的,而以前學子科考之前,必拜祭文峰塔,以祈求自己獲得好運,科甲題名。
文峰塔一般都建在城鎮村莊的東南方,即后天八卦中的巽方。《山海經圖贊》說:“地虧巽維,天缺乾角”。堪輿學家認為東南洼而地輕,地氣外溢而難出人才,須建塔以鎮之。《易·巽》說巽像風:“隨風,巽”。疏曰:“風既相隨,無物不順”。按儒學家說法,巽為文章之府,塔有卓筆之形,故稱“文峰塔”。《玄機賦》曰:“坎元生氣,得巽木而附寵聯歡”,“名揚科甲,貪狼在巽宮”。《經》云:“丙午丁秀拔,獨占乎魁元。”古詩有云:“風水名塔起巽宮,自此狀元連年出,皆因聳起文筆峰。”
文峰塔,無論在鄉村還是在城鎮,作為人文景觀,對鄉村、城市建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陽宅三要》云:“凡都省、府庭、州縣、場市,文人不利、不發科甲者,宜于甲、巽、丙、丁四字上立一文筆峰,只要高過別山,即發科甲。或山上立文筆、或平修高塔,皆為文筆。”文峰塔通常位居水口,乃一邑一郡一鄉水門之華表。
文峰塔是古代哲人為使當地文脈發達、人才輩出,根據風水理論而建造的,是一座具有紀念性和藝術性雙重意義的精神建筑,是我國古代科舉制度的產物,是儒家用來興文運的一種建筑形式,是儒、釋及道家思想融合的重要體現。文峰塔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注重塔建筑設計、布局的審美,注重塔建筑與周邊環境的和諧或協調,形成了一種天、地、人有機聯系的建筑文化生態系統,是《周易》和諧智慧在建筑物上的直接反映。因此,文峰塔作為一種歷史遺存,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很值得人們關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