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32名青年學生的頸椎生理曲度、頸椎全長及枕頸背曲度等數據,為量身組合枕設計提供依據。
方法:拍攝32例20歲左右青年學生志愿者的頸椎中立位片,運用軟件以Borden氏法測C值,從枕骨隆凸至C7棘突測量頸椎全長。并以枕背充分靠墻,三角直尺測量枕頸背曲度和頸部寬度。
結果:C值最大值為20.87mm,最小值為7.87mm,平均14.41±3.50mm。枕骨隆凸至C7棘突:最大值15.63cm,最小值11.56cm,平均13. 53±1.16cm。枕頸背曲度最大值6.6cm,最小值3cm,平均4.14±0.87cm。頸部寬度平均10.1±1.1cm。
結論:頸椎生理曲度等數據的測量,為量身組合枕設計和改進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關鍵詞:頸椎生理曲度X線測量量身組合枕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007-02
“頸部康復枕”的研究已有大量專利,尤其是保護頸椎、使之避免懸空,維護正常生理曲度的設計思路,近年受到關注。如,設計頭部與頸部高度不一的枕頭(桂嶺枕)[1];以40cm×24cm的長方形雙層氣囊扁袋,覆于高密度海綿制半橢圓形牽引枕[2];前高15cm和后高7cm的后仰牽引枕[3]等,臨床均收到了一定的頸部康復作用。但因缺乏對生理曲度和枕頸背曲度關系的進一步研究,忽略頸長研究,在設計數據上仍存在一些缺陷,使其臨床應用效果不穩定。為此,本課題組于2002年12月,拍攝32例20歲左右青年學生(正常志愿者)的頸椎標準中立位DR片,并測量上述相關參數;并于2007年12月進行25例跟蹤調查,為頸曲量身組合枕的改進設計提供研究數據。
1材料和方法
1.1觀察對象。32例青年學生志愿者,男17例,女15例。年齡平均20歲左右,最小18歲,最大22歲。32例當時經過臨床檢查,均無頸椎病及肩周炎等疾病。
1.2DR片拍攝。拍攝頸椎數字X線片(Digital Radiography,DR),中立位、過伸、過屈及正位片。攝片姿勢:受檢者兩足分開側立,雙肩自然下垂。中立位要求雙眼平視,下頜角與C2前緣間隙不大于1cm,又不能重疊;屈伸位要求屈伸充分,但不加外力。中心線對準第4頸椎(甲狀軟骨上緣3cm處),投照距離1.8m。拍片操作由高年資放射科醫師專人負責,雙休日定時統一拍攝。
1.3數據測量。
(1)頸椎生理曲度按臨床最常用的Borden氏測量法[4]測C值,即自樞椎齒突后上緣到C7椎體后下緣畫一直線為A線,沿頸椎各椎體后緣畫一連線為B線,在A、B線間最寬處的垂直橫交線為C線,此即為頸椎生理曲線的深度(圖1)。弧度前突為正值,后突為負值。
(2)頸椎全長,取齒狀突頂端后上緣至第七頸椎椎體后下緣連線。以上數據均由高年資放射科醫師運用coreldraw軟件測量。
(3)枕頸背曲度和頸部寬度:仿照Borden氏測量法測B值。被測量者足跟并攏直立,枕外隆突、背部及足跟均自然靠墻面。沿枕頸背弧度畫一弧線A1,沿墻面與A1相切畫A2,A1與A2線間最寬處的垂直橫交線為B線(即后頸部最凹點至墻面的垂直距離),三角直尺測量枕頸背曲度B值(圖2)。頸部寬度采用兩套三角直尺平行測量。
2結果
本組32名青年學生中,C值最大值20.87mm,最小值7.87mm,平均14.41±3.50mm。C值大于17mm8例,占25%;小于7mm0例。枕骨隆凸至C7棘突:最大值15.63cm,最小值11.56cm,平均13.53±1.16cm。
枕頸背曲度B值最大值6.6cm,最小值3cm,平均4.14±0.87cm。頸部寬度最大值12.8cm,最小值8.8cm,平均10.1±1.1cm。
32例中,27例接受跟蹤調查:2002年時關于平常有無頸椎不適的調查,頸部無不適19例,偶有不適8例;2007年再次調查時,頸部無不適10例,偶有不適12例,經常不適5例。C值大于17mm的8例中,2002年頸部無不適8例,2007年頸部無不適6例,偶有不適2例。
3討論
3.1國人頸椎生理曲度Borden氏法C值約為(12±5)mm,大于17mm為生理曲度增大,小于7mm為生理曲度變直[4];1000例飛行員頸椎生理曲度測量,C值最大值為25mm,最小值為-6mm[5]。本研究32名青年學生中,C值最大值為20.87mm,最小值為7.87mm,平均14.41±3.50mm(1.44±0.35cm),與文獻相仿。C值小于7mm0例,表明本組青年學生尚未見頸椎生理曲度變直現象,可能與年齡較輕,平時坐臥姿勢良好有關。C值大于17mm 8例,占25%,但經5年來跟蹤調查,此8例兩次調查頸椎不適出現率均很低(除兩例大于20mm者),是否提示適當頸椎生理曲度增大對頸部保健有利,有待進一步研究。
3.2枕頸背曲度B值指枕外隆突、背部及足跟均自然靠墻面時,后頸部最凹點至墻面的垂直距離。本組最大值6.6cm,最小值3cm,平均4.14±0.87cm。此值約為頸椎生理曲度的3倍左右,除頸椎生理曲度外,還與枕骨曲度、胸椎生理曲度等數值同時相關。枕頸背曲度B值,也是仰面臥床時頸項部瞬間懸空的實際空間最大高度。
3.3研究者曾于2001年設計附帶可調式頸部氣枕墊的一種保健枕,有效保護了頸部使之避免懸空,臨床上收到了一定的防治頸椎病效果。但因當時忽略了枕頸背曲度和頸長等數據研究,頸部氣墊的設計高度和寬度尚停留經驗階段,影響了其進一步深入的應用。通過本組數據的觀察,初步認為頸部氣枕墊最高弧度應以枕頸背曲度B值為參照,平均約為4.14±0.87cm,并應根據患者個體差異設計大、中、小多種型號(“量身裁枕”組合)。頸生理曲度變直者可適當增加高度以利于部分矯正(適當增大)曲度。對于頸生理曲度增大者,除大于20mm尚待進一步觀察外,一般不需降低頸部氣枕墊高度。頸部氣枕墊前后寬度,應與頸長相適應,平均約為13.53±1.16cm;左右寬度則應不小于頸部寬度(平均約為10.1±1.1cm)。頸部氣枕墊前后寬度過大或過小均影響其對頸部懸空的緊貼保護功能,左右寬度太小會導致頸部兩側受壓。上述數據為量身組合枕[6]設計和改進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胡慶華,朱維亮.桂嶺枕的設制和臨床應用[J].頸腰痛雜志,2007,28(3)253-254
[2]余丹丹,陳日齊,張愛平,等.氣墊枕恢復頸椎曲度有限元分析[J].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06,16(3)
[3]秦素,鄒萍,蘇姿兵.自制自體牽引藥枕治療頸椎病165例[J].遼寧中醫雜志2003,30(4):288
[4]王成林,王政民,龔小龍,等.頸椎生理曲度的X線測量[J].中華放射學雜志,1991,25(2):99-101
[5]柳樹太,趙維嘉,徐迎陽,等.飛行員頸椎生理曲度的X線測量.第四軍醫大學吉林軍醫學院學報.2000,22(4):230-231
[6]蔣松鶴.量身組合枕.ZL 2011 2 0480977.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