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鼻竇內窺鏡下鼻腔淚囊吻合改良術進行臨床應用研究,以期找到一種更好的治療慢性淚囊炎的方法并進行推廣。
方法:
本研究共選取88例慢性淚囊炎病例(88眼),根據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兩組進行相關治療及隨訪。
結果:觀察組痊愈率為96.67%,對照組總痊愈率為98.3%,兩組痊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鼻外徑路鼻腔淚囊吻合術與鼻竇內窺鏡下鼻腔淚囊吻合改良術均是治療慢性淚囊炎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鼻腔淚囊吻合術鼻竇內窺下吻合口直接縫合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012-01
鼻竇內窺鏡下鼻腔淚囊吻合改良術是在鼻竇內窺鏡下將“工”字形鼻粘膜切口及相對應的的淚囊切口予小圓針直接縫合保持吻合口通暢。自2008年4月至2012年9月,我科采用鼻竇內窺鏡下鼻腔淚囊吻合改良術治療30例病人,清遠市人民醫院眼科采用鼻外徑路鼻腔淚囊吻合術治療58例病人,通過隨訪觀察效果均滿意,現報告如下。[2,3]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研究共選取88例慢性淚囊炎病例(88眼),其中男14例(14眼),女74例(74眼);年齡25~76歲;病史0.5~10年以上;術前患眼沖洗淚道均不通暢,且有膿性分泌物反流,隨機分為兩組,其中行鼻外徑路鼻腔淚囊吻合術(對照)組58例(58眼)由清遠市人民醫院眼科完成相關治療及隨訪,行鼻竇內窺鏡下鼻腔淚囊吻合改良術(觀察)組30例(30眼),由我院五官科完成相關治療及隨訪,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檢驗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手術方法。手術麻醉均可采用局麻或全麻。
觀察組:在鼻竇內窺鏡下以鉤突為后界,以中鼻甲附著處前端以上0.8cm為上界,用鐮狀刀向前下做一“工”黏膜切口,暴露上頜骨額突及淚骨前部,用電鉆磨除局部骨質,使形成一直徑約1.3cm的圓形骨窗,顯露淚囊內壁,淚道探針探入淚囊,以鐮狀刀劃開淚囊內壁,在將“工”字形鼻粘膜切口及相對應的的淚囊切口予小圓針直接縫合保持吻合口通暢,縫線可在術后2周予以拆除[1]。
對照組:①于內眥鼻側3mm,內眥韌帶上方3mm處開始作皮膚切口,稍向顳側彎曲呈弧形。長約15mm,深達皮膚全層。②分離皮下組織和肌肉,暴露淚前嵴和內眥韌帶。③在淚前嵴前切開骨膜,不切斷內眥韌帶。④分離骨膜并推向兩側,先分鼻側,再分離淚囊窩骨膜及淚囊壁。向后達淚后嵴,向上達淚囊頂部,向下達鼻淚管上口。⑤造骨窗,位置在淚囊窩的前下部,盡量低,前方超過淚前嵴約2mm。先用彎曲管鉗在淚囊窩后下部頂破骨壁,形成一大小為10mm×15mm的骨孔,防止咬破鼻粘膜。⑥用淚道探針自淚小管插入,將淚囊鼻側壁頂出。用刀片在淚囊鼻側壁頂出部作一橫切口,并在淚囊部盡可能低處作另一與之平行的切口。⑦在淚囊兩橫切口間,作一垂直切口,使切口成“工”形。并在鼻粘膜上作一相對應的“工”形切口。⑧縫合淚囊切口和鼻粘膜后瓣及縫合淚囊切口和鼻粘膜前瓣,每針都應帶到骨孔前的骨膜。⑨分層縫合軟組織及皮膚。⑩單眼包扎,包加輕壓力繃帶。[4]
術后第3d起兩組均行淚道沖洗,術后1周,觀察組鼻內鏡下清理鼻腔并行淚道沖洗,對照組拆除皮膚縫線并行淚道沖洗,術后2周觀察組鼻內鏡下清理局部痂皮、行淚道沖洗,并拆除鼻內縫線;對照組行淚道沖洗,術后1月觀察組鼻內鏡下清理局部痂皮、行淚道沖洗,對照組行淚道沖洗。
1.3療效評定標準[2]。痊愈:溢淚、流膿癥狀完全消失,鼻內鏡下檢查見鼻內淚囊造孔直徑≥3mm,熒光素點眼后3~5min流出造孔。好轉:溢淚減輕,淚囊造孔≤3mm,熒光素點眼后>5min仍無液體流出,淚道沖洗欠通暢;無效;癥狀無緩解,淚囊造孔閉鎖,淚道沖洗不暢。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軟件包進行X2檢驗,以眼數進行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分組隨訪觀察88例患者(88眼)臨床癥狀變化情況,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痊愈+好轉/總例數)為100%,痊愈率96.6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100%,痊愈率98.3%,兩組總有效率及痊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鼻竇內窺鏡下鼻腔淚囊吻合改良術需手術者必須熟悉淚囊與鼻腔的解剖關系,熟練掌握鼻內鏡操作技術及割、鉆、縫的使用技巧。通過本研究發現,鼻內鏡技術具有方便操作的優點,兩種手術組患者均可隨時在鼻內鏡下進行鼻腔肉芽和瘢痕組織的清理,對于維持淚囊造口的通暢具有重要的意義。從兩組結果看,無論是總有效率還是臨床痊愈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鼻外徑路鼻腔淚囊吻合術與鼻竇內窺鏡下鼻腔淚囊吻合改良術均是治療慢性淚囊炎的有效方法,針對不同患者的要求、不同的鼻腔狀況及醫師的水平來選擇手術方法,是取得良好療效且讓患者滿意的關鍵。[1-3]
參考文獻
[1]周明.沈志豪.潘業躍.陸允偉.金曉杰.鼻內窺鏡下逆向鼻腔淚囊吻合術與鼻外手術的比較[J].中華醫學會,2007,6(3):52
[2]陳朝陽.蔣玲月.鼻內鏡下淚囊鼻腔吻合術治療慢性淚囊炎25例臨床分析[J].中華現代眼耳鼻喉雜志,2008,5(2):12—15
[3]蔡濤.鼻竇內窺鏡下淚囊鼻腔造孔術治療慢性淚囊炎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0,9(7):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