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討慢性胃潰瘍患者護理過程中針對化綜合護理方案的效果。
結果:觀察組患者顯效率、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半年后隨訪,無失訪病例,有效隨訪率為100%;觀察組患者復發(fā)4例,半年復發(fā)率為6.67%;對照組患者復發(fā)14例,半年復發(fā)率為23.33%;觀察組半年復發(fā)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結論: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進行針對性綜合護理方案能夠有效提高患者臨床治療的效果,減少復發(fā)率,對于患者臨床治療與保持依從性有良好的作用。
關鍵詞:針對性護理慢性胃潰瘍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013-01
胃潰瘍的概念,在一般病理學中指的是胃壁的缺損深達粘膜下層或肌層而言。慢性胃潰瘍的最常見部位是胃竇部,特別是其小彎側以及移行部[1]。但在胃體腺粘膜區(qū)很少發(fā)生慢性胃潰瘍[1]。胃潰瘍是多發(fā)病、慢性病,易反復發(fā)作,因而要治愈胃潰瘍,需要一個較為艱難、持久的過程。除了積極治療外,還應做好針對性護理。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取我中心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慢性胃潰瘍患者120例,均經過胃鏡檢查聯合病例診斷確診,患者中男78例,女42例,年齡28~76歲,平均(53.1±4.7)歲,病程8個月到14年,平均(5.3±3.8)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65例,中專與高中文化程度38例,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17例。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齡29~76歲,平均(53.3±4.9)歲,病程11個月~14年,平均(5.6±4.1)年,文化程度為初中以下的36例,中專與高中的17例,大專以上的7例;對照組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齡28~73歲,平均(52.6±4.0)歲,病程8個月~11年,平均(5.1±3.9)年,文化程度為初中以下的29例,中專與高中的21例,大專以上的1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兩組患者均采取相同的藥物治療方案進行胃潰瘍的臨床治療。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的健康教育與護理以及基礎的心理疏導。觀察組患者根據患者的營養(yǎng)、心理、文化程度與家庭狀況進行綜合性評估,制定個性化護理方案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生活管理:輔助患者進行生活日常習慣的規(guī)劃管理,鼓勵肯定良好生活習慣,為患者講解不良生活習慣的危害。飲食管理遵循多餐少量與定時定量的原則,培養(yǎng)患者的良好飲食習慣,根據患者口味進行食譜的調整,飲食結構以低熱、高蛋白、容易消化為主,忌過熱、過冷與刺激性的辛辣食物。保持睡眠質量,調整工作與休息的時間,養(yǎng)成健康規(guī)律的作息。注意日常保養(yǎng),增加體育鍛煉,改善體質。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在秋冬或冬春氣候變化明顯的季節(jié)要注意保暖。密切觀察,預防消化道出血等并發(fā)癥。與患者家屬溝通,進行治療與服藥依從性護理管理。
心理、情緒指導:保持平穩(wěn)、樂觀的情緒對治療消化性潰瘍和預防復發(fā)很重要,少數睡眠不好以及精神焦慮、抑郁的病人可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適當服用鎮(zhèn)靜藥、安眠藥[2]。
健康教育:進行用藥指導,按照醫(yī)生的要求用藥:不要頻繁換藥;堅持按療程服藥;慎服損害胃黏膜的藥物,如解熱鎮(zhèn)痛類藥等。如果因某種病必須要服用應在醫(yī)生的指導下與胃黏膜保護藥同時服用。定期復查,對病人及家屬進一步講解消化性潰瘍的病因和誘發(fā)因素,如有疼痛持續(xù)不緩解、規(guī)律性消失、排黑糞等應立即到門診檢查。
1.3評價方法。對患者臨床護理后的療效進行評價,療效共分為三級[2]。顯效:臨床癥狀消失,經胃鏡檢查確定潰瘍面基本愈合。有效:臨床癥狀存在一定好轉,經胃鏡檢查確定潰瘍面明顯縮小。無效:臨床癥狀無好轉,經胃鏡檢查潰瘍面無明顯變化甚至加重。以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為總有效率。
1.4統(tǒng)計學方法。檢驗指標資料的數據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數單位以X2檢驗,以P<0.05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與護理后的臨床效果比較,見表1。觀察組患者顯效率、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半年后隨訪,無失訪病例,有效隨訪率為100%;觀察組患者復發(fā)4例,半年復發(fā)率為6.67%;對照組患者復發(fā)14例,半年復發(fā)率為23.33%;觀察組半年復發(fā)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消化性潰瘍主要是指發(fā)生在胃和十二指腸球部的慢性潰瘍。因為潰瘍的形成與胃酸和胃蛋白酶自身消化胃、十二指腸黏膜有關,故稱消化性潰瘍。潰瘍是指黏膜缺損超過黏膜肌層,故不同于胃黏膜糜爛。如果潰瘍單獨發(fā)生在胃,稱為胃潰瘍。胃潰瘍發(fā)病與胃蠕動差,胃酸滯留過久有關。胃酸分泌過多能破壞黏膜屏障,且加強胃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繼而導致潰瘍的發(fā)生[3]。有人統(tǒng)計,消化性潰瘍中的15%~25%有家族史,有時一個家庭中的幾代人中都有患消化性潰瘍者。另外胃潰瘍患者中O型血比較多。因焦慮、憂傷等精神刺激發(fā)生消化性潰瘍或使?jié)儼Y狀復發(fā)、加劇屢見[4]。戰(zhàn)爭時期消化性潰瘍和潰瘍穿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往往增高,可能與精神應激因素的參與有關。我們在護理過程中,向患者灌輸自我管理的重要作用,為患者持續(xù)治療與自我生活習慣管理提供由內而外的動力。加強運動、休息與飲食的健康指導,幫助患者建立自己獨特的保健方案。同時進行針對性心理調節(jié),改善患者的情緒,保持患者對治療積極樂觀的心理,提高了依從性,增加了患者與醫(yī)護人員之間的合作,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
參考文獻
[1]鄭莉.慢性胃潰瘍患者的針對性護理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13):324-325
[2]黃玲,黃麗霞,邱小雅等.慢性胃潰瘍患者的針對性護理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08(10):81-82
[3]O’Malley P.Gastric ulcers and GERD: the new “plagues” of the 21st century update for the 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J].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2003,17(6):286-289
[4]Afendulov SA,Zhuravlev GIu,Smirnov AD et al.Strategy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ulcer disease[J].Хирургия,2006,0(5):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