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觀察以中醫推拿技術中常用的按揉法刺激“足三里”對大鼠胃運動的調節效應并初探其作用機理,為中醫推拿基礎性、實驗性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方法:采用電生理學方法,記錄不同胃運動狀態下大鼠胃內壓,觀察按揉與胃運動相關的“足三里”穴對胃內壓的調節效應。
結果:按揉“足三里”穴對正常生理狀態下、胃運動增強和抑制狀態下大鼠均有升高其胃內壓的效應(P<0.05)。
結論:按揉大鼠“足三里”穴以促進胃運動為主,其作用機理可能也與孤束核的激活相關[1]。
關鍵詞:按揉法胃運動足三里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031-01
近年來,隨著中醫推拿的發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其在基礎、機理、動物實驗等方面開展了一定的研究[2]。但相比其他學科及應用技術來說仍處于相對滯后狀態,特別是在動物實驗方面不夠完善,這可能與如何對推拿手法進行量化等有關[3,4]。
因此,本課題擬采用中醫推拿技術中常用的按揉法刺激不同胃運動狀態下大鼠“足三里”,并結合電生理學方法,通過在大鼠胃內安置自制球囊的方法記錄胃內壓,然后系統觀察、分析大鼠胃內壓的變化,以探討按揉“足三里”對大鼠胃運動的調節效應并初探其作用機理,為中醫推拿基礎性、實驗性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實驗對象。健康成年Sprauge-Dawley雄性大鼠45只,體重250-300g之間,由廣州中醫藥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測量胃內壓實驗前禁食12小時,飼以5%葡萄糖鹽水。
1.2儀器及藥品。生物機能實驗系統(BL-420E+,成都),該系統包括三通裝置、壓力換能器、生物放大器、計算機數據采集系統,1%胃復安、0.01%阿托品、推拿手法在體檢測儀(TY-TN1,天津)。
1.3實驗方法。本項研究采用電生理學方法,通過在大鼠胃內安置自制球囊的方法記錄胃內壓,胃內壓由插管經三通裝置輸入壓力換能器,將液體壓力信號轉變為電信號,經生物放大器放大后,輸入計算機數據采集系統。分別在正常生理狀態下及經血管注射抑制胃運動的藥物阿托品或促進胃運動的藥物胃復安后,觀察按揉與胃運動相關的穴位“足三里”穴對胃內壓的調節效應。
1.4麻醉方法。在室溫條件下,大鼠稱重后,用10%烏拉坦進行腹腔注射麻醉(urethane,10-1.2g/kg)。
1.5胃內壓記錄手術。手術動物仰臥。上腹部剃毛,在劍突下腹正中矢狀線偏左側5mm處做一字切口切開腹腔,溫和的生理鹽水紗布推開肝臟暴露胃幽門部及十二指腸上段。將避孕套套在塑料導管一端,導管前端與避孕套之間留出一定空隙,在距離避孕套前端約5mm處用外科線結扎將兩者固定。制成直徑約為15mm的胃內留置氣囊。胃囊內及插管內充滿雙蒸水,排除氣泡。
手術后連續記錄30min胃內壓,待動物胃蠕動波穩定后開始實驗。如記錄不到基礎蠕動波時可通過注射器經三通裝置調節胃內水囊大小。胃內壓由插管經三通裝置輸入壓力換能器,將液體壓力信號轉變為電信號,經生物放大器放大后,輸入計算機數據采集系統。
1.6實驗程序。以中指指面按揉大鼠“足三里”1min、壓力約為0.1kg、頻率為50次/min(由推拿手法在體檢測儀測定),按揉結束后觀察大鼠胃內壓的變化。按揉至始至終由同一個人操作。
正常大鼠的實驗程序結束后,靜脈推注0.01%的阿托品(0.18mg/kg體重),使實驗大鼠胃內壓平均保持在78.14±6.53mmH2O左右,如果需要再靜脈推注維持量的阿托品,待藥物引起的胃基礎波動變為低平甚至消失后,重復上述按揉程序,繼續記錄胃內壓的變化。靜脈推注0.1%的胃復安(1.8mg/kg體重),使實驗大鼠胃內壓平均保持在130.24±7.72mmH2O左右,如果需要再靜脈推注維持量的胃復安,待藥物引起的胃基礎波動變為低平甚至消失后,重復上述按揉程序,繼續記錄胃內壓的變化。
實驗結束后采集數據,比較各組結果,統計學處理,結果分析。
2結果
我們觀察了針刺“足三里”對不同胃運動狀態大鼠胃內壓的影響。按揉正常大鼠、阿托品后胃運動低下大鼠及胃復安后胃運動亢進大鼠“足三里”1min,對實驗動物的胃內壓會產生不同強度的升高效應。
靜脈推注阿托品后,大鼠的胃內壓顯著降低。按揉阿托品后胃運動低下大鼠足三里也能促進胃運動,增加胃內壓。見表1所示。
靜脈推注胃復安后,大鼠的胃內壓顯著升高。同樣,即便在胃復安后胃運動亢進大鼠,按揉“足三里”仍能引起本來已經處于較高水平的胃內壓進一步升高。見表1。
3結論
本實驗中可以看出,通過中醫傳統推拿技術,按揉“足三里”穴對正常生理狀態下、胃運動增強和抑制狀態下大鼠均有升高其胃內壓的效應,足三里對胃功能的調節作用以促進胃運動為主,其與王氏[1]、李氏等研究結果一致,但與針刺相比缺乏其顯著效果,這種結果可能與推拿手法的操作的滲透性、刺激度強度有關。NTS除了接受來自心胃等內臟初級傳人信息之外。亦同時接受來自軀體部位的針刺感覺傳人信息。按揉足三里引起的上述大鼠不同胃運動狀態下胃內壓的變化,其產生神經機制也可能與NTS激活相關,但由于實驗經費、條件等限制,未做進一步研究,其調節效應產生的神經機制是否與NTS激活相關,將是下一步研究中丞待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王述菊,孫國杰,杜艷軍.針刺不同穴位對胃運動異常大鼠雙向調節效應研究.中國針灸.2007,(11)
[2]李艷玲,常小榮.電針足陽明經對胃肌電的影響及其作用機理研究[J].中華現代中西醫雜志,2005,3(4):304
[3]孫世曉,曹艷,李樹學.艾灸足三里穴影響空腹貓胃運動的實驗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00,16(12):32.33
[4]李征字,俞仲毅,金勇等.按揉環跳穴對神經痛大鼠的鎮痛效應及其中樞機制研究.遼寧中醫雜志.2008,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