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經股動脈腦血管介入術后臥床體位、制動時間對患者安全及舒適度的影響。
方法:采取常規護理的2011年1~6月行腦血管介入的131例患者設為對照組;采取舒適護理后的2011年7~12月行腦血管介入的149例患者設為觀察組,觀察術后患者臥床體位、制動時間、安全性、舒適度。
結果:觀察組與對照組并發癥發生情況之間并無明顯的差異性,而通過運用新的護理方法可顯著降低術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結論:舒適護理適時變換患者臥床體位,縮短臥床制動時間,減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舒適度,同時保證了患者的安全性。
關鍵詞:腦血管介入臥床體位制動時間安全舒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033-02
腦血管介入是一種微創檢查,隨著造影醫生操作技術的提高、導管和造影劑質量的改善,血管造影導致的并發癥越來越少(低于0.1%~0.3%)[1],是神經系統血管性疾病介入診療的重要手段之一。對經股動脈穿刺造影術后,現階段有三種止血方式:一種是血管縫合器止血,但價格昂貴可能是限制其使用的主要原因[2];另一種是壓迫器壓迫止血,此種方法在本院的臨床應用中,尤其針對體型肥胖的患者容易松動移位,使得穿刺口易發生穿刺處出血和血腫形成、形成假性動脈瘤和動靜脈瘺;第三種是最經濟最安全的止血方式,人工壓迫止血法。人工壓迫止血后常規護理使得患者產生恐懼心理,擔心不能忍受長時間肢體制動、臥床術后肢體制動帶來的不適癥狀[3]。1998年蕭豐富[4]提出“蕭氏雙C”護理模式,強調護理人員應加強舒適護理研究。2011年我科采用人工壓迫止血后舒適護理,既減輕了護理工作者的勞動強度,又緩解了患者的身心不適,取得滿意效果?,F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研究對象。本研究分析了2011年1~12月行腦血管介入的患者280例。其中男180例,女100例,年齡54歲,1~6月實施常規護理的131例患者設為對照組,7~12月實施舒適護理的149例患者為觀察組,兩組年齡、術中所用鞘管型號及抗凝劑應用劑量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觀察方法。對照組:術畢拔除鞘管后,以左手無名指、中指和食指沿股動脈走形按壓,三指均在穿刺點近心端,中指約在血管穿刺處上方,力度以能觸及術肢端足背動脈為宜,壓迫止血30min,后用10~20塊無菌紗布及繃帶覆蓋傷口,然后用彈力繃帶行8字加壓包扎法,局部用1kg沙袋壓迫穿刺點8h,同時絕對平臥,術肢保持伸直并制動,8小時后撤沙袋并拆除術口彈力繃帶,可翻身,14~18h后床上起,24h后可下床活動[5]。
觀察組:術畢拔除鞘管后,以常規護理按壓方法壓迫止血30min,后用10~20塊無菌紗布及繃帶覆蓋傷口,加壓包扎時先將2條50~60cm棉質毛巾分別墊在腹股溝處及腹部,再用彈力繃帶在毛巾外加壓包扎,使彈力繃帶不直接著力于皮膚,患者不會因繃帶過緊而產生不適,局部用1kg沙袋壓迫穿刺點,術肢制動8小時,健側下肢自由活動,骶尾部予水墊減壓保護,兩小時后翻身[6](健側臥位30°~90°):用三角枕支撐背部,協助患者兩腿間放枕頭,墊高術肢,給予腰背及術肢按摩,(至少每兩小時翻身一次,平臥位或健側臥位,翻身時沙袋可取下),4小時后可搖高床頭30°,保持患者舒適體位,8小時后撤沙袋并拆除術口彈力繃帶,護士指導患者在床上活動,12小時后可下床活動,避免劇烈活動。
1.3觀察指標。①血管并發癥:觀察術后2小時、4小時、6小時、8小時股動脈穿刺處有無出血、血腫、假性動脈瘤、迷走神經反射等情況。②舒適度的評定:采用患者舒適度相關的生理心理指標,自行設計的“腦血管介入術后不適情況調查表”,對患者進行調查,回收率100%。觀察患者有無腰背酸痛、術肢酸痛麻木、穿刺口疼痛、腹脹、排尿困難等不適癥狀。
1.4統計方法。將所收集的數據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對觀察組與對照組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和患者術后舒適度的比較進行X2檢驗。
2觀察及分析結果
2.1兩組患者血管并發癥(見表1)。
3討論
追求舒適為人類的天性,對于處于病痛中的患者而言,舒適更是一種理想化的追求。目前臨床醫師護師對腦血管介入制動時間認識不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患者的舒適度。有研究[7]表明,腦血管介入術后2h穿刺點血塊形成基本牢固,在保持穿刺側肢體伸直制動的情況下,適當進行臥位變動一般不會出現穿刺點出血和皮下血腫。形體調理理論認為:在荷重和緊張的情況下,骨骼肌將進行較長時間的收縮,其所做的功逐漸減少,做功能力也會降低。傳統腦血管介入術后患者出現腰背酸痛、術肢酸痛麻木、穿刺口疼痛不適,主要是由于術后嚴格平臥和術側肢體制動、長時間處于強迫伸直位所致。術后采取舒適臥位,在輕松舒適的狀態下休息,患者在于床面做踝泵運動,及家屬幫助由下而上的按摩術肢5-10分鐘/次,能有效的減少上述不適癥狀的發生。
據報道[8],冠心病介入治療術后出現尿潴留的主要原因:不習慣平臥排尿占38.75%,術后疼痛占13.75%,精神因素(包括怕暴露及不敢移動)占12.50%等。盡管術前指導患者練習床上排尿,但術后多種原因仍致使部分患者出現排尿困難、尿潴留。同時,介入診療術后患者需要多飲水以增加造影劑從腎臟排泄,而患者往往怕排尿困難不愿意多飲水,以致造成不良后果,或因不適應平臥排尿而行導尿,增加感染機會。楊曉泉等報道:患者多在術后3~4h即開始有排尿的需求。應用舒適護理患者可搖高床頭,翻身,尤其對男性患者可減少擔心床上排尿困難。
通過本科的臨床實踐,筆者認為腦血管介入術后應用舒適護理是安全有效的,增加了患者住院舒適度,有利于患者康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冷冰.神經系統血管性疾病DSA診斷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4
[2]李雪.冠心病介入治療術后應用Anglo—Seal血管閉合器并發癥及舒適度的臨床觀察.泰山醫學院學報,2008,29(8):591-592
[3]郭金成,王國忠.國產YM.Gu動脈壓迫止血器在介入術后的止血效果.實用心肺腦血管病雜志,2008,6(16):659
[4]蕭豐富.蕭氏舒適護理模式.臺灣:華杏出版社,1998:5
[5]周錫平,趙仙先.不同止血方法對心臟介入術后舒適度的影響.瀘州醫學院學報2010,33(1):79-80
[6]王姍姍,鮑玉華.經皮腦血管介入術后體位護理的改進.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11A):56
[7]陳凌,盧海濤,王凱等.提高經皮冠狀動脈成形術后患者舒適度的方法.中華護理雜志,2002,37(3):230-231
[8]楊曉光.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療后尿潴留的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護士進修雜志,2002,17(8):626-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