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院前急救不同評價方法對院前急救患者診治效果的影響。
方法:將2010年6月~2012年6月110例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依據病史、癥狀、體征等做出急救診斷;研究組依據院前指數法(Pre-hospital Index,PHI)做出急救診斷。對比兩組現場救治、轉運及延續搶救效果。
結果:此次實驗中,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在現場迅速做出了明確的診斷,成功實現了現場救治和轉運及急診科延續性治療,研究組和對照組進行比較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研究組的救治成功率高于對照組采用生理指標進行評分。
結論:院前創傷評分應用量化和權重對受傷程度進行判斷,提高急診救治有效率,盡量降低了患者病死率和殘疾率,正確的院前評分系統對指導急診醫師進行臨床救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院前急救創傷評分診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044-02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不同的意外事故、災害導致院前創傷患者逐漸增多,并且已經是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人員的傷亡和財產的損失給社會的發展造成了巨大的負擔和威脅[1]。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對創傷的嚴重程度的判斷逐漸過度到量化和權重的領域,即院前創傷評分系統的建立。創傷評分是將受傷程度以量化方式予以表達[2]。本文探究了院前創傷評分對院前急診救護患者的診治效果的臨床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將2010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接到110例創傷患者,其中男58例,占52.7%,女52例,占47.3%;年齡2~71歲,平均35.3歲。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其中對照組55人,研究組55人。兩組在年齡和性別上無統計學意義。
1.2評分方法。PHI法即“院前指數法”(Pre-hospital Index,PHI),在CRAMS評分法的基礎上改進、簡化而產生,是評分法中靈敏度與特異度最高,并且保持最佳均衡的一種方法。指數特點:采用四項生理指標作為評分參數,每方面評分0~5分,四項參數得分之和即為PHI值,對胸或腹部有穿透者,再加四分作為其最后PHI值??偡?~3分為輕傷,病死率為0,手術率為2%;4~11分者為重傷,病死率為16.4%,手術率為49.1%;大于12分者為危重病,病死率為16.66%,手術率為61.11%;判斷重傷的靈敏度為94.1%[3]。
1.3研究方法。對照組依據病史、癥狀、體征等做出急救診斷;研究組依據PHI創傷評分系統創傷評分標準做出急救診斷。對比兩組現場明確急救診斷的例數,現場急救成功及死亡例數;轉運成功及轉運死亡的例數;收入ICU或專科病房2h內死亡的例數。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技術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兩組患者現場急救情況比較。對照組中現場明確急救診斷者共11例(20.0%)、急救成功者共48例(87.3%)、死亡共計6例(10.9%);研究組中,現場明確急救診斷者共35例(63.6%)、急救成功者共52例(94.5%)、死亡共計3例(5.4%);將兩組患者的以上三項指標分別進行組間統計學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現場轉運情況的比較。比較兩組患者轉運成功的情況和轉運失敗的情況:對照組中,轉運成功53例(96.6%),轉運失敗2例(3.4%);研究組中,轉運成功55例(100.0%),無轉運失敗的病例。將兩組患者的以上兩項指標分別進行統計學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急診科延續搶救情況的比較。對照組中,急診科延續搶救成功的患者共計48例(87.3%)搶救失敗(即患者死亡)共計3例(5.4%);研究組中,搶救成功的患者共計50例(90.9%),搶救失敗共計1例(1.8%)。將兩組患者組間進行統計學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收入ICU或??撇》?h內死亡例數比較。對照組和研究組分別為5例和2例。組間比較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院前急救是急診醫療服務體系的最前沿陣地,對于一些危重患者,院前急救過程中爭取的時間對患者的救治及后果非常重要[4]。院前急救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急救者的急救思維和醫療技術水平。
目前臨床上正在流行的用于急診救護的創傷評分的方法多達10余種,可分為院前和院內兩大系統[5]。主要評分方法有:①創傷指數:根據患者受傷位置、受傷的種類、機體循環狀態、呼吸系統情況和中樞神經情況五個指標;②創傷評分:主要用于顱腦及其他部位損傷的評分(TS)。TS值的計算主要依據呼吸頻率、呼吸幅度、收縮壓和毛細血管再充盈度及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分別記分后得到;③PHI法,在CRAMS評分法的基礎上改進、簡化而產生,是評分法中靈敏度與特異度最高,并且保持最佳均衡的一種方法。目前我國很多醫院已經開始重視創傷數據的收集,實際應用中主要由軟件完成[6],從而使創傷數據的統計分析和處理更方便簡潔。
急診救護中創傷嚴重程度的評分主要依據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臨床體征等作為參數,然后量化評價受傷程度和預后。院前評分由經驗性的、直觀性的評分演變為只用生理指標為參數的科學的、客觀的評分方法,但實際中其靈敏度、特異度欠佳,可能的因素主要有[7]:①數據中參雜了客觀因素,可靠性較差;②評分方法尚不完善;③采用的指標不夠完善。因此須對目前的院前評分系統進行改進和驗證,以創建更實用完善的院前評分系統[8]。此次實驗中,研究組在現場迅速做出了明確的診斷,成功實現了現場救治和轉運及急診科延續性治療,研究組和對照組進行比較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正確的院前評分系統對指導急診醫師進行臨床救護有重要的意義。PHI評分系統在我院專職化院前急救隊伍使用起來,取得比較好的應用效果,但是評分參數的準確性、可靠性受諸多因素的影響[9]。這就要求我們不斷總結經驗、完善,尤其要得到更為符合實情的預測生存率的各個指標的具體權重[10]。因此我們認為應大力加強院前創傷評分,提高急診救治有效率,盡量降低患者病死率和殘疾率。創傷評分是應用量化和權重對受傷程度進行判斷、并能提高救治質量。
參考文獻
[1]成偉,彭博,蹇華勝,等.創傷評分在急救中的應用及分析[J].重慶醫學,2007,36(3):249-250
[2]何忠杰,孟海東,林洪遠,等.城市創傷的急診救治-附719例分析[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2,14(2):113-116
[3]康國振.創傷評分在院前急救中的應用[J].臨床急診雜志,2009,10(4):231-234
[4]苓穎,劉素華,鄧紅梅,等.高原地區多發傷院前創傷評分與院內創傷評分相結合對患者傷情評定及其急診護理的意義[J].河南預防醫學雜志,2008,19(1):75-77
[5]裴輝.我國院前創傷評分系統的應用現狀與展望[J].世界急危重病醫學雜志,2007,14(5):2079—2085
[6]殷婷婷,孔悅,應可滿.院前創傷評分法的研究現狀[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28(1):28-29
[7]關紫云,張宗綿,劉大川,等.嚴重創傷急診急救的現狀分析和對策研究[J].現代醫院,2007,7(11):6-8
[8]梁衛東,李欽,郎偉思,等.胸腹聯合傷的創傷評分與臨床意義[J].創傷外科雜志,2004,6(1):57-58
[9]Wood J, Smith A. Active management should prevent cardio pulmonary arrest[J]. BMJ,1999, 31(8):511- 521
[10]李金年,裴雅春.中國院前急救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06,1(6):24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