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臨床分析乳暈邊緣切口應用于乳腺纖維瘤的可行性。
方法:選取我院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乳腺纖維瘤患者200例,按照隨機分配的方法,將其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100例。研究組給予乳暈邊緣切口,對照組給予傳統手術切口,觀察兩組術后3月時的血腫大小、瘀斑大小、能否哺乳、疤痕大小等情況。
結果:經過隨訪得知,全部切口均為甲級愈合,對照組24例患者的切口瘢痕小于0.2cm,約為21.4%,研究組92例患者切口瘢痕小于0.2cm,兩組對比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的瘀斑大小、血腫大小、哺乳發生率等情況對比,均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針對乳腺纖維瘤患者,實施乳暈邊緣切口,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安全性,具有良好的美容、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乳腺纖維瘤乳暈邊緣切口傳統手術切口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047-01
乳腺纖維瘤屬于女性常見性、多發性疾病,對于乳暈與纖維瘤距離大于3cm者,通常不建議實施乳暈邊緣切口,筆者為研究乳暈邊緣切口應用于乳腺纖維瘤的可行性,選取我院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乳腺纖維瘤患者200例,其中100例給予乳暈邊緣切口,取得了良好的美容、治療效果,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乳腺纖維瘤患者200例,按照隨機分配的方法,將其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100例。研究組年齡17~54歲,平均年齡32.1歲,54例為單發,46例為多發,0.4~5.9cm的腫塊直徑,平均直徑為2.3cm,乳暈至纖維瘤距離大于3cm。對照組組年齡16~54歲,平均年齡32.2歲,55例為單發,45例為多發,0.5~5.8cm的腫塊直徑,平均直徑為2.4cm,乳暈至纖維瘤距離大于3cm。兩組患者在年齡、腫塊直徑、乳暈距離等一般資料比較,均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研究組:給予乳暈邊緣切口,于腫塊近處作弧形切口,1.5cm的長度,將皮瓣分離,直到腫瘤邊緣,牽引腫塊腺體至乳頭方向,推腫塊到切口下,將其切除。
對照組給予傳統手術切口,在瘤表面做弧形切口,將腫瘤垂直切除,并切除周圍0.5cm的皮膚組織。
觀察兩組術后3月時的血腫大小、瘀斑大小、能否哺乳、疤痕大小等情況[1]。
1.3統計學分析。本次研究患者的臨床資料與數據全部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治療前后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明顯性,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3討論
乳腺纖維瘤屬于女性常見性、多發性良性腫瘤,極少數患者發生惡變,可發生于青春期后的任何年齡,多在20~30歲之間;其發生與雌激素刺激有關,所以很少發生在月經來潮前或絕經期后的婦女。乳腺纖維腺瘤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但多數專家認為與以下因素有關:雌激素水平失衡,局部乳腺組織對雌激素過度敏感,內雌激素增多,遺傳因素等[2]。傳統手術切口使用弧形切口,損傷較少、出血少、手術較快,當其主要缺點是術后會形成瘢痕,嚴重影響了乳房的美觀。尤其對于惡變腫瘤患者,需多開手術切口,術后疤痕部位較多,導致乳房的美觀、形態嚴重受挫。而是用乳暈邊緣切口,其手術后疤痕不明顯,瘢痕的恢復顏色與皮膚、乳暈均較為相似。且使用電刀可止血徹底,降低血腫發生率,實施皮下內翻縫合,可使線頭與真皮層原理,降低異物對乳腺的刺激,降低瘢痕發生率。在皮下脂肪層進行隧道開通,可降低腺體的損傷率,可使乳管得到最佳保護,減少對哺乳的影響。同時,不影響乳暈的感覺、血運。因此,在臨床上被廣泛運用[3]。
在本組實驗中,研究組患者給予乳暈邊緣切口,手術完成良好。經過隨訪得知,全部切口均為甲級愈合,對照組24例患者的切口瘢痕小于0.2cm,約為21.4%,研究組92例患者切口瘢痕小于0.2cm,兩組對比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的瘀斑大小、血腫大小、哺乳發生率等情況對比,均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針對乳腺纖維瘤患者,實施乳暈邊緣切口,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安全性,具有良好的美容、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李桂海.乳暈切口在乳腺良性腫瘤切除術中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17):170-170
[2]田丹,孫權.環乳暈切口治療乳腺纖維瘤的臨床應用[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27):47-48
[3]張董曉.乳腺纖維腺瘤的國內治療現狀[J].中華乳腺病雜志(電子版).2007,01(05):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