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捏脊療法屬于我國傳統外治法之一,臨床適用范圍廣,尤其對消化系統疾病有著顯著療效,如:疳積、厭食癥、泄瀉、便秘、呃逆、腹痛、胃痛、胃食管返流、胃輕癱、反射性腸淤積癥、新生兒黃疸、消瘦等。對于捏脊療法的作用機理,傳統醫學認為與督脈及足太陽膀胱經有關,通過對經脈的刺激改善經絡氣血,調整臟腑功能;現代醫學研究認為捏脊能影響尿D-木糖排泄量、下丘腦和血漿八肽膽囊收縮素、血漿胃泌素、血清胃動素、白細胞介素-2以及免疫球蛋白等因素,從而多途徑調節胃腸神經內分泌功能。
關鍵詞:捏脊消化系統綜述
【中圖分類號】R-0【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056-03
捏脊療法屬于我國傳統外治法之一,是以捏法為主,并配合點、按、撫、提拿、彈撥等手法于一體的一種推拿手法。捏脊療法的臨床適應范圍較廣,涉及消化系統、免疫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及其他病證,且臨床操作方便、安全,療效確切、顯著,易于推廣。本綜述以消化系統為切入點,對捏脊療法治療消化系統疾病進行臨床探討。
1中醫對捏脊療法的認識
魏晉隋唐時期,捏脊己經成為按摩術中的一種專用手法,而根據古籍記載捏脊療法最早見于晉代·葛洪的《肘后備急方·治卒腹痛方》:“使病人伏臥,……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從龜尾至頂乃止,未愈更為之。”由此可見捏脊療法最早用于治療成人腹痛?!额惤洝吩疲骸敖浢}者,臟腑之枝葉,臟腑者,經絡之根本?!苯浢}與臟腑之間聯系密切,經絡與臟腑的關聯以及經絡的功能作用是捏脊療法作用的根本[1],通過捏脊療法能疏通經絡,行氣活血,平衡陰陽,傳導感應調整臟腑虛實之功。捏脊療法作用于背部督脈及足太陽膀胱經循行之處?!峨y經·二十八難》:“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并脊入里,上至風府,入屬于腦;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倍矫}與諸陽經都有聯系,又與陽維脈交會于風府、啞門,為陽脈之海,總督一身之陽氣,通過捏脊療法刺激督脈,能調和全身氣血陰陽,加強與沖、任二脈的聯系,主治先天及后天一切虛證。
林紅[2]在其相關研究中指出,督脈脊椎節段在反映臟腑病變方面有先行作用和高敏感度特性。楊廣印等[3]探討消化系統疾病患者在督脈背段的壓痛反應規律,結果表明,患有消化系統疾病的患者在督脈背段出現的壓痛反應具有明顯的規律性,可同時分布于多個脊柱水平,主要集中在T6-T105個節段水平上,且壓痛陽性率極高。張晨靜等[4]觀察到絕大部分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督脈存在壓痛點,多分布于神道、靈臺、至陽、腰陽關和十七椎下5個穴位。
膀胱經是人體經脈中循行路線最長的一條經脈,孟昭威[5]認為膀胱經是全部經絡學說的核心,它既有通過中樞反射地影響內臟的通道,也有直接影響內臟的通道,這種直接影響也發生相應的反饋作用。十二經脈內屬臟腑,外絡枝節,臨床上通過膀胱經治療臟腑病確實收到了滿意療效[6],但在十二經脈中,除了足太陰脾經與手太陰心經在胸、腹腔內有較為清晰的循行路線以表明屬絡關系及與其他臟腑的聯系外,其他經脈在胸、腹腔內均未予以清晰的循行路線。然古代醫家在《素問·風論》中提出“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的觀點,提示了背俞穴與臟腑之間的緊密聯系。《靈樞·背腧》有“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輸也”的記述亦表明了背俞穴能反映臟腑的生理功能,其壓痛反應具有臟腑病定位,反映病情輕重、療效分析的作用,而這些背俞穴分布在膀胱經上,與膀胱經一同夾脊循行也正好符合現代解剖學中脊神經的交感纖維在脊柱兩側形成交感干,支配各內臟功能活動的觀點。
2捏脊療法在消化系統疾病中的應用現狀
2.1疳積。臨床文獻報導,捏脊療法治療小兒疳積療效顯著,其中包括單獨采用捏脊療法以及捏脊配合其他治療方法。陳秀娟等[7]采用捏脊配合針刺四縫穴治療疳證,并與藥物組口服葡萄糖酸鈣鋅口服溶液、維生素AD滴劑等對照,兩組療程均為4周。結果:捏脊針刺組總有效率為91.67%,藥物組總有效率為72.22%。周一敏等[8]在傳統推拿捏脊療法的基礎上加用游走罐治療小兒積滯2700例。推拿療法:推脾經、大腸經、三關,揉板門,揉臍,摩腹,分推腹陰陽,揉龜尾,推七節,捏脊。走罐療法:于大椎處閃灌,再沿左右兩側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路線向下推至脾胃俞穴處2~3次,最后在背部俞穴上留罐0~30min。每日或隔日1次,2次為1療程。經1療程治療后總有效率100%,其中治愈率占75%,好轉率占25%。王香菊[9]采用捏脊配合穴位注射治療小兒疳積。捏脊自尾骶部開始,直至項枕部為止;穴位注射用鹽酸山莨菪堿注射液,穴位選取雙側足三里。結果:總有效率為96.7%。
2.2厭食癥。臨床研究發現捏脊在治療小兒厭食癥中應用廣泛,療效明顯,但單純運用捏脊法治療本病不及配合其他治療方法的療效,而配合的內治藥物多由健脾和胃中藥組成,配合的外治法則多為針刺四縫穴或藥物貼敷治療[10]。牛彩琴[11]觀察中醫藥配合捏脊法治療小兒厭食癥的臨床療效。將50例厭食癥患兒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予中藥內服、神門外熨并配合捏脊法治療;對照組予多酶片和葡萄糖酸鋅口服治療,總療程為4周。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0.0%,對照組為48.0%。韓斐等[12]采用捏脊療法治療不同證型的小兒厭食癥148例,將厭食癥患兒按辨證不同分為脾胃氣虛證、肝旺脾虛證、脾胃陰虛證以及脾胃不和證4組,其中脾胃氣虛組分為捏脊組和藥物組,藥物組予以口服小兒化食消積口服液治療,其他各組患者均采用捏脊療法。結果:脾胃氣虛組中捏脊組總有效率90%,藥物組總有效率60.7%;且捏脊療法對于改善小兒厭食癥各種證型的相關癥狀療效明顯,不同證型之間療效沒有明顯差異。
2.3泄瀉。廖品東等[13]臨床觀察馮氏捏脊療法治療小兒腹瀉的療效,并與西藥思密達組對照,療程一周。結果顯示,兩組總有效率分別為捏脊組97.5%,對照組95%,兩組間并無統計學差異,但捏脊組對6~12個月齡段小兒,以及對傷食泄的療效優于對照組。馬曉南[14]采用捏脊法治療小兒慢性腹瀉,對照組予以常規治療,包括對因及對癥治療,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治療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捏脊療法。結果:治療組痊愈率96.55%,對照組痊愈率73.91%。臨床研究還證明,捏脊療法能提高腹瀉病人總體臨床療效,縮短腹瀉時間,緩解腹脹癥狀,但對嘔吐與發熱的療效不顯著[15]。
2.4便秘。賈一波[16]點壓神闕、捏脊配合足療治療便秘。先點壓神闕,不做任何揉動,并讓患者集中意念在神闕上,配合呼吸100次;然后自大椎起沿督脈向長強捏脊,捏三提一,連做7次;最后在足底部脾、胃、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肛門等反射區推壓,5min/次。該文獻中未提及明確療程,但以24h內排便為有效,結果顯示:總有效率達92.4%,其中治療后開始排便最短時間1h,大部分患者在4~10h開始排便,且糞質轉潤。劉文國[17]采用捏脊加皮膚針治療嬰幼兒便粗。于捏脊10min后行皮膚針扣刺,沿脊柱兩旁自胸椎起輕叩至腰骶部,分別扣刺兩縱行,行間橫距2~3cm,針刺間距2~3cm,第一縱行為華佗夾脊穴,1次/日,10次1療程,療程間歇3天。結果顯示:48例患兒,治療10~30次,平均20次,其中痊愈39例,好轉9例,無效0例。
2.5呃逆。曲本琦[18]采用針灸加捏脊療法治療呃逆,針刺足三里、公孫、內關、神門、頭針等穴,針刺后捏拿患者頸部和背部脊柱兩側夾脊穴和腧穴20min。治療顯示:療程一般在為3~7天,除1例病程較長不能堅持治療外均痊愈。
2.6腹痛。郭迪[19]將60例功能性腹痛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予以捏脊配合神闕穴拔罐治療,1次/d,7天1療程;對照組予針刺中脘、足三里以及神闕穴隔鹽灸。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83.3%,30例患者治愈15例,顯效10例,無效5例,較對照組療效有明顯提高。
2.7胃痛。孫其斌[20]對42例慢性胃炎患者采用捏脊、針刺治療。捏脊自尾骶部開始,由下而上至頸項大椎穴,同時在經過肝俞、胃俞、大腸俞時行提拿手法,針刺以上脘、期門(雙)、不容(雙)、足三里(雙)穴為主,每周治療3次,4周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觀察療效。結果顯示:總有效率為88.1%,其中痊愈11例,占26.2%;顯效14例,占33.3%;有效12例,占28.6%;無效5例,占11.9%。
2.8胃食管返流。陳少娜[21]將65例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35例,只予改變體位、戒煙酒、減體重、調整飲食結構等生活方式和奧美拉唑等藥物治療;觀察組30例,在予以上改變生活習慣、藥物等基本治療的同時予以捏脊治療,5次/周,治療4周后均行24h食管檢測。結果觀察組24h食管pH值檢測顯示反流發生的次數、反流超過5min的次數、最長反流持續時間、食管pH<4總時間、反流指數均明顯小于對照組。
2.9胃輕癱。盧一悅[22]觀察捏脊與按摩療法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情況,并與口服莫沙必利(5mg/次,3次/d)對照,兩組均為7天1療程,治療4療程。結果顯示:對照組治療前后空腹及餐后2h血糖比較無明顯差異;觀察組治療前后空腹血糖差異不明顯,但餐后2h血糖治療后明顯下降。兩組患者治療后胃竇十二指腸消化間期移行性復合運動波Ⅲ相持續時間較治療前明顯延長,Ⅲ相收縮波強度較治療前明顯增高,Ⅱ相持續時間較治療前明顯縮短;治療前后I相持續時間比較,差異不明顯。觀察組治療后Ⅰ、Ⅱ、Ⅲ相持續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治療后,Ⅲ相收縮波強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后。兩組治療后胃電主頻率和胃電主功率均明顯高于本組治療前,但對照組治療后有不同程度不良反應。劉素琴[23]觀察捏脊與按摩療法治療腹部術后胃癱病人康復情況,對照組只予一般治療,即腸內營養,飲食調理、血糖和電解質監測,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采用捏脊與按摩療法。結果顯示,觀察組于治療四周內胃腸功能全部恢復,整體療效優于對照組,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王曙輝等[24,25]運用捏脊結合針刺治療糖尿病胃輕癱,將70例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兩組,均予糖尿病常規治療。治療組采用捏脊結合針刺治療,對照組口服莫沙必利,療程均為1個月。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1.4%,對照組總有效率71.4%,兩組治療后血清胃動素水平下降明顯,其中治療組治療后患者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均顯著下降,而對照組治療前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無明顯變化。另有文獻報導指出,捏脊、針刺和西沙必利均可減輕胃腸抑制,促進胃排空;減輕胃腸激素的抑制,促進胃腸動力;減輕血管活性腸肽的分泌,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對血糖和胃輕癱有明顯的調節作用[26,27]。
2.10反射性腸淤積癥。袁志仁等[28]采用捏脊配合穴位封閉治療小兒反射性腸淤積癥,自長強到大椎反復捏脊5次,捏第三次起“捏三提一”,2次/d,并配合新斯的明0.05mg/kg,足三里穴位封閉,2次/d。治療結果顯示:顯效68例,改善16例,總有效率100%。
2.11新生兒黃疸。姚葉珊等[29]在捏脊干預新生兒黃疸發生的研究中,將1000例住院分娩的正常新生兒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從出生當天開始進行捏脊配合撫觸,對照組每天只作常規的沐浴,觀察記錄兩組新生兒5天的胎便初排時間、胎便轉黃時間和血清膽紅素值。結果顯示:捏脊配合撫觸新生兒胎便初排時間(7.35±2.77)h、胎便轉黃時間(36.10±15.13)h,較對照組均明顯提前,捏脊配合撫觸新生兒黃疸發生率明顯減少。林艷等[30]將200例新生兒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100例,試驗組予以撫觸、捏脊配合按揉足三里,20min/次,2次/d;對照組不予任何撫觸按摩。結果顯示:試驗組較對照組24h后的新生兒吃奶量逐漸增加,且同一時間吃奶量增加30ml,4~5天逐漸增加至50~60ml;首次排胎便時間比對照組平均提前2.5h;首次排黃便時間比對照組提前12~15h;血清膽紅素濃度比對照組平均低2.6~4.3mg/dl,黃疸消退時間平均提前4~6天。
2.12消瘦。朱梅[31]采用耳穴貼壓(胃、脾、饑點、十二指腸、小腸、大腸、交感等穴)為主,結合挑刺四縫穴、捏脊的方法治療小兒消瘦,總有效率達92%,其中治愈率占74%。好轉率占18%。董文毅等[32]觀察耳穴貼壓(胃、脾、心、十二指腸、小腸、交感、神門、內分泌、皮質下)結合捏脊療法治療小兒消瘦,并與藥物組口服胃蛋白酶合劑,3次/d,10ml/次對照,結果:耳穴結合捏脊療法總有效率92.7%,藥物組總有效率73.9%。
3現代醫學對捏脊療法的認識
從現代解剖學來看,督脈位于人體背部正中線,深部為脊髓,通過脊神經后支(混合神經)分布于背部、腰部及骶部,支配內臟的感覺及運動,形成軀體-內臟和內臟-軀體的雙向反射通路。當內臟功能出現紊亂時,內臟感受器會接受刺激,產生神經沖動,通過內臟-軀體通路反映在軀干的某些特殊部位,如背部經脈或腧穴上;當刺激體表組織時可通過軀體-內臟通路依靠生理、生物化學、體液調節等多途徑調節內臟功能活動。
研究人員觀察捏脊療法對小兒厭食癥動物模型大鼠體重、食量、尿D-木糖排泄量以及下丘腦和血漿八肽膽囊收縮素(CCK-8)含量的影響,結果表明捏脊療法能改善體重和食量,增加尿D-木糖排泄量[33],降低下丘腦和血漿CCK-8含量[34],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治小兒厭食癥的作用。張銳等[35]研究發現捏脊療法能顯著改善脾氣虛家兔的脾虛癥狀,使其體重明顯增加,顯著提高脾氣虛家兔低下的血漿胃泌素含量,其療效與四君子湯治療組相近,明顯優于自然恢復組。李鐵浪等[36]觀察捏脊療法對脾虛證家兔血清胃動素(MOT)的影響,結果顯示捏脊組與四君子湯組均能明顯降低家兔血清MOT的含量,與模型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兩組之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李珍等[37]對捏脊前后大鼠血清中白細胞介素-2和免疫球蛋白的觀察,發現捏脊療法可提高大鼠血清中IL-2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的含量,從而提高機體免疫力,且不同刺激強度存在一定的量效正相關。相關研究還表明,捏脊通過以下幾方面發揮作用:第一,手法直接刺激人體體表局部組織,改善局部微循環及組織代謝,減少有害物質產生;第二,通過感覺神經纖維把神經沖動傳至下丘腦,促進分泌和釋放各種激素,調節內分泌系統;第三,感覺神經傳入脊髓和腦干,通過導水管周圍灰質和膠狀質釋放腦啡肽,從而起到很強的鎮痛作用;第四,手法刺激可調節人體免疫系統,維持人體防御機能的平衡[38]。
捏脊療法是中醫學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中醫外治法,雖然臨床上關于捏脊療法的操作手法、刺激量、操作時間等并不統一,亦未見相關文獻予以整理,但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的特點,臨床操作時可針對疾病的特點、病勢、病程、患者體質虛實等發揮捏脊療法的推、捏、拿、提等手法,從而達到辨證施治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呂靜.捏脊治療不同證型小兒厭食癥的臨床研究.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2007:12
[2]林紅.督脈與臟腑經絡的聯系及督脈諸穴的主治規律[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1995,18(3):51-53
[3]楊廣印,許金森,吳祖星.消化系統疾病患者在督脈背段的壓痛反應規律[J].中國針灸,2012,32(2):135-137
[4]張晨靜,王玲玲,丁曙晴,等.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督脈脊柱段壓痛點的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0,26(6):7-9
[5]孟昭威.經絡學說的起源形成及其展望[M].中國針灸,1982,(5):25
[6]蘇原.針刺背部膀胱經壓痛點治療臟腑疾患體會[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2,9(2):71
[7]陳秀娟,呂崇江.捏脊配合針刺四縫穴治療小兒疳證36例臨床觀察[J].新中醫,2011,43(9):74-75
[8]周一敏,雷云露.游走罐加推拿捏脊療法治療小兒積滯[J].中醫臨床研究,2011,3(12):73
[9]王香菊.捏脊療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療小兒疳積60例[J].陜西中醫,2005,26(5):449
[10]張程,張博,黃偉,王雪峰.捏脊法治療小兒厭食的研究現狀[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1,3(3):201-202
[11]牛彩琴,張團笑,張新平.中醫藥配合捏脊法治療小兒厭食癥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0,8(20):251-252
[12]韓斐,連鳳梅,萬素君,呂靜.捏脊治療不同證型小兒厭食癥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7,14(10):55-56
[13]廖品東,曾雪蓮,翟世翠.馮氏捏脊療法治療小兒腹瀉的臨床療效觀察[J].按摩與導引,2008,24(6):6-8
[14]馬曉南.捏脊法治療小兒慢性腹瀉116例[J].中醫外治雜志,2006,15(6):62
[15]嚴玉蓮.捏脊療法在嬰幼兒腹瀉中的治療作用[J].中醫兒科雜志,2005,1(2):45-46
[16]賈一波.點壓神闕、捏脊配合足療治療便秘66例[J].光明中醫,2010,25(9):1677
[17]劉文國.捏脊加皮膚針叩刺治嬰幼兒便粗48例[J].中國民間療法,2008,(6):16-17
[18]曲本琦.針灸加手法捏脊治療呃逆30例[J].針灸臨床雜志,2003,19(8):47
[19]郭迪.捏脊配合神闕穴拔罐治療小兒腹痛60例療效觀察[J].頸腰痛雜志,2011,32(6):479
[20]孫其斌,肖國民.捏脊、針刺治療慢性胃炎42例.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11,28(3):53-54
[21]陳少娜.捏脊對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24h食管pH值的影響[J].海南醫學,2012,43(3):99-100
[22]盧一悅.捏脊與按摩治療糖尿病性胃輕癱的效果[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15):32-35
[23]劉素琴.捏脊與按摩促進腹部術后胃癱病人康復效果觀察[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06,6(7):49-50.
[24]王曙輝,楊麗霞,魏林林,崔星,彭志華.捏脊結合針刺治療糖尿病胃輕癱35例[J].針灸臨床雜志,2010,26(7):4-6
[25]王曙輝,楊麗霞,魏林林,崔星,彭志華.捏脊結合針刺對糖尿病胃輕癱患者血清胃動素的影響[J].中醫藥導報,2010,16(7):74-75
[26]王曙輝,唐純志,楊麗霞,何科杰.捏脊結合針刺對糖尿病胃輕癱新西蘭兔血漿胃泌素和生長抑素的影響[J].湖南中醫雜志,2010,26(4):115-117
[27]何科杰.捏脊結合針刺對糖尿病胃輕癱新西蘭兔胃腸激素分泌的影響.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0:34
[28]袁志仁,竇俊杰,徐長安.捏脊配合穴位封閉治療小兒反射性腸淤積癥84例[J].陜西中醫,2005,26(11):1219
[29]姚葉珊,彭麗,曾麗玲.捏脊配合撫觸對新生兒黃疸干預的臨床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2011,25(26):3915-3916
[30]林艷,孫淑娥,董禮明,王文玲.撫觸捏脊按揉足三里消退新生兒黃疸100例[J].中國民間療法,2007,1(15):57
[31]朱梅.耳穴貼壓結合捏脊推拿和挑刺四縫穴治療小兒消瘦38例[J].陜西中醫,2010,31(5):591-592
[32]董文毅,吳超,金鐘太,陳蘇寧,李永軍,王曉茵.耳穴貼壓結合捏脊治療小兒消瘦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2007,27(3):185-187
[33]吳高鑫,崔瑾,張小珊,向開維.捏脊對厭食模型大鼠食量、尿D-木糖排泄量的影響[J].時珍國醫國藥,2008,19(1):75-76
[34]崔瑾,向開維,吳高鑫.捏脊對厭食大鼠下丘腦和血漿CCK-8的影響[J].四川中醫,2008,26(10):13-15
[35]張銳,王聯慶,李雨升,楊頡,王國才.捏脊療法對脾虛家兔血漿胃泌素的影響[J].按摩與導引,2004,20(5):5-7
[36]李鐵浪,趙鋒,張泓,袁宜勤,王歡歡,陳銳.捏脊療法對脾虛證家兔血清胃動素的影響[J].醫學研究雜志,2010,39(2):87-89
[37]李珍,唐勇,林小蘭.捏脊療法對大鼠血清中IL-2和免疫球蛋白的影響[J].新中醫,2012,44(5):131-132
[38]楊小平.捏脊療法益氣健脾作用的臨床探討[J].按摩與導引,2000,1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