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血管性癡呆(VD)作為一種以認知功能受損為主要表現的腦血管疾病給社會帶來巨大危害,現代醫(yī)學并無特效治療手段,針刺療法以其“廉、便、效”等特點在治療VD上具有一定優(yōu)勢。針刺治療VD的研究正不斷的多樣化、現代化、標準化。
關鍵詞:針刺血管性癡呆進展
【中圖分類號】R-0【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058-02
血管性癡呆(VD)是一種由各種腦血管病引起的腦功能障礙而產生的一組獲得性嚴重認知功能缺陷或衰退的臨床綜合征,主要表現為神經系統(tǒng)定位損害的癥狀和體征,另伴有執(zhí)行能力、定向力、近記憶力、計算力、視空間技能、情感和抽象判斷力等認知功能受損[1]。VD被認為是導致老年性癡呆的第2位原因,發(fā)病率僅次于阿爾茨海默病(AD),約占所有癡呆的10%-50%[2],在歐美占10%-20%,在日本約占50%[3],在我國,VD患者日益增多,給社會、家庭帶來沉重負擔。近年來,針刺治療VD的研究取得了成足進展,綜述如下。
1體針
孟迎春等[4]采用“益氣調血、扶本培源”針法,選取膻中、中脘、氣海、血海、足三里等,治療60例VD患者,6周后,治療組簡易智力狀態(tài)檢查表(MMSE)及長谷川癡呆修改量表(HDS)評分較前明顯改善且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李滋平等[5]采用“俞原配穴法”治療62例VD患者,取心俞、脾俞、肝俞、腎俞、神門、太白、太沖、太溪穴,12周后,針刺組MMSE及HDS評分較前明顯改善且明顯優(yōu)于西藥對照組。黃泳等[6]采用水溝穴與偏癱治療的常規(guī)穴位相結合的方法,治療5例VD患者,經20次治療后,應用正電子發(fā)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PET)技術,發(fā)現健腦額葉、顳葉、患腦豆狀核的代謝升高,初步表明水溝穴治療VD具有方向性特點,且與其改善腦區(qū)葡萄糖代謝有關。
2頭針
馮愛春等[7]采用頭穴久留法,取四神聰、神庭和百會穴,留針4h,對MMSE、ADL評分改善優(yōu)于常規(guī)留針組(30min)。楚佳梅等[8]采用頭穴久留法,取頂中線、額中線、雙側頂旁一線,靜留針10h,對認知能力、生活能力的改善和P300潛伏期的縮短優(yōu)于“都可喜”組。劉智斌等[9]采用頭部發(fā)際區(qū)排針法治療60例VD患者,頭針組對HDS、MMSE、社會活動能力調查表(FAQ)、神經功能缺損(NFD)評分、主要癥狀觀察(MS)評分改善優(yōu)于“都可喜”組。
3電針
黃琳娜等[10]通過電針刺激國際標準頭針穴(顳前線、顳后線等)治療VD患者92例,對MMSE、Blessed行為量表、ADL量表和中醫(yī)臨床癥候積分的改善優(yōu)于體針組。張會珍等[11]通過電針刺激百會、大椎、足三里、膈俞,干預VD模型小鼠,治療后進行行為學檢測、原位凋亡檢測技術(Tunel法)檢測海馬細胞凋亡情況,結果電針組在改善小鼠記憶能力及抑制海馬細胞凋亡效果優(yōu)于“尼莫地平”組。林穗金等[12]采用電針刺激百會、大椎和腎俞穴,干預VD模型大鼠10只,通過Morris水迷宮檢測大鼠學習記憶能力、原位雜交技術測定大鼠海馬CA1區(qū)和齒狀回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NMDAR)-2B mRNA的表達。結果示電針組可以提高VD大鼠海馬CA1區(qū)及齒狀回NMDAR-2B mRNA的表達,縮短平均逃避潛伏期,增強學習記憶能力。
4眼針
江紅等[13]針刺雙眼眶外區(qū)上下焦、心、肝、腎、脾穴,觀察治療前后腦電圖的變化,結果示治療后眼針組能增加α波頻和波幅、θ波頻,減低θ波幅。王鵬琴等[14]為探討眼針對VD大鼠學習記憶障礙及血液流變的影響,采用眼針(肝區(qū)、心區(qū)、腎區(qū))干預4-血管阻斷法制成VD大鼠模型,結果示眼針組與模型組相比,Y-迷宮箱學習記憶成績提高,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及纖維蛋白原濃度降低。
5針藥并用
徐阜溧等[15]采用“石杉堿甲”配合針刺治療VD患者,對MMSE、HDS評分改善優(yōu)于“石杉堿甲”組。李彩勤[16]采用醒腦益智湯配合針刺法治療38例VD患者,前后進行MMSE、ADL、HDS評分,結果示針藥結合治療可改善患者的意識和生活自理等能力。易莉等[17]采用針刺聯合補陽還五湯治療VD患者50例,針藥結合組在改善HDS、ADL評分上優(yōu)于中藥組。
6結語
綜上,基礎研究方面,在技術手段上,借助PET、Tunel、分子生物學等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來探討針刺效應和機制已成為熱點,其觀察的效應區(qū)域主要集中在腦區(qū),尤以海馬為主,但研究成果主要停留在針刺能引起區(qū)域相關指標的變化,對其作用機制探討還不夠系統(tǒng)和深入,針刺通過調控通路發(fā)揮治療作用已成為研究的熱點與難點;在干預方法選擇上,電針因其相對可量化而被廣泛使用。
臨床研究方面,越加重視多中心隨機對照方法與循證醫(yī)學的應用,針刺的方法亦呈多樣化,體針、頭針、電針常被組合使用。體針穴位選取,多以督脈、膀胱經、腎經、胃經、心經為主,并多以辨證取穴法及針灸配穴法命名。頭針穴位選取,多以大腦皮層功能投影區(qū)為取穴的基礎,也有不少關于留針時間的探討。在針藥結合上,西藥及單味中藥提取物因其起效機制明確,易于分析,被廣泛使用;以經典方劑結合針刺療法的研究也越加常見;針藥合用療效確切,但針藥兩法干預次序的不同是否對療效產生影響值得探討。觀察指標上,主要通過MMSE、ADL、HDS等量表的評分評價,功能核磁共振、PET等因價格昂貴,尚未廣泛應用。
雖然取得了良好的進展,但因針刺干預的因素較多,不利于分析產生針刺效應的關鍵因素。為減少干擾因素,減少取穴的數量不失為一有效的途徑,然而,針刺單穴治療VD的研究還鮮有報道,因此基于臨床有效的單穴研究將給基礎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同時在臨床上也會大大減輕患者痛苦和經濟壓力。
參考文獻
[1]翁映紅,黃堅紅.血管性癡呆的定義及診斷進展[J].廣東醫(yī)學.2010,31(14):1881-1882
[2]田金洲.血管性癡呆[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210
[3]ROMDN G C.Facts,myths,and controversies in vascular dementia[J].Neurosci.2004,226(2):49-52
[4]孟迎春,韓景獻.益氣調血扶本培元針法治療血管性癡呆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1,27(9):35-36
[5]李滋平,閆曉燕.俞原配穴法針刺治療血管性癡呆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0,29(4):227-228
[6]黃泳,賴新生,陳靜,等.水溝配合陽經腧穴影響血管性癡呆患者腦葡萄糖代謝的觀察[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6,33(3):278-279
[7]馮愛春,李立紅,等.頭穴久留針對改善血管性癡呆患者癥狀的臨床觀察[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34(5):757-758
[8]楚佳梅,包燁華,等.頭穴久留針對血管性癡呆病人認知和生活能力及P300的影響[J].針刺研究.2008,33(5):334-338
[9]劉智斌,牛文民.頭部發(fā)際區(qū)排針法治療血管性癡呆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07,27(6):412-414
[10]黃琳娜,安軍明,等.頭針治療血管性癡呆隨機對照臨床研究[J].上海針灸雜志.2010,29(2):79-80
[11]張會珍,張麗欣,等.電針對擬血管性癡呆小鼠腦組織海馬細胞凋亡的影響[J].針刺研究.2008,33(6):377-381
[12]林穗金,王瑋.電針對血管性癡呆大鼠海馬NMDAR-2B mRNA表達及學習記憶能力的影響[J].針刺研究.2008,33(5):301-305
[13]江紅,高兵兵,等.眼針治療血管性癡呆的腦電圖觀察[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08,26(4):799-800
[14]王鵬琴,王健,等.眼針對血管性癡呆大鼠學習記憶障礙及血液流變的影響[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7,34(10):1487-1488
[15]徐阜溧.石杉堿甲配合針刺治療腦梗死后血管性癡呆觀察及護理[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2,28(1):32
[16]李彩勤.醒腦益智湯配合針刺治療腦血管性癡呆38例[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9,20(6):1539
[17]易莉,劉玲.針刺聯合補陽還五湯治療血管性癡呆50例[J].陜西中醫(yī).2011,32(9):1224-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