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人類的平均壽命日益延長,社會老齡化已成為一個不可避免的世界趨勢。我國已于1999年10月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預計到2025年我國老齡人口系數將達到20%。老年人的健康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對精神衛生保健方面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其中老年抑郁癥就是重要的問題之一。本文對老年抑郁癥近年治療與護理現狀進行綜述。
關鍵詞:老年抑郁治療護理
【中圖分類號】R-0【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064-02
1抑郁癥及老年抑郁癥的定義
1.1定義。抑郁癥是一種原發于情感障礙的精神病,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悲觀、說話少、活動少,而老年抑郁癥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精神障礙之一。
1.2分型。國際通用的精神疾病診斷和分類系統,均未將老年抑郁癥列為獨立診斷類別。然而就發病年齡、臨床相、病程和轉歸與一般抑郁癥又確有諸多不同,因此,有人認為老年抑郁癥可能就是抑郁癥的一個特殊類型,但尚無定論[3]。而國內精神病專家把老年抑郁癥劃分為:內因性抑郁癥,激越性抑郁癥,反應性抑郁癥,疑病性抑郁癥,隱匿性抑郁癥和抑郁癥的假性癡呆六種類型。其中,應特別關注自殺傾向突出的內因性抑郁癥和容易被誤診的隱匿性抑郁癥。
2抑郁癥的測量
目前,老年抑郁測量的的量表很多,可以應用心理衛生評定量表如Brink等專門為老年人制作的老年抑郁量表(GDS)、流調用抑郁自評量表(CES-D)或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對抑郁進行量化的評估。研究表明GDS和CES-D均為出色的老年抑郁評估工具,可以用其對老年人進行抑郁癥狀的篩選,但信度較高的當數老年抑郁量表(GDS),中英文版均有,“是”與“否”的問題形式,簡單易懂,易操作,更為常用。GDS分為量表總分30分,正常分在10分以下;輕度抑郁:11~20分;中度抑郁:20~25分;重度為25分~30分。
3老年抑郁癥的病因及臨床表現
3.1病因。老年抑郁癥的病因仍在探索當中。研究表明,老年抑郁癥的病因可能與機體老化,特別是大腦的老年性退行性改變有關,也與老年期頻繁遭受的精神挫折有關[2]。近年來興起的腦影像學研究,提示在老年抑郁癥患者中存在著額、顳葉的萎縮及額葉白質的病變。“紋狀體-蒼白球-丘腦-皮層”通路受損導致與情緒控制有關的神經遞質如去甲腎上腺素和五羥色胺的功能失調,從而導致抑郁癥。
3.2臨床表現。老年人最常見的精神障礙主要有:情緒低落、思維遲緩、思維內容障礙及意志活動減少,軀體不適和睡眠障礙等表現,有時設置出現妄想與自殺。老年抑郁癥的臨床癥狀特點與中青年的相比有很大的差異,癥狀呈多樣化且趨于不典型,異常情緒表現為焦慮、激越及抑郁的混合狀態。而在國外總結老年抑郁癥臨床相的特點為:①家族史陽性者較少見,神經科病變及軀體疾病所占比重大,認知損害多,主訴軀體不適多,疑病觀念強烈;②體重變化、早醒、性欲減退、精力缺乏等因年齡因素變得不突出;③部分老年抑郁患者會以易激惹、攻擊、敵意為主要表現;④失眠、食欲減退明顯,情緒脆弱、波動性大;⑤憂傷的情緒往往不能被很好地表達;⑥自殺觀念常常不會清楚地表露,如患者可能會說“打一針讓我死吧!”,卻否認自己有自殺的念頭。
3.3抑郁癥對老年人的影響。抑郁癥對老年人身心健康危害嚴重。研究表明,抑郁會導致老年人軀體功能下降,對于患有慢性軀體疾病的老人來說,老年抑郁還使其臥床時間延長、疾病的致殘性增高;一些追蹤調查發現,老年抑郁病人的血管性癡呆患病率升高,自殺的傾向及因軀體疾病的死亡增加;此外,老年抑郁癥還使老年人非精神衛生方面的醫療費用增加,生活質量受到嚴重損害。
4國內外老年人的抑郁現狀
4.1發病率高。在我國,抑郁癥患者約有3600萬,女性患病率為男性的兩倍。隨著社會逐漸步入老齡化,65歲以上老人中抑郁癥患病率逐年上升。甚至已經大大超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據一項調查表明:65歲以上老年人存在明顯抑郁癥狀者占16%,其中重癥患者達5.2%。據WHO統計,抑郁病人占老年人口的7%~10%。在歐洲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65歲以上老年人抑郁癥患病率為12.3%。
4.2自殺率高。自殺是抑郁癥的最嚴重后果,老年人的自殺率大約是普通人群的2倍,而且老年人自殺絕大多數源于患抑郁癥,60%~9%的75歲以上老年自殺者臨床曾經被診斷為抑郁癥。老年患者一旦決心自殺,常比青壯年病人更堅決,行為也更隱秘,因此自殺成功率較高。
4.3易漏診。綜合醫院中,老年抑郁癥的識別和診斷是較棘手的問題,因多數患者是以身體不適為主訴前來就診,而非精神科醫生往往很難識別。綜合醫院老年抑郁癥的臨床分析中發現非精神科醫生對老年隱匿性抑郁的識別更困難,漏診率高達75%。國外在老年抑郁癥的漏診方面也有很多報道。
5老年抑郁癥的影響因素
據有關部門統計,老年抑郁癥患者中有76.8%的人都存在一定誘因。老年抑郁癥的發病誘因老年抑郁癥的發病誘因主要有四個方面。
5.1生理功能的退化。根據研究推斷腦功能的退化以及血管疾病(尤其是腦白質的損害)與老年抑郁癥的產生密切相關。王祖新[3]認為,老年抑郁癥的發生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調節功能削弱、正常睡眠和生物周期紊亂、調節情緒的中樞神經遞質改變如5-羥色胺(5-HT)和去甲腎上腺素(NE)功能不足以及單胺氧化酶(MAO)活性升高、腦形態的變化等有關。
5.2軀體疾病與功能障礙。一些軀體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及癌癥等與軀體功能障礙是老年抑郁癥的重要危險因子,其中軀體功能障礙和因疾病而導致的殘疾與老年抑郁癥關系更為密切,可能與老年人自理能力下降有關。
5.3心理因素。性格也會影響老年人抑郁癥的發生,良好的內在控制可以防止女性產生抑郁情緒,對于男性來說,具有神經質性格的人比較容易發生抑郁癥。老年人的抑郁情緒還與消極的認知應對方式如自責、回避、幻想等有關,積極的認知應對有利于保持身心健康。此外,老年人退休后對于角色轉變在心理上的不適應也會導致抑郁情緒的產生。
5.4社會因素。與朋友缺乏聯系、交際圈子變窄、人際互動減少、缺乏家庭和社會的情感支持不僅會導致老年人抑郁情緒的產生,而且在老年抑郁情緒的維持上起著重要作用。負性的生活事件如社會地位變化、生活變遷、家庭糾紛、喪偶等對老年抑郁癥產生、發展的作用也已被許多研究所證實。此外,婚姻狀況、經濟狀況、醫療保健方式以及居住條件對老年人的抑郁情緒的產生也起著重要作用。
6老年人抑郁癥的治療方法研究現狀
目前,老年抑郁癥的治療抑郁癥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和電休克(ECT)治療三種方法。由于老年抑郁存在生物學基礎,因此首推藥物治療,其次予以針對性的心理治療。對于嚴重自殺、自傷、拒食等危及病人生命的行為,應首ECT。一般無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均可給予ECT。老年病人宜采用改良的無抽搐電休克,以避免骨折等并發癥。
6.1藥物治療。有關老年抑郁癥的比較正規的抗抑郁藥療效研究為數不多,有關血藥濃度與療效關系的研究更為罕見。就療效而言,未發現有一種抗抑郁藥比其它藥物優越。在傳統的三環抗抑郁藥中,去甲替林、去甲丙咪秦因對心血管副作用小,而較多用于老年抑郁癥患者,與安慰劑相比,三環抗抑郁藥的療效要高出30%~50%。新一代的抗抑郁藥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在臨床研究中顯示比三環抗抑郁藥的副作用小,但療效上并無區別。單胺氧化酶抑制劑由于其不良反應大、禁忌情況較多,一般不適用于老年人。新一代的選擇性、可逆的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安全性高,在理論上應比較適合老年人抗抑郁治療,但遺憾的是現有的臨床資料不多。原則上講,在使用抗抑郁藥治療時,低劑量更適合于老年患者;但近來已有研究表明,低劑量的抗抑郁藥治療不僅容易造成治療的不充分,使病情呈慢性化,且易導致復發。
6.2電休克治療。國外大量的臨床實踐表明,電休克是一種安全可靠的治療手段,尤其對那些不能耐受抗抑郁藥治療的患者,電休克更是首選的治療方法。ECT治療嚴重抑郁癥和藥物治療無效的老年抑郁癥的有效性已經達成共識。ECT治療是安全的,死亡率約為0.002~0.004%,其中67%是由于治療時或治療后幾小時心臟的并發癥。
6.3心理治療。不少研究者都十分強調心理治療在老年抑郁癥患者治療中的必要性。無論如何,大多數研究者都同意,考慮到老年人的心理特點,不管使用何種生物學治療手段,合并認知心理治療都應作為一種治療常規。
7老年人抑郁癥的護理方法研究現狀
7.1心理護理。英國Leicester Terrace健康護理中心的研究表明:心理護理在心理健康服務中起到的綜合作用,可以提高對抑郁患者心理治療的效果。故此在治療中施行心理分析、疏導,通過正確分析病人的心理障礙特點,針對每個人不同的發病特點采取相應的心理護理,在治療中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并且減輕病人心理壓力,培養樂觀堅強的性格,增強病人的治療信心,鞏固治療療效,促進康復,提高生活質量。并指出在精神科護士指導下成立的社會網絡對社區老年人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指導,并提供社會支持,結果使老年人抑郁癥的發病率下降,生活滿意度提高。
7.2社會支持。秦俠等[1]通過對130名老年人調查證明:對外部援助感到不滿意者老年抑郁癥的患病率(13.6%)遠遠高于滿意者(2.0%);有子女、健在的兄弟姐妹和知心朋友的老年人抑郁癥患病率要低于沒有子女、健在的兄弟姐妹和知心朋友的老年人患病率;以前與父母相處不融洽的老年人抑郁癥患病率高于與父母相處融洽的老年人的患病率。有親人則產生精神上的牽掛和心理上期望對方關心,當現實中交往較少,長久的牽掛或被關心的心理需要沒有得到及時滿足時,老年人容易產生情緒低落、被漠視感和孤獨感。表明老年人自身被重視和照顧的心理需求和預期對其情緒影響較大。
7.3飲食護理。服用維生素B1、B2和B6對抗抑郁起一定的輔助作用。芬蘭的一個研究小組通過對一百多名抑郁癥患者跟蹤治療證實,服用維生素B有助于抑郁癥的治療。在日常食物中,動物內臟、蝦、蟹等甲殼類動物食品和乳制品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可以相應多吃點。因為它們所含的物質,都有抗抑郁功效。還有香蕉含有一種稱為生物堿的物質,可和提高精神和信心。
8總結及展望
老年抑郁癥是一種起病隱匿,后果較為嚴重但可以逆轉的慢性疾病,它已經成為當前全球所面臨的一個共同的課題和挑戰。雖然至今病因還在探索中,且診斷困難在臨床上極容易漏診和誤診,但若能得到及時識別與治療,老年抑郁癥的預后是良好的,大多數都能夠恢復健康。所以,要結合實際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給予心理安慰及支持,積極鼓勵老年抑郁要從自我做起,共同抵抗抑郁。通過老年抑郁自測,減少不必要的擔心。
展望:抗抑郁自助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多運動,使大腦多產生天然抗抑郁物質,如腦啡呔,增加欣快感;補充維生素B,抗神經炎因子,增強神經系統自我保護能力:美食抗抑郁,補償心理損傷;音樂治療,振奮精神,改善血行,調整陰陽,調節心率。降低血壓,促進消化;閱讀,多讀科幻,科普類讀物,增加積極向上心;此外目前還有新的療法如半小時吸氧抗抑郁、光照穿透抗抑郁、足反射療法抗抑郁、氣功抗抑郁、寫作抗抑郁、交際抗抑郁、和工娛抗抑郁等,都成為目前對抗老年抑郁的新嘗試。
參考文獻
[1]秦俠,胡志,徐曉超,陳若陵.老年人自評狀況和社會支持與老年抑郁癥患病率[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4年4月第18卷第4期
[2]林海萍,高亞菊,石麗霞.老年抑郁癥的心理特點及護理[J].黑龍江醫學,2005,29(5)
[3]王祖新.老年抑郁綜合征[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1998,17(3):175-176
[4]李曉巖.老年抑郁癥的研究進展[J].中國民康醫學,2006年7月第18卷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