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尋找頸、胸段綜合癥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方法:收集了自2005年至2010年間按頸椎病治療一個療程(15次)效果不明顯,經檢查符合頸、胸段綜合癥者48例;其中男22例,女26例。年齡在35—55歲之間。
結果:痊愈44例,治愈率91.7%;好轉4例,好轉率8.3%;有效率100%。
關鍵詞:俯臥位頸、胸段綜合癥頜枕、骨盆牽引按壓三種力
【中圖分類號】R224.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072-01
頸、胸段綜合癥是指第五頸椎到第二胸椎之間,由于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小關節錯位、背肌勞損、脊柱生理曲度改變等而引起的以頸椎病癥狀為主兼有胸背部疼痛、胸悶、心慌、氣短和肋間神經痛等綜合癥狀的疾病。屬于中醫的“痹癥”范疇。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收集了自2005年至2010年間按頸椎病治療一個療程(15次)效果不明顯,經X線片或MRI檢查符合本病者48例;其中男22例,女26例。年齡在35—55歲之間。
1.2診斷標準。頸部或肩部疼痛并向上肢放射痛,有觸電樣麻木感;頸部活動受限,后伸時加重或不能后伸;在第五頸椎到第二胸椎之間皮膚軟組織向后隆起;背部疼痛以肩胛區為重,伴有胸悶、心慌、氣短和肋間神經痛等癥狀。X線片或MRI檢查在第五頸椎到第二胸椎有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生理曲度變直或向后呈角、反張等。
2治療方法
2.1俯臥位—頜枕、骨盆牽引加手法按壓。具體操作:患者俯臥在牽引床上,頸椎牽引帶兜住患者下頜骨和后枕骨,另一頭固定在牽引床上;用骨盆牽引帶固定腰部,下端連接牽引器,開始緩慢牽引,力量5—10kg;牽引5分鐘后增加牽引力度,力量由小到大以患者能忍受為度,大約是自身體重的1/3—1/4;然后醫生在患者頸、胸段向后隆起的部位用空掌叩擊5—10次,用掌根向下按壓3—5次,有時能聽到“咔咔”聲響。牽引一般10分鐘。
2.2坐位頸椎旋扳法。患者坐在矮凳上,醫生坐于身后。用舒筋手法在頸部進行按、揉、捏、拿、彈撥等,重點是患病部位。然后一手托住患者下頜一手托住后枕部,囑其放松頸部肌肉,頭部前屈并向一側旋轉到最大限度時瞬間斜扳,多數能聽到小關節彈響聲,再作對側扳法;對有棘突偏歪者可作定點旋轉復位法。
2.3坐位后頂扳法。患者仍坐在矮凳上,雙手放于腦后十指交叉,醫生坐于身后,用一膝蓋頂住第七頸椎到第二胸椎之間隆起處,雙手從前拉住患者上臂內側讓其放松后仰,醫生瞬間后扳雙臂、膝蓋前頂,可聽到聲響。然后拿風池、拿肩井、點天宗穴、拿合谷穴,抖上肢結束操作。
3療程
每日一次,每次牽引10分鐘,按摩15-20分鐘。15次為一療程。
4療效觀察
4.1療效標準:痊愈:頸、肩背部疼痛、手指麻木均消失,頸椎活動正常。頸、胸段皮膚軟組織隆起減小或恢復正常。經X線片檢查頸椎生理曲度恢復正常或較原來有所改善。好轉:頸、肩背部疼痛減輕,手指麻木好轉,頭部轉動自如、可后伸。頸、胸段皮膚軟組織隆起減小。X線片:頸椎生理曲度無改善。
4.2治療結果。一個療程治愈11例,兩個療程治愈33例;治愈率91.7%;好轉4例,好轉率8.3%;有效率100%。
5典型病例
張某,男,48歲,機關干部,頸部疼痛三月余,后背及肩胛部疼痛,左上肢麻木,左手五指麻木,有觸電樣感覺;頭部不敢后伸伴有心慌胸悶。診斷為“頸椎病”。經過常規的坐位牽引和推拿治療15次效果不明顯而來我處治療。經查第五頸椎到第一胸椎間皮膚向后有較大隆起;MRI片見頸6、7椎間盤突出,頸5到胸2生理曲度消失并向后呈角。椎旁壓痛明顯。經過用本方法治療一個療程大有好轉,兩個療程痊愈。
6討論
頸、胸段綜合癥在臨床中并不少見,但報道較少,究其原因大多是因為檢查不認真仔細,忽略了對胸椎的檢查,因此對那些癥狀較重,病程長,特別是頸、胸段皮膚有向后隆起者應進一步做X線片或MRI檢查以便確診。在治療上筆者采用的俯臥位—頜枕、骨盆向上、下兩側同時牽引,一方面由于是俯臥位患者易于放松,頸椎向上牽引的同時骨盆也同時向下牽引,將整個脊柱拉長,牽引力量大;在加上醫生在患病部位(隆起處)向下按壓;這樣就形成了三種力(向上下兩側牽引的力和向下按壓的力),力的作用點正好在患處,利于椎間隙的拉寬,使向后凸起的椎體復位,椎間盤突出得以還納或改變位置,小關節錯位得以矯正,使脊椎恢復正常的生理曲度。因此見效快效果好,安全可靠,便于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