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R224.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073-01
面神經炎,中醫俗稱“面癱”,為莖乳突孔內急性非化膿性炎癥而引起周圍性面神經麻痹,表現為一側面肌突然癱瘓,口眼歪斜,是臨床常見病。筆者采取針刺加面部按摩治療面神經炎30例,獲得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0——2012年本院康復科門診初診患者60例,診斷符合面神經炎,并排除其它原因所致之周圍性面癱,如腦部病變,腮腺病變,手術外傷等,入選病例發病均在1周之內,且沒接受任何治療,6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兩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對照組于就診當日給予口服強的松片30mg/d,連用3天后逐漸減量,連續用藥不超過10天,維生素B1100mg,維生素B120.1mg肌肉注射,1次/日,連續10天,以后改成口服復合維生素B片,每周門診復診。
對照組在上述用藥的基礎上,給予針刺加按摩治療。具體操作:①針刺治療以透刺法,其中攢竹透睛明,陽白透魚腰,地倉透頰車(均為患側),合谷透勞宮(健側),針刺得氣后,施以中等強度捻轉瀉法,留針半小時緩慢取針。針后行面部按摩治療;②患者取仰臥位,醫者坐位于患者頭側,雙手于患者雙側面肌施予手法,先以一指禪推法自印堂沿睛明、四白、陽白、太陽穴循環往返治療約8分鐘,繼以一指禪推法自印堂沿上關、下關、頰車、聽會、完骨、迎香、地倉、承漿往返治療約8分鐘,再用抹法在上述穴位治療3遍。最后拿風法、肩井與對側合谷結束治療[1]。按揉法:取穴位同上,配合擦法治療。先以大拇指按摩上述各穴,使手法產生熱脹麻痛的感應,約10分鐘,再用小魚際擦患側面部,以透熱為度,上述兩種方法要求輕快柔和,提高神經興奮性,加速局部血供,均可配合熱敷,加強手法效果。
1.3療效評價。面神經炎療效標準[2]參照《上海市中醫診療常規》。痊愈:閉眼好,額紋及兩側鼻唇溝對稱,鼓腮露齒無障礙。有效:額紋及兩側鼻唇溝基本對稱,閉眼及露齒輕度障礙。未愈:額紋及鼻唇溝不對稱,閉眼及露齒嚴重障礙。
2結果
兩組患者分別于治療后20天,30天作面癱療效評定,治療結果見表1,顯示治療組與對照組的療效有顯著性差異,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秩和檢驗P<0.05。
3討論
中醫認為本病多由正氣不足,絡脈空虛,衛外不固,風寒之邪乘虛入中,經脈空虛,氣血運行不暢而使面部經筋失于濡養,以致肌肉弛緩不收而出現口眼歪斜,針刺治療作用機制在于:①恢復神經和肌肉功能;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營養代謝。[3]而按摩能使肌群獲得更多的血液供應和營養物質,從而增加肌肉的潛在能力。面肌產生的被動運動,能維持肌肉張力,防止癱瘓肌被健側面肌的過度牽引,或能減慢肌肉的攣縮,并為主動運動作準備。[4]
參考文獻
[1]張明島主編.上海市中醫診療常規[M].第1版.上海.上海市衛生局,1996.202
[2]陳忠良主編.推拿治療學[M].第1版.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88.161-162
[3]倫新,李萬瑤主編.現代針灸臨床集驗[M].北京:第一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66—167
[4]王云虹,長春嚴陶主編.中國推拿大成[M].第2版.長春出版社,1994.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