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總結通過中醫正骨手法復位拇指外展板及“8”字形外固定治療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的護理體會。
方法:本組37例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的患者,均應用中醫正骨手法復位拇指外展板及“8”字形外固定,實施有效的心理護理、功能鍛煉和康復指導等護理措施。
結果:本組37例中優27例,良8例,差2例。
結論:輔以中醫藥功能康復鍛煉有力的促進了拇指功能的恢復。本組操作方法簡單,固定可靠,是治療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第1掌骨中醫正骨手法復位拇指外展板及“8”字形外固定護理
【中圖分類號】R224.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074-01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共37例,男30例,女7例,年齡18~39歲,平均26歲,損傷原因:運動致傷14例,跌倒時拇指著地致傷15例,其中有8例為車禍致傷,均為閉合性骨折(其中5例皮膚淺表擦傷,不影響手術安排),就診時間數小時至數天不等,平均為2d,傷后急診行X線片檢查確診者37例,立即給予中醫正骨手法整復37例。
1.2治療方法。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下,患者坐位或者仰臥位,在維持牽引及骨位下在骨折部安置壓墊及拇指外展板,將第一掌骨固定于外展、背伸、拇指對掌位。分別在指間關節、掌指關節及虎口處、掌腕關節處和前臂下段放置減壓緩沖棉墊。先用粘膠帶環形固定指間關節與外展板上,指尖呈對掌位;后用長約30CM、寬約2CM的粘膠帶中間部分沿第一掌骨頭掌側部粘貼并在第一掌骨基底部橈背側的外展板上交叉下壓,將兩尾端粘壓于腕部呈“8”字形固定,最后分別在腕部、前臂下段做粘膠帶環形固定以加強固定,防止滑脫。固定完畢檢查固定松緊度、拇指遠端循環和感覺情況,予以適當調整后用三角巾抬高患肢懸吊于胸前休息。
1.3結果。本組37例均及時復查,及時評估,從患者拇指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感覺恢復、血液循環狀態、外觀五方面進行評定,優27例,良8例,差2例。后期并發癥主要是壓瘡及畸形愈合,本組2例。
2護理
2.1臨證護理。①《內經》曰:“善診者,必先醫其心,而后醫其身[1]”。及時消除其緊張情緒及思想顧慮,定期與患者溝通,鼓勵和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熱情勸導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2]。②局部以掌骨夾板固定的病人應定時檢查固定情況既保持有效固定又不能壓迫過緊,囑其不可隨意拆開夾板。③鼓勵病人自己料理生活,凡整復固定后若無其他禁忌應盡量做力所能及的事。
2.2飲食護理。①早期:骨折后1—2周,主要為散瘀消腫,飲食以清淡為主,忌酸辣、燥熱油膩。不宜過早給予肥膩滋補之品。②中期:骨折后2—4周,主要為祛瘀生新,接骨續筋,飲食由清淡轉為適當的高營養,以補給更多維生素A、D及鈣和蛋白質。③后期:骨折后5周以上,主要通過補益肝腎、氣血,以促進骨痂生長,舒筋活絡,飲食上可解除禁忌。
2.3用藥護理。①早期:骨折后1—14天,宜用行氣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七味三七口服液或玄胡傷痛片、創傷消腫片等。②中期:骨折后14—28天,宜用活血化瘀,接骨續筋的歸香正骨丸等。③后期:骨折28天以后,經過早期和中期治療后,宜著重養氣血,補肝腎,壯筋骨,可內服雙龍接骨丸,或雙龍接骨丸加復方雞血藤膠囊;解除夾板后外用鄭氏舒活酊及各類洗藥以舒筋活絡、通利關節。
2.4健康指導。①患肢固定后保持抬高患肢或將患肢懸掉于胸前。②解除外固定后全面練習手掌活動握拳等,范圍由小到大,次數由少到多。③定期復查,逐步恢復功能活動。
3討論通過中醫正骨手法復位拇指外展板粘貼帶“8”字形外固定及采取有針對性的個體化護理措施,使患者盡快的恢復患指功能,積極進行功能鍛煉,是取得治療效果的關鍵。
參考文獻
[1]姜保國主譯.創傷骨科核心知識[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20,142
[2]劉麗娜.胸痹患者的辯證施護30例[J].實用護理雜志,2003,19(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