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觀察西藥結合手法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療效。
方法:將15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100例和對照組50例。治療組采用鹽酸氟桂利嗪膠囊結合手法治療,對照組單純應用鹽酸氟桂利嗪膠囊治療。治療1~3個療程,隨訪半年后進行療效分析。
結果:治療組治愈率為85%,總有效率為97%。
結論:西藥結合手法治療頸性眩暈,見效快,效果好,臨床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頸性眩暈藥物手法
【中圖分類號】R224.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076-02
頸性眩暈,又稱椎動脈型頸椎病,是臨床上頸椎病中常見的一種類型,以眩暈,頭痛為主要癥狀.此病常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生活,筆者采用口服西藥配合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診斷標準。參照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所議定的關于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1]:①以發作性眩暈為特點,眩暈可因頸部轉動而誘發或加重,重者伴有惡心嘔吐;②多伴有頭痛,耳鳴,失眠多夢,易驚等;③多有猝倒史,即患者突感四肢無力而跌倒在地,但神志清,自已可立即爬起來.多數患者能回憶起與轉頭有關;④多伴有頸部僵硬,疼痛,活動受限,肩背臂麻痛;⑤棘突或其兩側多有壓痛點;⑥旋頸試驗陽性;⑦X線攝片:顯示不同程度的頸椎椎體,鉤椎關節骨質增生,椎間隙狹窄,椎間孔變窄;頸椎曲度改變:平直,反張,滑脫,棘突偏離中線;寰樞關節張口位顯示樞椎齒狀向一側偏移及寰樞關節兩側不對稱,項韌帶,前后縱韌帶鈣化;⑧經顱超聲多普勒(TCD)檢查證實有不同程度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1.2一般資料。選擇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確診為頸性眩暈患者150例為觀察對象,入選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100例和對照組50例;治療組100例,其中男38例,女62例;對照組50例,其中男23例,女27例;最小27歲,最大72歲;平均年齡55.5歲;病程2天-半年,平均1.5月。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臨床癥狀、發病時間等方面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排除標準。排除椎動脈自身病變,耳源性,高血壓病,血糖因素,嚴重的心血管,肝腎造血系統疾病;骨腫瘤,精神病患者,顱內占位性病變。除外椎動脈第1段(未進入第6頸椎橫突孔之椎動脈)受壓所引起的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未按規定服藥或再接受其他相關治療,影響療效評價者。
2治療方法
2.1對照組。鹽酸氟桂利嗪膠囊(西比靈)5毫克,65歲以下者每天睡前口服10毫克;65歲以上者每天睡前口服5毫克。
2.2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①采用按、揉、拿、捏、推,放松頸、項部肌群;②摸清偏歪棘突,紊亂關節,按不同的錯位類型、部位、方向,采用龍氏搖、搬、推不同手法進行定點正骨復正[2];③囑患者平躺,醫者站在患者頭頂側,微俯身體,雙手指交叉托于患者頸項部,沿頭頂方向瞬間發力拔伸、牽拉并移動患者身體,重復三次;④點按風池、百會、印堂、太陽穴,結束手法,每天一次。
以上療法,10天為一個療程,治療1~3個療程,隨訪半年觀察療效。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3]。臨床痊愈:眩暈、頭頸背疼痛等癥狀和陽性體征完全消失,能夠正常工作和生活,隨訪半年未復發;顯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偶因疲勞后旋頸時出現短暫性眩暈,不影響日常工作;有效:眩暈發作次數減少,程度減輕,存留部分相關癥狀與體征,對日常工作生活稍有影響;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
3.2隨訪結果。見表1,表2。
由表1可知,治療組痊愈率和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意義(P<0.01),說明采用藥物結合手法治療該病療效優于單純鹽酸氟桂利嗪膠囊(西比靈)治療。由表2可知,治療組痊愈療程明顯短于對照組。
4討論
目前認為,引起頸性眩暈的機理是:頸部急慢性外傷,導致頸椎周圍軟組織感受器興奮,炎癥性肌痙攣,反射性刺激丘腦下部交感神經興奮,或頸椎間盤損傷、退變,刺激椎動脈周圍的神經叢,引起椎-基底動脈系痙攣,繼而導致前庭神經系缺血性變,前庭功能障礙而發生眩暈;椎體、鉤椎關節的增生,或鉤椎關節囊壁腫脹,充血及滲出直接縮窄了橫突孔的橫徑,使椎動脈穿行的橫突孔直接或間接狹窄,刺激與壓迫椎動脈及交感神經而引起血管痙攣,狹窄或曲折;或由于頸椎失穩,鉤椎關節松動移位而波及上下橫突孔以致出現軸位或側位移動,使頸交感神經受到刺激而引起椎動脈及其分支發生反射性痙攣,導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繼而出現以眩暈為主要癥狀的一系列病癥。
手法治療可解除肌痙攣,松解關節囊和韌帶的攣縮,調整頸椎紊亂,復正錯位的關節,恢復頸椎正常生理曲度和關節穩定性,重建脊椎的力學平衡;牽引能夠牽開椎間隙,擴大椎間孔,增大橫突孔距離,消除對交感神經的激惹,解除對椎動脈的壓迫,改善腦部的血液循環,達到了脊柱內外平衡的目的。施術時手法宜穩、準、輕、巧,剛柔相濟,輕重結合,切不可使用暴力蠻力,筆者體會到手法只要運用得當,施術準確,大部分患者均可收到立竿見影之效。
本觀察表明,藥物結合手法治療頸性眩暈明顯優于單純口服鹽酸氟桂利嗪膠囊(西比靈)治療,藥物、手法同時應用,注重血管、局部的骨性及軟組織的退變,三者同時施治,能有效地擴張椎動脈,加快頸部血管的血流速度,改善腦部的血氧供給,達到消除臨床癥狀體征的目的。本法能縮短療程,見效快,效果好,臨床上有值得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孫宇,陳琪.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中華外科雜志,1993,31(8):472
[2]魏征.脊椎病因治療學[S].商務印書館,1995.97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學行業標準,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