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對22例椎動脈型頸椎病采用針灸推拿方法的治療效果。
方法:選擇我院在2010年9月到2011年9月收治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44例,將他們隨即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在觀察組中采用針灸推拿的方法治療患者,在對照組中采用傳統的推拿手法,觀察對比兩組的治療結果。
結果:觀察組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0.90%,而對照組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2.72%,兩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椎動脈型頸椎病采用針灸推拿治療可顯著提高臨床效果,消除癥狀,改善患者生存質量。
關鍵詞:針灸推拿椎動脈型頸椎病治療效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R224.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081-01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因為機體椎動脈被壓迫或刺激后形成的相關癥狀。這種疾病引發的癥狀很多,但是一般都是在旋頸時候發生的,且患者一般都會伴隨著頸部疼痛、活動范圍受限等等癥狀。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表現一般為眩暈、猝倒、頭痛和眼部癥狀等等。另外,椎動脈型頸椎病還會引發延髓麻痹以及其他腦神經癥狀的出現,如語言不清、吞咽障礙、聲音嘶啞以及伸舌障礙等等[1]。在本次研究中選擇我院收治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44例,將他們隨即分為兩組,觀察組的對照組。在觀察組中采用針灸推拿的方法治療患者,在對照組中采用傳統的推拿手法,觀察對比兩組的治療結果。現將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在2010年9月到2011年9月收治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44例,其中男21例,女23例。患者的年齡在37~7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5.3±12.9)歲。患者的病程在5個月到16年之間。將他們隨即分為兩組,觀察組的對照組。在觀察組中采用針灸推拿的方法治療患者,在對照組中采用傳統的推拿手法。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等方面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對于對照組的患者采用傳統的推拿手法。患者采取坐位,醫者在患者身后用拇指和掌根部位按揉患者的肩中前、鳳池、肩髑、曲池以及外關等穴位數次,再按揉頸椎兩側,采用上下來回的方法按揉10~20次。再用雙手提拿頸椎后以及頸部兩側的肌肉,之后做頸項部拔伸旋轉法,端提頸椎法以及頸椎扳法。最后提拿揉按患者兩側的肩井、振擊大椎,叩打肩背以及上肢。對于觀察組的患者在推拿法的基礎上加以針灸治療,具體方法如下。對患者的頸部壓痛點采用28寸的針進針1.0~1.5寸,針尖的方向微微偏向椎柱[2]。行平補平瀉的手法。在針刺結束之后對患者進行局部的溫灸。大椎穴用2寸的毫針進行直刺,直刺時針尖微微斜向上,針刺深度為1.0~1.5寸之間。其于腧穴均可以采用平補平瀉法加以溫灸,從而加強疏通經絡的效果。留針時間為20~30min,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每天或者隔天一次。
1.3療效評定。痊愈:患者原來的癥狀消失,肌肉正常,頸部、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正常的工作和勞動;顯效:原有的癥狀得到減輕,頸部、肩背部的疼痛感得到減輕,個肢體部分功能得到改善。無效:患者各個癥狀沒有明顯的改善。
1.4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11.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統計軟件,數據用X±S表示,治療前與治療后比較應用配對t檢驗,觀察組和對照組之間的比較使用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在總有效率上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討論
近年來對這人們生活工作節奏的不斷加快,常常超負荷長時間的伏案低頭工作,以及傳統的生活規律的變化,頸椎病的發病年齡段漸漸趨前,而且在30~50歲之間的年齡段的青壯年。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特征,最常見的是頭痛,眩暈和視覺障礙等。頭痛由于枕大神經病變。常呈發作性疼痛,持續數分鐘,數小時乃至更長,偶爾也可為持續性疼痛,陣發性加劇。疼痛的性質存在差異。通常以跳痛或灼熱痛定義,而且局限于一側頸枕部或枕頂部,同時伴有酸,脹等異常感覺。疼痛多于早晨起床后,轉動頭頸部或乘車顛簸時發生或加劇。對于椎動脈型頸椎病采用針灸推拿的方法治療能夠具有比較好的治療效果,綜合治療的效果優于單一治療,再者,中醫治療比西醫治療更加具有優勢,雖然這些觀點缺乏充分的科學依據,但是針灸治療本身不用藥物,使用方法簡單、安全而且價格低廉。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在總有效率上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椎動脈型頸椎病采用針灸推拿治療可顯著提高臨床效果,消除癥狀,改善患者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上海市衛生局.上海市中醫病證診療常規[J].2版,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3:386.387
[2]王楚懷.卓大宏.頸性眩暈患者癥狀與功能評估的初步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1998,13(6):24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