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康復治療對腦卒中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
方法:選取我院2006年8~2012年2月86例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康復治療。
結果:治療前兩組間CNS、FMA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康復治療1個月后兩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腦梗死采取康復干預治療能明顯降低肢體致殘程度,有效幫助患者恢復肢體運動功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康復治療腦卒中患者肢體運動功能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083-02
我院自2006年8月至2012年3月對本科86例腦卒中患者肢體運動功能進行康復治療并結合祖國醫(yī)學的特色如中藥,推拿等,明顯的改善了腦卒中患者的病死率和病后康復率,取得了顯著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及方法
1.1臨床資料。所選86例患者均經頭顱CT或MRI證實且符合腦卒中的診斷標準[1],均為本院2006年8~2012年2月住院病人,其中男47例,女39例,年齡46~78歲。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3例,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齡46~73歲,平均年齡56歲,其中腦梗死29例,腦出血14例,治療組43例,其中男22例,女21例,年齡49~78歲,平均年齡55歲,其中腦梗死26例,腦出血17例。兩組一般資料(如性別、年齡、病程、合并癥、癱瘓程度及神經系統(tǒng)陽性體征等)經分析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2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如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在治療期間,如有并發(fā)癥出現(xiàn)時均給予藥物對癥治療。對照組不給予康復治療,治療組在患者神志清楚,生命體征平穩(wěn),病情不再發(fā)展時進行肢體運動功能訓練,1個月后觀察療效。具體方法如下。
1.2.1良肢體變換。保持良好的功能位是防止或對抗痙攣姿勢出現(xiàn),保持肩關節(jié)及早期誘發(fā)分離運動而設計的一種治療性體位,保持肢體處于功能位防止患肢關節(jié)攣縮變形和關節(jié)脫位。
1.2.2坐位訓練。囑患者進行坐位訓練,床頭搖高30°,當患者坐位承受的最長時間超過30min后,隔日增高10°再訓練,直至能維持90°并超過30min后開始進行床邊健、患側起坐訓練,床邊坐位平衡的訓練應從偏癱側開始,可使偏癱側向前,以取代通常后縮的姿勢。
1.2.3步行練習。步幅均勻,頻率適中,先抬一足跟部,重心轉移,另一腳跟亦先著地,重心又轉移之后足,開始下一個步態(tài)周期。
1.2.4推拿按摩。可以幫助肢體舒經活絡,改善血液循環(huán),促進淋巴回流,使肢體經脈得以通養(yǎng),有益于肢體運動功能的改善,同時,囑家屬進行輔助康復治療做肢體運動的被動運動以增強療效。
恢復期采取益氣活血與肝腎同治的原則,運用燈盞花,舒血寧等特色中藥,同時選取針灸,推拿,按摩,灌腸,外洗,熱敷等多種中醫(yī)傳統(tǒng)治法,即提高了臨床療效,又突出了中醫(yī)特色。
1.3療效標準。神經功能缺損評定:采用中華醫(yī)學會推薦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量表(CNS),最高分45分,輕型0~15分,中型16~31分,重型31~45分。
肢體運動功能采用改良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進行評分[2]:正常為100分;<50分為嚴重運動功能障礙;50~84分為明顯運動功能障礙;85~95分為中度運動功能障礙;96~99分輕度運動功能障礙;
1.4統(tǒng)計學方法。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
2結果
治療前兩組間CNS、FMA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康復治療1個月后兩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腦卒中是神經系統(tǒng)常見病和多發(fā)病之一,臨床多表現(xiàn)為神昏,肢體偏癱,語言蹇塞,吞咽困難等,肢體關節(jié)畸形,攣縮,肌肉萎縮等不同程度的偏癱導致很多患者及家屬的心理嚴重障礙,因此,積極采取有效的康復干預能盡可能幫助患者恢復肢體運動功能并防止疾病的進一步發(fā)展。腦梗死采取康復干預治療能明顯降低肢體致殘程度,有效幫助患者恢復肢體,運動功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2]朱玉連,胡永善,吳毅,等.早期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前3個月功能恢復的可能性[J].中國臨床康復,2004,8(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