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分析中度有氧運動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臨床癥狀的治療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隨機將90例Ⅰ~Ⅱ級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為藥物治療+有氧運動組(A組)和藥物治療組(B組)。經隨訪4個月后,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
結果:A組慢性心衰患者經加用有氧運動治療后,顯效率75.6%,有效率24.4%。B組顯效率55.6%,有效率44.4%。A組治療效果好于B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無明顯不良反應。
結論:中度有氧運動可使Ⅰ~Ⅱ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中度有氧運動慢性心力衰竭治療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087-02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由于心臟結構或功能性疾病導致心室充盈和射血能力受損而引起的一組臨床綜合征,是各種心臟疾患的終末狀態。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療方法主要是糾正血流動力學異常和緩解癥狀。既往認為體力活動可加速患者左心室功能的惡化,心衰患者應避免體力活動。經過多年臨床研究,認為體力活動的減少可導致體力去適應,加重慢性心衰患者的癥狀和運動耐量的下降[1]。中度有氧運動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越來越多,本文評價中度有氧運動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臨床癥狀的影響。現將研究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
病歷選擇與分組。2010年8月~2011年9月在河北大學附屬醫院診斷為CHF的住院患者90例。符合如下特點:①有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擴心病等病史,心臟以左室擴大為主,左心室射血分數均≤40%;②心功能分級為“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心功能分級”標準的Ⅰ~Ⅱ級;③患者有心悸、胸悶、氣短、下肢水腫等臨床癥狀。④均排除嚴重臟器疾病。一般資料具有統計學意義。隨機分為藥物治療+有氧運動組(A組)和藥物治療組(B組),A組45例,男性28例,女性17例,平均年齡(63.24±3.71)歲;B組45例,男23例,女22例,平均年齡(61.36±4.13)歲。
2方法
2.1治療方法。藥物選用螺內酯、雙氫克尿噻、卡托普利、美托洛爾等,依據癥狀及病情適量加減。A組并采用有氧運動。運動方案:目標心率=(最大心率-靜息時心率)×60%+靜息時心率。可以采用踏車訓練和步行訓練兩種,包括運動前熱身的時間為30~40min,每周3~5次。運動處方的設定應當針對每一位患者的情況而定[2]。
2.2療效判定。顯效:心功能明顯好轉,左心室射血分數均>40%,雙下肢水腫完全消失,體重下降,胸悶、乏力等臨床癥狀消失,運動耐力提高。有效:臨床癥狀好轉,左心室射血分數均≤40%;無效:臨床癥狀無好轉,心功能無恢復。隨訪4個月后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
2.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軟件包,計數資料進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3結果
A組慢性心衰患者經加用有氧運動治療后,顯效率75.6%,有效率24.4%。B組顯效率55.6%,有效率44.4%。A組治療效果好于B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兩組患者均無明顯不良反應。
4討論
1980年之前,眾多學者認為心力衰竭需要絕對的休息,認為休息可減少心肌的耗氧量,減輕心臟負擔。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長期臥床會導致褥瘡、栓塞、廢用性肌萎縮、骨質疏松、以及運動耐量下降等并發癥。近年來,相關文獻研究表明,對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療正在從傳統、單一的藥物治療模式向“藥物+中度有氧運動”相結合的治療模式轉變[3]。研究發現,除心功能Ⅲ~Ⅳ級患者需臥床休息并減少活動外,病情穩定的患者進行中度有氧運動可以改善血流動力學指標,提高心輸出量,增加機體器官血液及氧的供應,目前運動鍛煉已經作為輔助治療的手段之一[4]。一般中度有氧運動的運動時間為30分鐘或以上,運動強度在中等或以上(即最大心率的75%至85%)。本實驗組90例患者,運動治療方案實施個體化,沒有死亡病例發生,說明有指導的中度有氧運動是安全的,這與國外一些大型的臨床試驗報道相一致。
本研究結果顯示,中度有氧運動對于Ⅰ~Ⅱ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安全的,治療有效,可以改善臨床癥狀,提高心衰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Slomka PJ,Cheng VY,Dey D,et 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yocardial Perfusion SPECT Anatomically Guided by Coregistered 64-Slice Coronary CT Angiography[J].J Nucl Med, 2009,50(10):1621-1630
[2]李淑榮,王艷,朱志中.有氧運動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響[J].中國傷殘醫學,2010,10(4):57-58
[3]戴閨柱.慢性心力衰竭治療的現代概念[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0,28(1):75-78
[4]Andersen K, Jonsdottir S, Sigurethsson AF. The effect of physical training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J].Lacknabladid,2006,92(11):757-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