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討論宮頸內口的功能檢查在防治早產和流產中的臨床效果。
方法:收集30例曾有過不孕或流產史,后經過治療后妊娠的患者,在未妊娠期宮頸內口可通過8號擴張器而無阻力者,可以認為宮頸機能不全。如果宮頸內口不能容8號擴張器,在其妊娠的早,中,晚三個階段結合陰道超聲檢查,測量出宮頸的各個經線,如發現患者宮頸機能不全,即行宮頸環扎術。
結果:宮頸機能不全的發現率為60%,明顯隨流產的次數增多而增高,經診斷為宮頸機能不全的孕產婦及時進行宮頸逢扎,術后仍然發生早產的發生率為6.7%,明顯小于未經過宮頸縫扎的患者發生早產或流產的幾率(42.9%),P<0.05。而宮頸機能良好或者輕微機能不全的孕產婦但進行了宮頸縫扎術后,無一人發生流產,P<0.05。
結論:未妊娠期使用宮頸擴張器對宮頸機能進行早期評價,妊娠的早,中,晚三個階段結合陰道超聲檢查,測量出宮頸的各個經線,如發現患者宮頸機能不全,即行宮頸環扎術。做出早期診斷和治療,可顯著降低宮頸機能不全患者的流產或早產發生率。
關鍵詞:宮頸機能早產預防擴張器宮頸縫扎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094-02
宮頸機能不全是臨床工作中較為常見的引起孕婦早產或流產的誘因之一,而且更是產科中常見的并發癥。由于人工流產人數的普遍增多,使宮頸機能不全的發生率逐漸增高,使用擴張器和超聲結合的方式檢查宮頸機能在產科工作中逐漸引起大家的注意。本文收集了曾患有不孕癥或有過流產史后經過治療后妊娠的孕產婦30例,對其進行圍產期的縱向觀察分析,以探討宮頸內口功能檢查在預防早產和流產中的臨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收集2010年6月1日至2012年6月1日期間在本院接受治療的曾有過不孕史或流產史的孕婦共30例,年齡為20至40歲,平均年齡為32.5歲。其中初產婦為1例,5例患者有過一次自然流產,12例患者有過兩次自然流產,11例患者有過三次自然流產,1例患者有過四次以上的流產。
1.2宮頸機能的診斷方法。患者未妊娠期,使被檢查患者的膀胱輕度充盈,以截石位姿勢,使用8號宮頸擴張器檢查能否順利通過患者宮頸。結合患者病史,妊娠的早,中,晚三個階段結合陰道超聲檢查,觀察宮頸各部分徑線和形態。
1.3宮頸機能診斷標準。宮頸機能不全早期診斷主要依據:①有兩次以上晚期流產或早產史,且每次均發生于同一妊娠月份或者接近同一月份。②流產或早產特點是無明顯自覺癥狀,先自然破膜,產程短,排出正常胎兒。③孕前查體時,常規行超聲或宮頸擴張實驗,B超宮頸呈V形或能通過8號擴張器。孕早期宮頸陰道段小于0.5cm或缺如。孕期到達12周后,宮頸內各部位徑線的正常值如下:長度≥2.6cm,寬度≤3.2cm,宮頸管內徑≤0.5cm;隨著孕周的增加,宮頸各部位徑線發生變化,寬度漸增寬,長度漸增長,但是宮頸管內徑不發生顯著變化。
1.4宮頸縫扎手術方法。排空膀胱后,行骶管麻醉或腰麻,取膀胱截石位,常規消毒外陰、陰道穹窿。用陰道拉鉤充分暴露宮頸及穹窿部分,鉗夾宮頸,向下牽出。牽引左側宮頸,用三角針雙10號絲線于宮頸后唇距穹窿0.5cm約4點處進針,穿過宮頸后唇,于前唇2點處出針。牽引右側宮頸,針線穿一1.5-2cm長橡皮管,從宮頸前唇距離前穹窿0.5cm膀胱附著處下方約10點鐘位置進針,穿過宮頸前唇,于后唇8點鐘位置出針,將針線再穿一1.5-2cm長橡皮管,兩端三重打結。線端留3cm長以便日后拆線。
1.5隨訪方式。分別在孕期中的12周,20周,30周這三個時期進行常規隨訪,結合陰道超聲檢查結果,判斷宮頸的機能變化。若發現宮頸形態發生變化則適當縮短隨訪周期,增加隨訪次數。如果宮頸的各部位徑線發生異常改變,結合宮頸內口的形態變化,適時進行宮頸環扎手術治療,對于不愿接受手術治療或不適宜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采取保守的治療方法:靜臥休息,使用安胎藥物治療。
2結果
根據以下標準將患者分為三組做對照研究,第一組患者為宮頸機能正常組,含有8例患者,平均年齡為32.3±4.2歲,包含一名初產婦,4名有過兩次流產史患者,3名有過三次流產史患者;第二組為宮頸機能不全并且采用宮頸環扎治療組,包含15名患者,平均年齡為35.1±1.5歲,包含有5名有過一次流產經歷的患者,8名有過兩次流產經歷的患者,2名有過三次流產經歷的患者;第三組為診斷為宮頸機能不全但拒絕進行宮頸環扎手術的患者,包含有7名患者,平均年齡為38.2±3.1歲,六名有過3次流產經歷,一名有過四次以上流產經歷。各分組患者年齡比較無差異。
結果共發現宮頸機能不全患者18例,比例占60%,結果顯示宮頸機能不全隨著流產次數增多而顯著增加,具體見表1。
第一組患者全部足月分娩,母嬰狀況良好;具體見表2。
3討論
可以導致孕產婦早產或流產的原因很多,例如,染色體異常,感染和全身性的疾病等。其中宮頸機能因其造成宮頸管縮短,內口松弛,導致羊膜脫出,已成為造成早產或流產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中收集的病例中有反復流產史的患者中,子宮機能不全的發生率為47.1%,而沒有反復流產史的患者中子宮機能不全的發生率僅為33.3%。說明妊娠對宮頸的各部位徑線存在一定影響,可能由于妊娠過程中組織受損,或發生感染,導致宮頸復位不良。雖然宮頸機能不全易發生早產或流產,但各地采用的診斷標準不盡相同,我們采用了孕前擴張器檢查和孕期陰道超聲檢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這個方法在圍產期全過程中均能清晰地觀察并測量出宮頸內、外口,宮頸內徑及長度、寬度和頸管周圍的情況。因此對于宮頸機能不全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應該在臨床工作中得以推廣。
參考文獻
[1]嚴英榴.產前超聲診斷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77-9
[2]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32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