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氨茶堿不同的靜脈給藥方法對治療小兒哮喘的療效及毒副作用的影響,以尋找一種安全、高效的靜脈給藥方法。
方法:對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門診部兒科就診治療的108例哮喘患者,依據就診順序隨機分為兩組:單數組(治療組)和雙數組(對照組)各54例。在其它治療條件相同的前提下,治療組采用首次負荷量+持續靜脈泵給藥治療,觀察組間斷性靜脈給藥。觀察24、48、72h療效及毒副作用。
結果:給藥24、48、72h后兩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治療組:77.8%、81.5%和92.6%;對照組:42.6%、44.4%和57.4%。72h內毒副作用出現率兩組分別為:治療組5.6%、對照組16.7%。隨治療時間兩組療效均漸次增加;各時間段治療組療效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總毒副作用高于治療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毒副作用隨時間漸次降低,并趨于穩定,對照組恰恰相反。
結論:氨茶堿持續靜脈泵給藥是安全、高效的給藥方法,可以作為臨床的選擇。
關鍵詞:氨茶堿給藥方法小兒哮喘療效毒副作用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102-01
近年來兒童(特別是嬰幼兒)的哮喘發病率越來越高,哮喘的治療及給藥方法受到普遍重視[1]。氨茶堿作為有效的平喘藥,其用量及給藥方法與平喘效果有關。為此本文對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門診部兒科就診治療的108例哮喘患者,采用兩種不同的給藥方法治療,了解不同時間段的療效及毒副作用。以期證實氨茶堿持續靜脈泵給藥在臨床的可選擇性。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門診部兒科就診治療的哮喘患者108例,其中男68例,女40例,年齡5個月-12歲,平均4.1±4.2歲。入院病程0-6天,其中喘息性支氣管炎56例,嬰幼兒哮喘16例,支氣管哮喘36例。所有患者均有喘息型慢性支氣管炎病史,因反復急性發作入院。入院時均有咳嗽、咳痰、氣急、氣喘、呼吸困難等癥狀,所有病人雙肺均可聞及哮鳴音或干濕羅音。
1.2分組。將納入對象的108例患者依據就診順序隨機分為兩組:單數組(治療組)和雙數組(對照組)各54例。兩組比較一般資料無差異(P>0.05)。
1.3治療方法。在支持、對癥、抗菌消炎等常規治療的同時,治療組給予氨茶堿首劑負荷量6mg/kg體重靜脈注射,后給予1mg/h·kg體重微量輸液泵持續靜脈給藥,對照組6mg/kg體重,Tid間歇給藥。
1.4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療效。顯效:臨床喘息、呼吸困難等哮喘癥狀完全緩解,偶有發生或輕度發作時不需用藥就能緩解;好轉:臨床喘息、呼吸困難等哮喘癥狀較治療前有明顯減輕,發作時仍需服用支氣管擴張劑;無效:臨床哮喘癥狀沒有任何減輕或加重。總有效=顯效+好轉。在氨茶堿給藥后24、48、72h后分別統計顯效、好轉、有效病例數及百分比。
1.4.2毒副作用。治療過程中出現一定程度的惡心、嘔吐、失眠、心悸、心動過速等癥狀其中一項或以上者,視為出現毒副作用,統計給藥24、48、72h內出現的例數及百分比。
1.5統計學方法。計數資料以n(%)表示,經X2檢驗進行統計學處理,P<0.05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隨治療時間兩組療效均漸次增加;各時間段治療組療效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72h內總毒副作用高于治療組(治療組5.6%、對照組16.7%),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毒副作用隨時間漸次降低,并趨于穩定,對照組恰恰相反。見表1。
3討論
3.1氨茶堿平喘的作用機制。氨茶堿通過抑制磷酸二酯酶,減慢環磷酸腺苷(CAMP)的分解速度,使環磷酸腺苷的破壞減少,阻止過敏介質的釋放,使支氣管平滑肌松弛;氨茶堿能降低肺動脈壓力,減輕滲透性水腫,改善黏膜纖毛功能及呼吸道的張力和收縮性;氨茶堿還可以興奮呼吸中樞[2]抑制過敏和非過敏刺激引起的支氣管炎,抑制組織胺等炎性遞質的釋放,增加膈肌的張力和耐力,從而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氨茶堿能減低全身及肺血管阻力,減輕心臟后負荷,改善心肌收縮力。
3.2氨茶堿不同的給藥途徑和方法,直接影響患者治療期間的血藥濃度的維持,氨茶堿安全有效血藥濃度范圍較窄,其有效藥物濃度為10-20mg/L,超過20mg/L即可能發生中毒反應[3]。本文所見隨治療時間兩組療效均漸次增加;各時間段治療組療效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總毒副作用高于治療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毒副作用隨時間漸次降低,并趨于穩定,對照組恰恰相反。治療組的毒副作用其中2例均發生在用藥12h以前,可能與首次負荷量有關,是否可以通過減少首次負荷量降低毒副作用,可以作進一步的探討。本文通過實踐顯示氨茶堿持續靜脈泵給藥是安全、高效的給藥方法,可以作為臨床的選擇。
參考文獻
[1]全國兒科哮喘防治協作組.兒科哮喘防治常規.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9,14(8):503
[2]莧南清.氨茶堿的臨床應用進展[J].臨床醫學,1998,18(2):46
[3]楊澡宸.藥理學和藥物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