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103-01
注射用血栓通(凍干)是采用三七主根為原料制成的一種中藥注射劑,其主要成份含三七總皂苷,三七總皂苷中含多種單體皂苷成份,其中人參皂苷Rg1、人參皂苷Rb1、三七皂苷R1含量較多。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人參皂苷Rg1、三七皂苷R1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保護腦神經的作用。而人參皂苷Rb1等二醇皂苷主要為消炎、止痛作用。注射用血栓通自上市以來,因其具有適應癥廣、療效顯著的特點,得到臨床和患者的廣泛認可,尤其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應用較多[1]。中藥注射劑通過血管給藥方式大幅增加了中藥對人體藥物的有效供給和生物利用率,提高了功效。但在具體應用過程中應高度重視并加強中藥注射劑的藥物不良反應(ADR)監測工作,提高中藥注射劑使用的安全性。我們在臨床實際用藥過程中,對此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總結如下。
1藥物不良反應的常見類型
臨床醫師、護師、藥劑人員首先應熟悉中藥注射劑使用中ADR的常見類型,一般主要包括[2]:①過敏反應:局部紅腫,皮疹,丘疹,皮膚瘙癢,色素沉著,水泡,水腫,多形性紅斑狼瘡,過敏性休克等。②神經系統反應:手足麻木,抽搐,頭暈頭痛等。③心血管系統反應:心悸,早搏,心律不齊,心前區不適等。④消化系統反應: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等。⑤其他:靜脈炎,壁淺靜脈炎,肝功能異常等。
2合理選用注射用血栓通
2.1正確了解注射用血栓通的藥理機理。三七是中國的名貴藥材,具有散瘀止血、消腫定痛、補血和血的作用。《本草鋼目》記載,三七“甘、微苦、溫、無毒”。歷代醫家均使用三七主根。注射用血栓通以三七主根為原料生產,其含人參皂苷Rg1達35%以上,且Rg1含量明顯高于Rb1含量,無需專用溶劑增溶。①三七有止血和抗凝血雙重作用,三七總皂苷通過提高血小板內cAMP的含量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從而改善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血液高凝狀態,防止肺小動脈血栓形成,降低肺動脈壓,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②三七總皂苷通過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血小板活化因子及凝血酶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刺激內皮細胞分泌t-PA,起到抗血栓的作用。通過調節一氧化氮(NO)的合成,清除氧自由基,阻止細胞Ca2+內流,抑制脂質過氧化,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等起到抗組織缺血再灌注損傷作用。因此,血栓通能夠改善缺血心肌供血,建立側支循環,增加冠脈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心肌耐缺氧力。
2.2臨床合理應用。臨床醫生應仔細詢問病情,診斷明確,掌握注射劑的適應癥。注射用血栓通的功能主治活血袪瘀,通脈活絡,中風偏癱,胸痹心痛及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癥。目前臨床多用于:①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腦中風后遺癥、神經性頭痛,高血壓、高血脂,腦動脈硬化、腦梗塞等。②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③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及其并發癥。④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眼前房出血、視網膜出血、內眼病等。⑤周圍血管血流障礙性疾病(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血栓性靜脈炎)。⑥外科、骨科用于外傷軟組織損傷、骨折恢復期。臨用前用注射用水或氯化鈉注射液適量溶解。靜脈注射:一次150mg,用氯化鈉注射液30-40ml稀釋,一日1-2次,或遵醫囑。靜脈滴注:一次250-500mg,用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釋,一日一次,或遵醫囑。肌內注射:一次150mg,注射用水稀釋至40mg/ml,一日1-2次,或遵醫囑。
3討論
3.1使用前詳細詢問藥物過敏史。一般認為:藥物過敏多見于有過敏體質者,在全部ADR中約占1/4;有過敏史者,藥物過敏的發生率比無其他過敏史者高4~10倍。因此使用中藥中注射劑一定要注意過敏史,規范進行過敏試驗,可以減少ADR的發生。該藥禁用于既往對人參、三七過敏的患者;禁用于對酒精高度過敏的患者。頭面部發紅、潮紅,輕微頭脹痛是本品用藥時的常見反應,但應立即停藥,并進行相應處理。另外要正確掌握劑量、療程。劑量過大、療程過長與ADR密切相關。孕婦慎用:連續給藥不得超過15天。禁用于腦溢血急性期,用藥期勿從事駕駛及高空作業等危險工作[3]。
3.2注射用血栓通與其它中藥注射劑一樣,推薦單獨配置,避免合并用藥。溶媒可以用一些低滲液或者氯化鈉等。合并用藥是引起中藥注射劑ADR的重要因素之一。藥師要加強對輸液醫囑的督導,規范對中藥注射劑與西藥注射劑配伍應用醫囑的審核,以減少輸液中的重復用藥、超劑量用藥、不合理用藥等現象。護士在使用前應仔細檢查注射劑的外觀性狀、生產廠家、批號、有效期等質量信息,是否與說明書相符,以進一步保證患者的輸液安全[4]。
3.3加強用藥監護和應急搶救準備。使用前、使用中和使用后,都必須細心觀察、監護和做好救冶準備,以便及時搶救、護理。加大巡查力度,特別是輸液后0.5~5小時,是監護的重點。
總的來說,中藥注射劑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機理和原因比較復雜,認真總結臨床使用中發生藥品不良反應(ADR)的特點,可以為今后臨床用藥提供參考,促進臨床安全用藥。醫師、護師、藥劑人員應從思想上高度重視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樹立早發現,早防治,早救治的原則,強化對藥品不良反應的正確認識,加強中藥注射劑臨床使用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1]李全良,周健,黃富宏等.2175例注射用血栓通臨床用藥分析[J].醫藥前沿,2012,2(7):208-209
[2]劉小文,張建芬,王瑋琴.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分析[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5,5(29-3):81-82
[3]陳劍鋒,林昊.17例注射用血栓通不良反應事件分析[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19(20):65-66
[4]李孝東,袁建華.中藥注射劑配伍應用中的注意問題[J].時珍國醫國藥,2002,2(5):318-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