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比較米索前列醇和縮宮素聯用和單獨使用縮宮素預防產后出血的效果。
方法:選擇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分娩的產婦100例,全部入選患者隨機分為聯合組和對照組各50例,比較兩組產后2h、24h出血量及產后出血發生率及不良反應情況。
結果:聯合組產后2h、24h出血量及產后出血發生率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聯合組用藥后出現惡心、發熱、經用地塞米松5mg靜脈注射,癥狀明顯好轉;兩組患者用藥前后血壓、脈搏均無明顯變化。
結論:米索前列醇和縮宮素聯用具有更好的預防及減少產后出血的作用。
關鍵詞:米索前列醇縮宮素產后出血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104-02
產后出血為胎兒娩出后24小時內陰道流血量超過500ml者[1]。產后出血是產科的嚴重并發癥之一,臨床表現為產道出血急而量多,或持續小量出血,重者可發生休克,因此,積極預防和治療產后出血是降低產婦死亡的關鍵。本研究旨在比較米索前列醇和縮宮素聯用和單獨使用縮宮素預防產后出血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擇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分娩的產婦100例,年齡18~42歲,孕周35+1周~41+5周,其中初產婦80例,經產婦20例,均無高血壓、青光眼、糖尿病、心臟病病史,無前列腺素使用禁忌癥。全部入選患者隨機分為聯合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產婦在年齡、會陰縫合時間及臨床表現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用藥方法。對照組在胎兒前肩娩出,產婦立即經臀部肌肉注射縮宮素20U。聯合組在胎兒胎頭娩出后給予縮宮素20U肌肉注射,同時給予米索前列醇200ug舌下含服。
1.3出血測量方法[2]:①術中出血量計算:吸引器吸取羊水時記錄其具體值,術后將收集品中的液體量減去羊水量可得一部分出血量,再收集術中所有沾血輔料,計算器重量變化,總重量以1.05g相當于1ml血液進行換算,最后將兩者相加可得術中出血量。②術后出血量計算:在胎兒娩出,產婦羊水流盡時,將1彎盤放在孕婦的臀部下面,收集會陰部流出的血液,同時再在產婦臀下墊一塊一次性消毒衛生墊(已稱量過重量并記錄具體值),產后2h取出衛生墊,稱量其重量,計算衛生墊重量變化,以1.05g相當于1ml血液計算出產后2h出血量。后每2小時更換一次衛生墊,計算12片總共重量變化值,再換為24h出血量。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2.0統計軟件對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兩組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產后2h、24h出血量及產后出血發生率。聯合組產后2h、24h出血量及產后出血發生率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不良反應。聯合組用藥后出現惡心、發熱、經用地塞米松5mg靜脈注射,癥狀明顯好轉;兩組患者用藥前后血壓、脈搏均無明顯變化。
3討論
產后出血是分娩期的嚴重并發癥之一,居我國孕產婦死亡原因的首位,其病情急,來勢兇險,發生率為2%~3%[3]。能否及早預防和做出判斷,采取迅速有效措施,直接關系到搶救的成敗和產婦的預后。產后出血最常見的原因是子宮收縮乏力,大多數發生在產后2h內,因此,對產后出血防治是及時使用宮縮劑,尤其是在產后2h內。
目前臨床上將縮宮素作為治療產后出血的一線藥物,但縮宮素的短期劑量應控制在40U左右,縮宮素僅刺激子宮上段,當受體位點飽和后,增加藥物劑量也不起收縮作用。大劑量的可導致水中毒,其在體內很快被胎盤的縮宮素酶等清除,半衰期僅3-4min,有時存在過敏反應[4]。
米索前列醇是一種新型的口服前列腺素E1(PGE1)的衍生物,通過增加子宮平滑肌張力,逐漸增加子宮內壓力,從而導致子宮收縮。米索前列醇對子宮的收縮作用起效時間短,持續時間長,可有效解決產后24h,尤其是產后2h內的出血問題[5]。且研究證明,在胎兒娩出前應用米索前列醇可以有效的提高子宮收縮,減少產后出血量和縮短第三產程[6]。
本文通過觀察發現,聯合組產后平均出血量、產后出血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P<0.05),說明二者聯用能更好的預防及減少產后出血的作用,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樂杰.婦產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05
[2]王華云,萬蘭,楊慧芝,等.產后出血152例原因分析及防治對策[J].臨床誤診誤治,2008,21(8):l3-14.
[3]梅贏太.產后出血的預防及治療[J].當代醫學,2009,15(27):90-91
[4]陳梅.米索前列醇配伍催產素預防產后出血的臨床觀察[J].微創醫學,2012,7(1):77-78.
[5]宋洪玉.米索前列醇聯合催產素預防產后出血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0,5(2):57-58.
[6]曹澤毅主編.中華婦產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972